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2)杜甫的《登高》中,“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出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                        ”这两句写词人洒酒祭月,寄托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之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句子是“                        ”。

5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刘义隆草率出兵,意图像汉朝大将霍去病那样建立“            ”的功业,最终却落得一个“            ”的后果,词人在对孙权和刘裕进行赞扬的同时也对刘义隆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易错字:(1)喧豗,砯崖 (2)猿啸 渚清(3)尊 酹 (4)乍 铁骑(5)仓皇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蝶恋花·福州横山阁

李弥逊

百迭青山江一缕十里人家路绕南台去。榕叶满川飞白鹭疏帘半卷黄昏雨。

楼阁峥嵘天尺五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老子人间无著处一尊来作横山主。

【注】李弥逊1089-1153),连江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曾任户部侍郎等职并担任过一系列地方官。主张抗金反对与金议和为秦桧所排斥晚年归隐连江西山。此词是作者归隐后游览横山阁有感抒怀。

1.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请结合内容分析。

2.此词末尾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4.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解释下列黑体字的词语。

(1)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2)虞常果引张胜        

(3)阴知奸党名姓         

(4)衡下车,治威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选自《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有删节)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B.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D.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D.“文君夜奔”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文中最好能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沙粒进入蚌体内,蚌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包围起来,后来这沙粒就变成了美丽的珍珠。

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又无法把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吸的血量极少,根本不足以致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就在于太过暴怒。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参照示例,用一句话点评中外文学名著。

示例1:《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示例2:《家》——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的缩影。

(1)《窦娥冤》——                                                 

(2)《哈姆雷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