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两小题共12分)。 永遇乐【1】 落日熔金,暮...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两小题共12分)。

永遇乐【1】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此词为李清照流寓临安时所作

1.本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2.这首词运用了有几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通过对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情景描写,反映了词人多年来由于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痛苦孤寂之情,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 2.共有三处: ①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的美丽景致,反衬自己的凄恻心情。 ②以盛日衬如今:描写自己昔 日作为闺门少妇“簇带争济楚”的闲适和欢乐反衬成为孤孀以后的憔悴和慵懒。 ③以他人衬自己:描写“酒朋诗侣”热情相召、游兴浓厚反衬自己的寂寥和漠然。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本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情感。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运用了有几处运用了反衬手法?请作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反衬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案并非一点。要结合诗句具体内容答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 反衬是衬托中一种。我国的古典诗歌中,衬托是应用较多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又叫映衬,就是为了突出强化主要事物,用另外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边陪衬烘托,即用一种事物来陪衬另一种事物的手段、方法。它能使主体突出、形象鲜明,给人深刻的印象。衬托可以分三类:第一种,依据事物的性质,它可分为正衬和反衬;第二种,依据事物的种类,它分为人衬人、物衬人、物衬物等;第三种,依据事物的种类,它又可分为景情相衬、情情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等。一、景情相衬。它是指一种景和一种情的相互衬托,可分为:1.以乐景衬哀情,2.以乐景衬乐情,3.以哀景衬乐情,4.以哀景衬哀情。二、情情相衬。它是指两种情感(喜、悲)的衬托,主要表现为“以喜衬悲”。三、动静相衬。它是指两种“动”的景或境况和“静”的景或境况相互衬托,目的上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景或境况。其形式可分为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其中以动衬静是诗人常用的手法。四、明暗相衬。它是指有明暗之分的两种色彩方面的相互衬托,目的是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色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迁为太史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文:连缀

B谏:讽刺

C闻:一向

D迁:两次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的别名,字与本名涵义一般有关联。

B太学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选聘学优德劭者任教授称为博士招收学生随教授学习称为博士弟子。

C公车在文中是指官车。因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D后汉书》是二十四史之一,和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句是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宦官恐其毁己 ,皆共目之

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阴知奸党名姓

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孝廉不行

C.讽议左右

D下车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因以讽谏

B.①精思傅会,十年       ②衡诡对而出因以讽谏

C.①因讽谏                 精铜铸成

D①下有蟾蜍,张口承       ②机发吐丸,而蟾蜍衔

6.翻译下列句子:

(1)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2)臣诚恐见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老舍说幽默者的心是热的他必然和颜悦色、心宽气朗地揭示事物的可笑之处宗旨在于善意的规劝或纠正   

A所以损人挖苦虽貌似幽默却不可列入幽默之列

B所以没有修养和教养者是决不会有幽默感的

C所以具有幽默感的人往往是具有一定的修养和教养者 

D所以幽默会使人更快乐、更充实、更完美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让那源于屈陶李杜、飘自王杨卢骆的朗月清风在新的时代继续吹拂照耀今人给我们的心灵一份充实。

B十多年来网络音乐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看似产量惊人、覆盖面巨大却很难赚到钱究其原因主要是版权保护不力。

C钢筋好比建筑的筋骨钢筋不结实关系到建筑是否安全如果工地上使用“瘦身”钢筋会给建筑留下致命的安全隐患。

D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屏幕由于比正常书页小所以读者在这些设备上浏览漫画时常会产生看不清文字的苦恼。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省委领导在调研民营经济的市场环境问题时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对所有市场主体    的发展大环境。

②在欧洲历史上体育界、艺术界和上流社会有很深的渊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足球和艺术成为可以    

的文化现象。

③C·罗表示现在的球队与两年前参加欧洲杯赛的不可    他虽然尚未完全恢复状态但仍然会尽力帮助球队取胜。

A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等量齐观

B.一视同仁 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C等量齐观 一视同仁 同日而语

D.等量齐观 同日而语 一视同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何谓“担当”?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接受并负起责任”《辞海》的解释是“担负承当”。其基本意思都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由此而来的忧患意识。检索《四库全书》“担当”这个词直到宋代才出现但有关“担当”意识在先秦时期就有较为充分的表达。

    先秦时期儒家担当观开始形成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非常多而君子必须具有担当意识。《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那样保持生生不息的强健气势顽强奋斗永不停止。在《论语》中也有关于担当的思想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屈原《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这些都表现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也正是在这种担当观的影响下《吕氏春秋》所描写的“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的现象出现了。典型的例子如东汉末年党锢之祸时李膺“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世说新语》),陈蕃、范滂也“有澄清天下之志”后都慷慨赴难。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风气败坏士大夫的担当意识有所弱化。宋代建立后为了改变这种社会和政治上之颓风倡导、重视气节理学兴起儒家担当观也进一步充实、完善。理学大师们都有很强烈的担当意识。如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程颢、程颐重视忠孝节义的气节观。文献中较早使用“担当”这个词的是程颢、程颐弟子整理的《二程遗书》。其中“担当”的意思就是“承担并负责任”。朱熹使用“担当”最为频繁《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出现“担当”一词。从文献看南宋时期“担当”一词不仅理学大师们接受、使用一般士人、大臣也广泛使用。如名臣李纲在信中就提到“万一急缺虽无指挥亦须担当。”文天祥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写道“天下有事凡能担当开拓排难解纷惟其才耳。”元明时期“担当”的使用更为普遍。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勇于担当不畏强权为民请命大胆弹劾朝中权贵。陈继儒更以“担当”为视角对人进行观察、评判说“大事难事看担当”。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船山也呼吁“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总体来说宋代以来尤其是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以来担当精神不仅为君子、士人所接受也渗透社会各个层面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儒家担当观因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深沉的忧患意识倡行君子人格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促进国家统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时至今日担当观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值得传承与借鉴。选自《谈儒家担当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担当观形成于先秦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敬重君子人格。这一点从儒家典籍中有关君子的记载中可以看出。

B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对百姓生活的关心以及对自己肩负责任的清醒认识这些都属于儒家担当观的内涵。

C宋代建立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儒家担当观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涌现出一批具有强烈担当意识的理学大师。

D儒家担当观是在封建社会发展丰富的思想意识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今天仍有一定的价值因而值得我们传承与借鉴。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正是在儒家担当观的影响下历史上多次出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现象东汉末年的李膺、陈蕃、范滂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B在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士大夫的担当意识肯定会有所弱化。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C到了南宋“担当”一词已为一般士人和大臣广泛使用如李纲在信中、文天祥在奏折中都曾提及元明时使用则更为普遍。

D明朝末年不少士大夫具有担当意识如不畏强权、为民请命的顾宪成、高攀龙以“担当”为观察、评判人视角的陈继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词典“担当”的基本意思是勇于接受并承担起责任。它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忧患意识。

B“担当”这个词的出现远远晚于有关“担当”的思想意识。前者出现在宋代而后者在先秦时期就表达得比较充分。

C按照儒家观点“担当”意识的有无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成为君子的重要依据缺乏“担当”意识的人肯定不配称君子。

D虽然程颢、程颐的弟子最早使用“担当”这个词但朱熹却是用得最多的人在其《朱子语类》《晦庵集》中多次使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