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子英,永宁人,元至正中进士。察罕开府河南,辟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子英,永宁人,元至正中进士。察罕开府河南,辟参军事,累荐至行省参政。元亡,从扩廓走定西。明兵克定西,扩廓军败,子英单骑走关中,亡入南山。太祖闻其名,使人绘形求得之,传诣京师。至江滨,亡去,变姓名,赁舂。久之,复被获。械过洛阳,见汤和,长揖不拜。抑之跪,不肯。和怒,爇火焚其,不动。其妻适在洛,请与相见,子英避不肯见。至京,太祖命脱械以礼遇之,授以官,不受。

退而上书曰:“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臣鼎鱼漏网,假息南山。曩者见获,复得脱亡。七年之久,重烦有司追迹。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臣感恩无极,非不欲自竭犬马,但名义所存,不敢辄渝初志。自惟身本韦布,智识浅陋,过蒙主将知荐,仕至七命,跃马食肉十有五年,愧无尺寸以报国士之遇。及国家破亡,又复失节,何面目见天下士。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今陛下创业垂统,正当挈持大经大法,垂示子孙臣民。奈何欲以无礼义、寡廉耻之俘囚,厕诸维新之朝、贤士大夫之列哉!臣日夜思维,咎往昔之不死,至于今日,分宜自裁。陛下待臣以恩礼,臣固不敢卖死立名,亦不敢偷生苟禄。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或王蠋闭户以自缢,李芾阖门以自屠,彼非恶荣利而乐死亡,顾义之所在,虽汤镬有不得避也。渺焉之躯,上愧古人,死有余恨,惟陛下裁察。”

帝览其书,益重之,馆之仪曹。忽一夜大哭不止。人问其故,曰:“无他,思旧君耳。”帝知不可夺,洪武九年十二月命有司送出塞,令从故主于和林。

(选自《明史》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十二)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B. 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C. 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D. 而陛下以万乘之//尊全匹夫之节//不降天诛//反疗其疾//易冠裳//赐酒馔//授以官爵陛下之量//包乎天地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明、清时,贡士经乡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

B. 长揖,古代汉族交际礼仪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即拱手高举,处上而下(双手抱拳举过头顶,鞠躬)。

C. 古代中原人通常称胡须为“须”,“胡”是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天下一统,汉胡一家,遂称“胡须”。

D. 士大夫是古代对于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之统称。“士人”,是指没有官衔、介乎官民之间的读书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蔡子英仕途多舛。在元朝时,曾担任过各种职务,终官至行省参政,后跟从扩廓到定西,明军攻克定西,蔡子英只好独自逃入南山。

