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钱穆先生任教于西南联大期间曾在岩泉寺居住一年,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多来探望,简陋居所一时       

(2)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一生经历了多次起起落落,但他面对厄运,始终能够        ,并在诗、词、散文、书法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3)有些省份的中小学暑期培训班星罗棋布、水平参差不齐,对那些无证无良的,         骗钱的,偷漏税款的,市场监管部门应毫不手软地打击取缔。

A高朋满座   泰然处之   明火执仗

B.座无虚席   安之若素   肆无忌惮

C座无虚席   泰然处之   肆无忌惮

D.高朋满座   安之如素   明火执仗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和词语的运用。“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第一句中写“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多来探望”,这些学人均为当时学界翘楚,自然要用“高朋满座”。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出席的人很多。第一句根据“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多来探望”可知,应该用“高朋满座”。泰然处之:形容毫不在意,沉着镇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第二句主要讲苏轼把人生的起起落落、坎坷看的很平常,故用“安之若素”。肆:放肆;忌:顾忌;惮:害怕。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明:点明;执:拿着;仗:兵器。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第三处修饰“暑期培训班”水平的,故用“明火执仗”。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第一句中写“学人贺麟、陈寅恪、姚从吾、李珽多来探望”,这些学人均为当时学界翘楚,自然要用“高朋满座”;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传记,完成文后各题。

“精神贵族”钱钟书

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B. 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麟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由他的恃才傲物、具备童心决定的。

C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的心意。

D.“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的独特的一面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

E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充满机智,出口成章,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意在说明钱钟书的发言精彩,富有吸引力。

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3.文中是如何表现钱钟书是一位“精神贵族”的?请简要分析。

4.文章结尾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酒楼秋望

华岳1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1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这首诗颔联写景精妙,请分三点简要分析。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曹景宗传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魏将)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

(节选自《南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B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C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D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尉,官名。秦至西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太尉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历代亦多曾沿置,但渐变为加官,无实权。

B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后世泛指二十左右的年纪。

C高祖,一指先祖称谓,二为皇帝庙号之一。文中“高祖”是指皇帝庙号。

D古时候称四方异族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现在“南蛮”被用来做骂人话。文中的“蛮”就是指贼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陈显达却将景宗排到了后面,但他毫无怨言,后来仍挺身而出,保全陈显达父子性命。

B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 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也不可胜数。

C景宗并不推重公卿大夫,但他对韦睿却特别敬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同赴皇帝宴会,也向他躬身表示谦逊,皇上因此赞扬他。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

“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这一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B.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C.最早的“扁舟”意象,是“隐遁”的象征,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范蠡和李白、苏轼相比,前者是功成身退的典范,后两者则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他们笔下的“扁舟”都象征了他们的理想归宿。

C.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D.“扁舟”意象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宇宙意识和自然精神。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隐居”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B.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但后来它越来越被失意文人所钟爱,成为具有仕途坎坷、羁旅漂泊、摆脱束缚等多种象征意蕴的意象。

C.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承载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D.常见的“扁舟”意象流露出了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却树立了无数个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典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