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文:连缀

B谏:讽刺

C闻:一向

D迁:两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的别名,字与本名涵义一般有关联。

B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

C公车在文中是指官车。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D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宦官恐其毁己 ,皆共目之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阴知奸党名姓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孝廉不行

C.讽议左右

D下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因以讽谏

B.①精思傅会,十年       ②衡诡对而出因以讽谏

C.①因讽谏                 精铜铸成

D①下有蟾蜍,张口承       ②机发吐丸,而蟾蜍衔

6.翻译下列句子:

(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B 2.C 3.D 4.A 5.D 6. (1)你背叛皇上、抛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2)我实在是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带着璧回去,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解析】 试题分析: 1.B项“讽”应该解释为“委婉的劝说”选项解释错误,在文意上是讲不通的。回到文中,找到句子所在的语境,“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从句子来看,借“《二京赋》”委婉劝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中“公车”在本文指官署。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公车在文言文中,指汉代官署名,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原指入京请愿或上书言事,也特指入京会试的人上书言事。 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A.“奇”意动用法,“认为……奇特”;B.“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C“负”使动用法,“使……背负”;D.没有此类活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如何区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主要有四种:名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题中C项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意动用法有两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题中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A项中“从容”是古今异义次,解释为“舒缓,不急迫”。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1.词义扩大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5.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林黛玉进贾府》:“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听话,安顺. 5.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答题关键词“意义”“用法”“相同”。 答案选择D.“之”都是代词“它”。A前一个“因”,于是:后一个“因”,趁机。B前一个“乃”,才;后一个“乃”,于是。C前一个“以”,凭借:后一个“以”用。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这也说明:推断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学习能力。由于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而多变,因此理解起来困难较大,它不仅需要我们朗读并背诵一定的文言文来形成语感,识记其基本用法来形成知识系统,还需要我们具备在具体情况下推断其用法和意义的能力。下面介绍八种常用的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和考试时参考。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如D项中 “之”是代词,将解释代入下一句中,翻译,完全讲不通,即可以确定两者不一致。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 6.“畔”、“亲”、“于蛮夷”状语后置 、“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2)“诚”、“见……于”、“负”、“故”、“间”。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于是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老舍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他必然和颜悦色、心宽气朗地揭示事物的可笑之处宗旨在于善意的规劝或纠正   

A所以损人挖苦虽貌似幽默却不可列入幽默之列

B所以没有修养和教养者是决不会有幽默感的

C所以具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具有一定的修养和教养者 

D所以幽默会使人更快乐、更充实、更完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让那源于屈陶李杜、飘自王杨卢骆的朗月清风在新的时代继续吹拂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充实。

B十多年来网络音乐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看似产量惊人、覆盖面巨大却很难赚到钱究其原因主要是版权保护不力。

C钢筋好比建筑的筋骨钢筋不结实关系到建筑是否安全如果工地上使用“瘦身”钢筋会给建筑留下致命的安全隐患。

D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由于比正常书页小所以读者在这些设备上浏览漫画时常会产生看不清文字的苦恼。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省委领导在调研民营经济的市场环境问题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对所有市场主体    的发展大环境。

②在欧洲历史上体育界、艺术界和上流社会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足球和艺术成为可以    

的文化现象。

③C·罗表示现在的球队与两年前参加欧洲杯赛的不可    他虽然尚未完全恢复状态但仍然会尽力帮助球队取胜。

A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B.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C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D.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出现了。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世说新语》),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和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担当观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选自《谈儒家担当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都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在封建社会发展丰富的思想意识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B在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李纲在信中、文天祥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视角的陈继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忧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比较充分。

C按照儒家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程颢、程颐的弟子最早使用“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用得最多的人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荀子在《劝学》中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郑板桥临终前,在枕头下给儿子留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吃自己的饭,淌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人生的“假”或“靠”有何认识和感想?

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