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周国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周国平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

1844年,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地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的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一个语方学家不好好地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10年的漫游和创作黄金期。

1883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言、警句、词条汇集起,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189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改动)

相关链接:

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尼采受叔本华哲学影响,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从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幕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翔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E.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一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2.文章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称尼采为“伟大的漂泊者”,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尼采的伟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所提到的启示。

 

1.选E 得3分,选C 得2分,选D 得1分,选AB 不得分。 2. 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诗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作者的崇敬之情。 ②作用:照应标题,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尾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作用:深化主旨;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圆合。 3. 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 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具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一生哲学著作很多,如《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如是说》等。 ③地位影响方面:是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语句理【解析】 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 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他的批判与创造精神。 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和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 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有批判的勇气,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要忍耐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所成就。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干问的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A项,因果失当,不能说是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使尼采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性格形成主要还是个人原因,文中交代了幼年家人的早逝让尼采变得孤僻敏感。B项强加因果,尼采结束十年教授生涯与《悲剧的诞生》遭到了正统语言界的批评甚至攻击无必然的的因果关系;以偏概全,“正统学界”应为“正统语言学界”。D项,本文本文并没有全面翔实地叙述你才所处的时代背景,“全面翔实”的表述也欠准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本题题干指明在解答时要注意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来回答,内容即本段写了什么,作用一般指结构上的作用。首段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尼采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漂泊”的特点,结构上领起下文。尾段“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高度评价了尼采的影响,深化主题,与首段形成呼应。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开头如果是设疑法或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主题。结局如果出人意料,答题角度为: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传记类文章中此类题目一般要从人物精神品质、成就、影响三方面来回答。从精神品质方面讲,尼采反叛了自己的家庭,“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敢于对前人的思想提出疑问,用“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反映出他的独立人格,批判精神。从成就角度看,本文提到了他的著作和思想情况“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引起了轰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提出了‘超人’理想”等等 。从影响方面看,文章结尾写到“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可称之为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一个常见的考查要点。对于实用类文本而言,其逻辑性、理论性均要比文学类文本高出一筹,所以虽然看起来篇幅不长,而实际上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就需要特别注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归纳和整理。对于这种题型,信息范围大多为整个文本,紧扣提示信息是最重要的原则。所谓“文中信息”除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之外,还包括文本中能够满足某个“专题”的特定内容。这些信息都掺杂在文本的其他文字信息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能够迅速地淘汰无效信息,准确地把有效的信息提取出来,这就是“筛选”。筛选出来的信息往往是零乱的,甚至是零碎的,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使之完整化、条理化,这就是整合。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完全排除我们自己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得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遵守的原则。“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深入阅读的基础,不管是欣赏还是探究,都必须以这一点为前提。 4.题干问的是“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你所提到的启示”这句话出现在结尾段中的总结部分,由此可以断定,这个句子是对尼采一生的高度概括。考生在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分析这个句子的含义,点明“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分别指什么,是对尼采哪些方面的概括,然后再结合上述分析谈得到的启示。结合文本可知尼采的哲学思想集中起来说就是“在摧毁中创造”,这句话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孤独中思考”,由于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他的一生差不多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在回答“启示”时,可从要有批判的勇气提出创见、要耐住孤独坚持自己等方面谈出见解。总之,这类题目在解答时一定要依据原文,切不可脱离原文空谈启示。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要结合人物的经历和性格特点,结合具体的历史年代,结合现代社会的认识、需要。可见训练考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简要概括的能力是复习的一个重点。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晕厥羊

铁凝

老马一生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蒜。但是,这个通俗而又廉价的嗜好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地被满足,原因是他的老伴绝不能闻大蒜的气味。

昨晚临睡前,她已经向他交代了这几天他一个人在家应该注意的事情:冷水表里的存水不多了,水表好像有点不准。现在,老马穿好衣服来到客厅,又推开老伴房间虚掩着的门观察片刻,在确认房子里真的没有老伴之后,便疾步进了厨房,拉开柜橱的最下边一只抽屉,拿出预先藏好的两头蒜,三下两下地剥起来。