B. 蔡子英机智灵敏。明太祖派人找到了他,传令用驿车将他送到京师,但到长江边时,他逃走了,后变换姓名,受雇替人舂米。很久以后,又被抓获。

C. 蔡子英知晓廉耻。经押解路过洛阳时,他的妻子恰巧在洛阳,请求和他相见,蔡子英因为被俘而失去了气节害怕妻子骂他只好躲避不肯相见。

D. 蔡子英不卑不亢。到京师后,皇上授予他官职,他誓不相从,还上书给皇上,太祖看了他的信后更加看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

(2)若察臣之愚,全臣之志,禁锢海南,毕其余命,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1.D 2.A 3.C 4.(1)陛下利用时机,顺应天运,消灭群雄,海内海外,没有不归顺纳贡的。("乘时""宾 "贡 "各 l分,句意2分)(2)如果 (陛下)体察到我的愚忠,成全我的志向,把我禁锢在海南,结束我的余生,那么即便死去,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若""全""毕""虽"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唐朝唐高宗时期起创立的(由于武则天进行发展多数人认为是其创立),在宋代成为常制。 3.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4.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陛下”“群雄”“臣”“海南”“余命”。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蔡子英,永宁人,元朝至正年间中进士。察罕在湖南设幕府,征召他任参军事,被多次荐举,官至行省参政。元朝灭亡,(蔡子英)跟从扩廓逃到定西。明军攻克定西,扩廓的军队战败,蔡子英独自骑马逃往关中,逃入南山。太祖听说了他的名字,让人画下他的容貌找到了他,用驿车送到京师。(蔡子英)到了长江边,逃走了,变换姓名,受雇替人舂米。很久以后,又被抓获。用木枷和镣铐之类的刑具押他经过洛阳,见到汤和,(蔡子英)作长揖而不跪拜。强迫他下跪,不愿意。汤和发怒,点火焚烧他的胡须,他一动也不动。他的妻子恰巧在洛阳,请求和他相见,蔡子英躲避她而不肯与她相见。到了京城,太祖命令解除他的刑具以礼相待,授予他官职,他不接受。 回来后(蔡子英)上书说:“陛下利用时机,顺应天运,消灭群雄,海内海外,没有不归顺纳贡的。我是鼎里的鱼漏网了,借助于南山栖息。先前被抓获,又得以脱身逃亡。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十分麻烦有关官员追索我的踪迹。而你以万乘的尊贵地位,成全一个平民的节操,不降杀头之罪,反而治疗我的病,更换衣冠,赐予酒食,授予官爵,陛下的气量是能够包容天地的呀。我感恩不尽,不是不想效犬马之劳,只是关乎名节大义的事情,不敢任意违背当初的志愿。自己思量我本是平民,智慧知识浅陋,过分蒙受主将的知遇和举荐,做官到封疆大吏,乘马吃肉十五年,惭愧没有丝毫贡献来回报所受到的国士礼遇。等到国家灭亡,又再失去节操,有什么面目去见天下士人。管子说:‘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的四条准则。’ 如今陛下创立基业传承皇统,正应坚持重大的原则法度,以向子孙臣民垂范。为什么想把我这没有礼义、缺少廉耻的俘虏,混杂在新朝贤明的士大夫的行列呢!我日夜思索,内疚过去没有为国而死,到了今天,自认为也应该自杀。陛下用恩宠礼仪对待我,我本来不敢靠卖死来树立名声,也不敢偷生求福。如果体察到我的愚忠,使我保全我的志向,把我禁锢在海南,结束我的余生,那么即便死去,也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从前王蠋闭门自缢而死,李芾关门而自杀,他们不是厌恶荣华富贵而喜欢死亡,只是事关大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会躲避啊。我本身太渺小了,上愧对古人,死了都留有遗憾,只求陛下裁度明察。” 太祖看了他的信,更加看重他,把他安置在礼部。忽然一天夜里(蔡子英)痛哭不止。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没有别的,思念过去的君主罢了。”太祖知道不能改变他的志向,洪武九年十二月,命令有关官员送他出塞,让他到和林去跟从他原来的君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其中对乡里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通典》则提到:“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当中。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并纳入官府序列,但受官府严密掌控。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力图把其居民纳入统一网络,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

D.贞观十五年,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其办理事务还是通过“乡”来进行相关处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章由乡在唐代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B.文章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里制的不合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乡以下地域。

D.文章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度揭示朝廷与里正、村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都称为“符”。武德七年,唐朝律令没有明确规定乡里地位。

B.在赋役征派过程中,乡村的权力网络得到高效体现,同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县级官员主导,里正职责是“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催驱赋役”最为重要。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相关管理,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办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2016年4月25日11点,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去世,享年82岁。

梅葆玖,祖籍江苏泰州,梅兰芳幼子,梅派艺术传人,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代表作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

在张君秋之子张学津、马连良之子马崇仁去世之后,梅葆玖的去世,使得京剧名家传人又少一位。人们在纪念他们的同时,不免也会有些担忧,京剧的传承,在这些具有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名家去世之后,究竟会往何处走?

多年以来,京剧被定义为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使得京剧的戏剧地位,得以被很好地捍卫。但与此同时,过于强调京剧的文化属性,而淡看其娱乐价值,也使得京剧固守辉煌历史,却不得不面对市场日益冷清的尴尬。面对这种状况,京剧人作出了百般努力,但看似于事无补。

在整个社会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京剧信息的传播为何总要等到其代表人物去世时才能引起公众关注?京剧的生存空间究竟有多大?扩大观众群重现京剧辉煌还有没有可能?传统戏剧必须要牺牲掉一些固守的形式来延续生命力有没有必要?

对上述问题,你怎么看?请结合你对材料的理解,阐述你的观点,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泰山封禅是帝王向天地报功,展示国泰民安的重要仪式。“刻石纪号”,著己之功绩是封禅的重要内容。唐玄宗就曾亲自撰写《纪泰山铭》一文,勒碑于岱顶大观峰。但八次封禅泰山的汉武帝却在泰山之巅树立一块无字碑,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常言道:“树碑立传,是寻常;树碑无传,则非常。”汉武帝为什么树立无字碑?请合理推测,概括两点理由。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        。事实上,一个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感,总是按照家庭伦理、由近及远扩散开去。很难想象,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相信,一个对自己家人缺少担当的人,                    ,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需要清净……最好去处是到个庙宇前小河旁边大石头上坐坐,                。雨季来时上面长了些绿绒似的苔类。雨季一过,苔已干枯了,在一片未干枯苔上正开着小小蓝花白花,有细脚蜘蛛在旁边爬。

A.阳光和雨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

B.这石头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

C.阳光和雨露已把这石头漂白磨光了的

D.这石头是被阳光和雨露漂白磨光了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