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又名兔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周围三百多里。园中有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宫观相连,奇果佳树错杂其间,珍禽异兽出没其中,枚乘曾做《梁王兔园赋》赞之。

1.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三、四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1.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情感。诗人来到昔日繁盛的梁园,先是感受到一幅暮鸦聒噪、人迹稀少的萧条景象,而后细看竟发现在这萧条的废园中,树木居然繁花满枝,春色依旧,内心奔腾汹涌的是一股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2.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树的无知反衬了有感觉之人的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题目“山房春事二首”,作者岑参、注释及关键词分析作答。由“日暮”“乱飞鸦”“萧条”“春来”“旧时花”可得出作者对古今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答题时,可结合着诗歌具体词句描绘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诗歌三四句中的关键词“不知”“还发”可得出运用了反衬和拟人的手法,树木的繁华、春色依旧反衬出梁园的颓败、物是人非。也可从拟人的手法角度分析,要注意答出作者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于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奉圣朝,沐浴清化逮:等到

B.诏书切峻,责臣慢逋:逃脱

C.本图宦达,不名节矜:矜持

D.臣之辛苦              辛苦:辛酸悲苦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表白心迹,陈请谢贺;还有一种作用,就是向敌对一方发的宣战书,称作战表

B.“东宫”,指太子。古时除正房外,东为大。皇宫也是如此,皇上居正殿,太子地位仅次于皇上,应居东宫,所以把东宫作为太子的代称。

C“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意不同。

D“牧伯”,古代称州县的最高长官,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牧在这里是管理的意思,本来指掌畜牧的官员或官署。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在晋朝之前很少做官,但是他借口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显示了他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

B.李密自陈近况,述说了祖母已是风烛残年,两人不得不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强调他和祖母之间的拳拳亲情。

C.李密强调报答祖母的日子短暂,但回报陛下的时间还有很多,希望自己能像乌鸟一样,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

D.李密希望自己将来能不惜性命为国出力,用结草衔环的典故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在祖母去世后的报恩心理。

4.将文言文中的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车会成为穷人的标志吗

在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风行英伦之时,如果说将来富人多是瘦子,穷人多是胖子,谁都会觉得是异想天开。如今呢,在发达国家,穷人的肥胖症最为严重。走进富人区,则苗条的人明显多起来。可见,未来往往在我们的想象之外。那么,在现今这个开法拉利炫富的时代,如果说日后开车的多是穷人,富人反而很少开车出行——这种预言,是否会像贫富的胖瘦一样兑现呢?

《经济学人》曾提纲挈领地展望了汽车的前程:目前地球上有十亿多辆汽车。仅2012一年,就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预计到2020年,世界汽车拥有量可能翻一番。毫无疑问,汽车,是世界经济的命脉。

不过,未来汽车拥有量的增长,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有可能下降。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的汽车旅行里程在2004年触顶,自2007年经济危机前开始下降。

根据对人口社会学的初步分析,我们能够推断出这些现象是一个长期的趋势,而非一时经济波动所造成的短期失常。在发达国家,婴儿潮一代的前锋,即1945年出生的人,大部分都开车的。如今开车的退休老人比任何时代都多。六十几岁的英国人中,79%有驾照。美国60—64岁这个年龄层的人中,90%以上开车。这比任何年龄段的比例都高,这代人是最痴迷汽车的一代。他们年轻时,汽车象征着自由、财富、美国梦,汽车难以和他们的生命分开。然而,他们恰恰是正在退场的一代。

新一代的年轻人考驾照的年龄普遍偏晚。驾照拿得晚的人,一般开车比较少。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快三十岁时领到驾照的,比起年轻十岁就开始开车的人来,开车要少30%。在德国,年轻的有车家庭在增加,但开车的却少了。大家买了车,但越来越多的时间是放在那里,偶然才用。2001—2009年间,美国18—34岁年龄段年收入7万美元以上的阶层,公交使用增长了100%。当然,网络的流行,也使许多开车出行成为不必要。在英国,六分之一的零售是在网上进行,美国也达到了二十分之一。有研究表明,美国18—34岁这个年龄段以网络代替汽车的比例比任何年龄段都高。年轻人越来越把汽车当成日常工具,而不是什么“美国梦”的象征,不是非追不可的时髦。