这时有人按门铃。

老马不觉浑身一激灵:莫非她丢了什么东西又折回来取?慌乱中他把蒜藏进抽屉赶紧去开门——他从来不敢怠慢老伴的门铃声。门开了,唉,原来是单位的出纳给他送工资来了。老马接了工资信手放在门厅的餐桌上接着赶紧回到厨房继续剥蒜。眼看着那些象牙色的、光溜溜、鼓绷绷的小蒜瓣在他手下越聚越多,老马心中那鬼祟的激情和暧昧的欲望说什么也按捺不住了,他抓起一瓣丢进嘴里猛嚼,一股热辣辣的蒜香伴着脆生生的响动在老马口腔里爆炸。这就是幸福了,咀嚼中的老马暗自思量。

这时又有人按门铃。

正在享受大蒜的老马本来不愿意此刻有人造访,但是,正因为几头大蒜下肚,经常打不起精神的老马,现在是精神昂扬力量充沛,尤其当他看见门口没有老伴。门口是个全新的陌生人,可这个陌生人按了门铃又转身要走,老马就非常想把他拦住,他觉得现在他既有拦住这人的力量又有拦住这人的权利。

老马说,那你怎么按了门铃就走啊。

陌生人说,你这是201.我找错门了。

老马说,你想找谁家?

陌生人说301.说自己是小区物业公司的水工。

提起物业公司,老马更不想放这人走了。我正想找物业公司呢,你必须进来先给我查查这表。

老马的态度是不由分说的,陌生人却显得犹豫,也许还有几分不易觉察的慌张。但这犹豫和慌张显然敌不过老马的不由分说,于是他跟着老马走进了老马的家。

其实老马也未必想到陌生人这么听话,他一向缺少让别人听他发令的体验。现在他发令了,陌生人居然听令了,老马终于体验了命令别人的愉悦。陌生人摘下身上的工具包,站在水表跟前似是而非地鼓捣了几下。他鼓捣不成什么,急于离开的样子。

陌生人的态度很让老马恼火。他开始厉声谴责站在门厅里的这个人。

陌生人低眉顺眼地听着老马谴责,不争辩也不反驳。就为了陌生人的低眉顺眼和他的不争辩不反驳吧,情绪激昂的老马还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意外满足感。原来人都有看别人低眉顺眼的欲望,对别人低眉顺眼一生的老马今天终于也尝到了别人对自己低眉顺眼的甜头。老马头上冒着热汗,满嘴喷着不散的蒜气,借着不请自来的某种珍贵的快感连想带说连说带想,从务实说到务虚又从务虚返回务实,最后,他终于向面前这个沉默而懦弱的“水工”喊出了他此刻打算实施的计划:既然你做不了经理的主,我也就不再怪你。

沉默的“水工”就在这时突然把身子晃了几晃,接着双膝一弯就软软地倒在老马家门厅的地上。

怎么了,这是怎么了?难道他是被我吓晕了不成?老马有点惭愧,然而,让老马不敢承认的是,这惭愧里却又搀和着某种莫名的满足。原来他老马也有今天,他也能对一个年轻力壮的活人充满威慑力量,他也能让一个活人低眉顺眼,最后他也能把一个活人吓晕过去。

老马要通电话叫了对方来救人,很快从客厅里出来,发现门厅地上那个晕着的人已经不见了。他的心紧缩了一下,好像刚明白了什么。惊慌中的老马赶紧回屋,进门先看餐桌,餐桌上他那沓不算厚实的工资也不见了,确实不见了。一切都在瞬间。

老马在餐桌旁坐下,人像瘪了似的,翻来覆去只有一个感慨:这个“水工”跟我配合得多好啊。

这晚老马不吃不喝和衣睡去。

老马再次醒来并不是早晨,可能是深夜一点钟。他再也睡不着,耷拉着一张更显“自来旧”的脸爬起来看电视,一个澳大利亚的电视片,讲他们那里有一种奇怪的羊,那是一种长不大的小羊,害怕声音,害怕风雨,害怕比它们大的动物,外界稍有响动就会导致它们晕厥,动物学家命名它们为“晕厥羊”。

他本能地对画面上那些晕厥羊有好感,那是活脱儿一个他自己啊。可是,早晨晕在老马家地上的那个人他又是谁呢?

一只晕厥羊兴许完全有能力去恐吓另一只晕厥羊。

(节选自《铁凝自选小说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中写老马第一次听见门铃声时非常紧张,把蒜藏进抽屉里,说明老马平时对老婆很畏惧,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很好地刻画了老马的形象。

B.老马顺手就把单位出纳送来的工资放在餐桌上,这个情节不但为下文“水工”拿走钱埋下伏笔,同时也说明老马根本就没有把钱放在心上。

C.老马的老婆临走的时候交代了家里的水表需要修理,所以,他“不由分说”地把“水工”请到家里来,但是老马没有想到他这么听话。

D.老马其实是一个非常骄傲又懦弱的人,他谴责“水工”时获得的“让别人听他发指令的体验”让他失去了警觉,导致他最终丢失了工资。

E.小说构思巧妙,颇具匠心。从主人公怕老婆写起,再写他让“水工”害怕,结尾以“晕厥羊”点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请你谈谈小说题目“厥羊”的含义。

3.小说开头写了老马非常喜欢吃蒜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老马是一个被扭曲的小人物,你怎样看待他这样的人?请联系现实简要谈谈。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李白《蜀道难》)

(2)              ,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5)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6)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7)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8)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2,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

1估客:贩货的行商。

2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

1.严羽认为:“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试分析这首行旅诗中的颔联“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好在哪里?

2.这首诗主要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举孝廉,除郎中,病,去官。灵帝崩,何进辅政,征河南郑泰、颍川荀攸及歆等。歆到,为尚书郎。董卓迁天子长安,歆求出为下邽令,病不行,连从蓝田至南阳。时袁术在穰,留歆。歆说术使进军讨卓,术不能用。歆欲弃去,会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安集关东,日磾辟歆为掾。东至徐州,诏即拜歆豫章太守,以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

  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后策死。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征歆。孙权欲不遣,歆谓权曰:“将军奉王命,始交好曹公,分义未固,使仆得为将军效心,岂不有益乎?今空留仆,是为养无用之物,非将军之良计也。”权悦,乃遣歆。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帝叹息,下诏曰:“司徒,国之俊老,所与和阴阳理庶事也。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三府议:“举孝廉,本以德行,不复限以试经。”歆以为:“丧乱以来,六籍堕废,当务存立,以崇王道。夫制法者,所以经盛衰。今听孝廉不以经试,恐学业遂从此而废。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帝从其言。

太和五年,歆薨,谥曰敬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B.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C.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D.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

2.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月内的有些天有特定的称呼,“望”即“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既望就是农历十六日,表示满月后一天。下九,指农历每月的十九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B.崩,本义是山倒塌,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也作上表推荐,如本文的“表天子征歆”。

D.学校在夏代时称“校”,殷商时称“序”,周代时称“庠”,先秦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和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华歆论人议事有远见。王芬邀约他和同郡知名人士陶丘洪参与废除皇帝一事,华歆不仅没有参加,还阻止陶丘洪参与。后来废除皇帝一事果如他所料。

B.华歆择木而栖。他劝说袁术进军讨伐董卓,袁术不听,华歆当即离去投靠孙策。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得到孙策的礼待。

C.华歆清正廉洁。任豫章太守,处理政事清静不烦扰,受到官民的感激爱戴。进京赴任,面对赠送的钱物,巧妙谢绝,赢得众人钦佩。

D.华歆一向清贫自守。俸禄赏赐用来救济亲戚故旧,家里没有多余的储藏。曹丕为此叹息不已,并下诏书表彰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有秀异,可特征用。患于无其人,何患不得哉?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张居正禁毁书院及对荆州地区明代书院的影响

有明一代,政府四次封闭禁毁全国书院: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第三次是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第四次是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在国学空虚、地方官学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嘉靖年间在两年内连续两次禁毁书院,但书院在当时的影响很大,声望很高,屡禁不止。《万历野获编》上说:“虽世宗力禁,而不能止。”不仅如此,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所以明代书院,反以嘉靖年间为最多。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万历七年张居正执政时。