另一个潮流,则是城市化。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刚富起来的中高产阶层是汽车的主要消费者。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最依赖汽车,城市则更靠公交、自行车或步行。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从2010年的77%上升到2050年的86%。这意味着,将把接近10%的发达国家人口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1世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20世纪不同。汽车在20世纪的城市化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战后的美国,其城市的发展围绕着汽车来演绎,城市化变成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市区空洞化,成为贫困、高犯罪率和破败的学区,形成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为汽车服务的高速公路,则成为基础设施的骨干,使白领阶层得以在郊区的“睡城”和都市的办公室之间每日远距离通勤,最终导致公路不堪重负,严重拥堵。这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面临这些挑战,欧洲城市首先开始了去汽车化的进程。哥本哈根等城市,大力扩张自行车道,强化公交体系,同时减少停车位,增加停车费。伦敦等城市以不同的形式征收拥堵费。美国也在讨论类似的计划。这次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清晰地显示了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

有观察家指出,有钱人开始返回城市。他们对开车感到厌烦,希望在工作地点附近居住。如果这样的潮流看涨,那么城里的高房价就可能把穷人挤走,而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不再是天方夜谭了。

1.关于“发达国家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这种说法的依据,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汽车消费是最大开支之一,但经济危机导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已经到顶,甚至可能下降。

B.开车的老年人的人数比例在一些发达国家是最高的,但是,这个时代的主体却并不是老年人。

C.在发达国家,最依赖汽车的是农村,而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人口正在增加,将会让发达国家的人口越来越从对汽车的依赖中解放出来。

D.公共交通的发达和网络的流行使得新一代只是在较少的时间里才偶尔用一用汽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汽车曾经在城市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汽车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

B.现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主体不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这两种国家对汽车的依赖程度刚好出现相反的趋势。

C.自由、财富、美国梦,这些意义曾经集中体现在对汽车的痴迷上,而对于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来说,汽车已经越来越只是日常工具。

D2012年,全世界增加了6000余万辆新车,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发达国家,难以根治的“城市病”使中高产阶层移居郊外,但郊区化的铺张发展使得公路严拥堵,反而使郊外中高产阶层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B.郊区化的没落和城市的复兴,会导致发达国家的城市房价上涨,这就可能会把穷人从城市里挤走,富人少开车、穷人离不开车的现象就会成为可能了。

C.强化城市公交体系,采取限制汽车使用的种种措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将去汽车化的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

D21世纪,汽车在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中不再扮演核心的角色,有钱人正在开始返回城市,美国房市崩解后的复苏就是很好的证明。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始新生活。                             

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平 

②因此结论是: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公平优先

③每个人对未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 

④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 

⑤因为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支持效率就可能承担饥饿的风险 

A.④②⑤③①

B.③④①⑤②

C.①③⑤④②

D.①⑤③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搬进新家的她,除了花4万多元对新家进行装修外,还一次性购进微型面包车、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B.以往私有概念对人们是陌生和淡薄的,人们对私有财产的归属普遍缺乏安全感,现在《物权法》将为私有财产提供法律安全保障。

C.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

D调查结果显示,看病难、物价涨、房价高的民生问题,已连续三年成为专家提意见最多的焦点问题。

 

查看答案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多么希望看到这样的一幅图景:一位老人跌倒,周围众多的路人      去搀扶、去问候;—个小偷行窃,车内无数的乘客毫不犹豫地去呵斥、去阻止。

(2)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稳步发展,可是也有许多人不愿      ,他们有相对稳定的家庭背景,有工作能力,却在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3)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作者对剧中人物的情感也很难做到     

A.不约而同    按部就班   一以贯之

B.不谋而合  按部就班   水到渠成

C.不谋而合   人云亦云   水到渠成

D.不约而同   人云亦云   一以贯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