万历元年(1573年)张居正在与首辅高拱的斗争中,依靠太监冯保作为内应,驱逐高拱,取得了首辅的职位。获得相位后,在政治、财政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围绕教育问题,张居正也实行了一些改革,他尤其以重实学为念,他对空谈之风十分反感,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要倾心经书就可以服务于强国安民、立身处世,“何必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在他看来,“聚党空谈”势必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从而影响他们探究经邦治世之学。所以他在1575年(万历三年)号召提学官督促教官、生员,“务将平昔所习经书义理,著实讲求,躬行实践,以需他日之用”,而不许另建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如有违反,则提学官和聚党者都要受到处分和责罚。由此可见,张居正当政之初,由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和出于改革对大量治世之才的需要,他主张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而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的局面无疑是这种努力的巨大障碍。

其二,张居正的改革,其措施无可避免地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尤其是推行均平赋役,更是开罪了一大批官僚地主。正如后来顾炎武所说的:“其改革是利于下而不利于上,利于编氓而不利于士大夫。”因而招致了统治阵营中相当一批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或在中央唆使言官上疏,或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对张本人及其推行政策进行抨击,所以他的指令并未完全执行。面对书院讲学行为的禁而不止,引起张居正极大愤怒和不安。于是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遂断然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天府以下,凡六十四处,尽改为公廨”。

张居正禁毁书院对荆州地区书院的影响,由于资料有限,当时的地方志中并未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后朝的地方志中,则隐若可见。在张居正正式表态反对建书院之时(万历三年),监利大观书院新建。在张居正的故乡江陵县,江陵龙山书院的废兴与张居正有一定关系。据《江陵县志》载:“龙山书院,在城东察院前,旧射圃也。嘉靖三年置。江陵(张居正籍贯)建第取土于此,事变宅废。书院之基,即捧日楼台(今荆州城张居正故居内)也。”明张应宗《重修龙山书院碑记》也载:“江陵龙山书院,其址始为城东射圃,后为文忠公(张居正谥号)捧日楼台。百年来,故址几不可辨。”从以上材料可知,张居正禁毁书院对江陵龙山书院多少是有影响的。

从根本上说,张居正禁毁书院并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目的,这不仅是由于地方书院创办的社会力量很大,还由于人们对他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及科举不公、舞弊成风的行为有所反感,致使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随着张居正在万历十年(1582年)卒去,被压抑十年的政治环境变得相对宽松,给书院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1.下列对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居正在教育问题上重实学,反感空谈学风。他认为经书是圣贤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士人只应倾心经书,探究经邦治世之学。

B.当时各地书院遍设、讲会日举。这种局面阻碍了张居正恢复学校教育在重振国家中的主导地位、统一全国教育的形式与目标的努力。

C.张居正的改革招致了统治阵营中部分人的激烈反对。这批反对者在地方利用书院讲学,抨击朝政,使张居正的指令不能完全执行。

D.荆州府的江陵龙山书院建于嘉靖三年,位于张居正故居旁。张居正毁书院后,就可以把龙山书院旧址纳入宅第范围,修建捧日楼台。

2.关于张居正禁毁书院的影响,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居正禁毁书院对反对空谈学风、崇尚敦本务实的学术思想,重整学校教育,培养治世之才具有积极意义。

B.张居正在1575年(万历三年)正式表态不许另建书院,而正是在这一年新建的监利大观书院受到了影响。

C.明朝于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诏毁天下书院”,建于嘉靖三年的江陵龙山书院被废弃,遗址百年后几不可辨。

D.张居正对书院必欲禁而毁之而后快,但是下层社会舆论都倾向于保护书院而使张居正所期望的目的没有达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代书院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明代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张居正执政时,在他死后,书院的复兴有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B.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各地书院“别标门户,聚党空谈”将大批士人的精力浪费在门户之争上,培养不出有用之才。

C.张居正的改革损及许多富豪权贵、士大夫的政治利益和物质利益,招致了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士大夫的激烈反对。

D.张居正勾结太监、独断专权、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执政期间科举不公、舞弊成风,其各项改革均无成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