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 。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                                     扬雄《解嘲》说,“或释褐而傅”,这是说脱掉粗劣的衣服做大官去了。后世科举新进士及第授官,也沿称“释褐”。

①最粗劣的一种衣服称为“褐”,这是用粗毛编织的,所以贫苦的人被称为“褐夫”。

②因此,上古所谓布并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

③布与帛也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

④所谓“棉”,只是丝绵。

⑤《孟子•滕文公上》说,许行之徒“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这是说过着劳动人民的生活。

⑥帛则是丝织品的总称。

A.④②⑥③⑤①

B.④②⑥③①⑤

C.②④⑥③⑤①

D.②④⑥①③⑤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可根据语段内容及横线上下文具体语境,结合着句子的内在联系,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这段文字主要是阐释古代对于布匹和衣服的内涵,横线前面说“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种棉花”,紧接着解释那时的“棉”应是“丝绵”,确定第四句应放在开头,排除CD两项;第二句中“因此”一词将第四句和第二句联系到一起;六和三又转到帛与布上来;一和五都是解释“褐”的构成和内涵,这与后面扬雄《解嘲》的内容相关。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本题的这段文字主要是讲“古代衣服布匹的演变”,然后抓住演变的过程和内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上大学固然可喜,但没考上大学也不用悲观,更不能绝望。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

B.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的通过,表明我国执法规范化的整体布局已经明晰,同时也是对各地先前试点工作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的升华和认可。

C.我们必须承认,从晚清到民国,很多人是抱着“教育救国”从事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的。对他们来说,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更是理想。

D.成年以后的我们,远离游戏,以为那是幼稚可笑的玩闹;其实好的游戏,具有开启人的智慧、通达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感悟、反省人的觉察力的力量。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的文人,一方面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想要匡扶社稷,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受道家出世思想的影响追求隐居山林,求田问舍

②这种四平八稳、安于现状的表现,这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维模式和陈规陋习,说到底还是“怕”字当头,怕担风险,怕犯错误,怕困难,怕艰苦。

③刚面世的《全宋诗》在“凡例”的第一条中即说明其宗旨在于“汇集有宋一代诗歌,长篇短制,细大不捐,断章残句,在所必录”。

④有人说,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一个热闹、耿直,充满“豪气”,一个包容、细腻,有“婉约”之美,两者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⑤曹禺大学毕业后,在光怪陆离的大上海,目睹种种丑恶的现实,急需“宣泄一腔的愤懑”,热切渴望光明美好的明天,于是写出了剧本《日出》。

⑥一个人的一生,有穿云裂石的辉煌,但更多的是平平淡淡的柔美。人是需要一种平淡的,这种平淡无声无息,但又无处不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鱼的故事

张炜

父亲也被叫到海上拉鱼了。我沿着父亲的足迹,去海上看那些拉大网的人。

海上没有浪,几个人把小船摇进去。随着小船往海里驶,船上的人就抛下一张大网,水面上留下一串白色网漂。小船兜一个圈子靠岸,剩下的事儿就是拽住大网往上拖,费劲地拖。这就是拉大网。

网一动,渔老大就呼喊起来,嗓门吓死人。所有的拉网人随号子嗨呀嗨呀叫,一边后退一边用力。

大网慢慢上来了,岸边的人全都狂呼起来。我这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活蹦乱跳的鱼一齐离水。各种鱼都有,最大的有三尺多长,头颅简直像一头小猪。有一条鱼的眼睛睁得老大,转动着,一会儿盯盯这个,一会儿盯盯那个。我相信它懂事。

岸边早排好了长队,都是赶来买鱼的人。他们有的推车,有的担筐。鱼不值钱,买鱼的扔下一块钱就可以随便背鱼。

父亲真辛苦,每天要拉好多网。早晨还要拉黎明网,这网最重要。这时也是海上老大最精神的时候。拴网绳了,喊号子了,领头喊的人两手伸得像大猩猩一样长,一举一举大喊。海上老大就高兴这样。父亲也跟上喊,额头冒着汗珠。

父亲学会了做一种毒鱼。这种鱼肉最鲜,可偏偏有毒,毒死的人数不完。母亲一见它就吓得叫起来,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冒这个险。父亲把衣袖绾起,用一把小刀剖开鱼肚,然后分离出什么,把鱼头扔掉。用清水反复冲洗,又将鱼脊背上那两根白线抽掉,说:没事了。母亲喘着把鱼做好。

一种奇特的鲜味飘出,真好吃。这才叫好吃。

父亲从酒葫芦里倒出一点酒,让我和母亲都尝了一小口。这天晚上很愉快,父亲还唱起了一首拉网的歌,母亲为他缝补衣衫。我胆子大了,伏到父亲背上,脊背热得像炕。

父亲常把海上的欢乐带回,又差点全部抵销。这次父亲又捎回几条毒鱼,扔在地上就睡去了。母亲仿照父亲上次那样把鱼剖开,从头全做一遍。还是鲜气逼人,又美吃一顿。

一个多钟头过去,我有点晕,真的晕了。接着我看见父亲全身抖动,手指像按在一根琴弦上,又颤又挪,嘴里吐出了白沫。母亲比我们好一点,脸也黄了。

母亲摇晃过来,我们扶在一起。母亲说:到外面采一点木槿叶,采一点解毒草。

我往外连爬带跑。草地上全是一样的草稞,根本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这些草稞像是向我伸来,抚摸我。我低下头,它们就像火焰一样烧我的脸。

母亲已经采到了一株解毒草,她先嚼碎一些,吐在我嘴里。原野在眼前变成一片紫色,又变幻出更奇怪的颜色。整个原野都有一层紫幔,下面像有一万条蛇在拱动。它不停地抖、舞,升上来,眼看就要把我覆盖了。我不能挣脱。我想起了妈妈,睁大眼找,四周一个人也没有。我喊,不知喊了多久,才听到一阵脚步声。

我躺在小茅屋里,旁边是父亲。母亲坐在那儿,旁边的碗里是捣成稀汁的解毒草。她说:“孩子,你说胡话……”

吃毒鱼后一个多月的晚上,外面起了大风。风很大,搅弄得整个荒滩不得安宁,各种大声使我害怕。我睡着了,接着就梦见一条小鱼,好俊的小鱼。它打扮得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走进了茅屋。母亲把她抱到怀里,给她梳理透明的头发。真漂亮,除了有两个鱼鳍,到处和人一样。我扯着她的手在院里玩,一起逮蝉。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想让她做我的媳妇。我不好意思。不过,幸福啊。

她说她要走了,但是还会常来小屋。走前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哥哥、弟弟,所有的亲戚都给海上老大逮来了,他们死得惨。她让我求求岸上人,求求他们住手吧。如果他们做得到,她就可以嫁到岸上来。

我哀求母亲去找海上老大,母亲答应了。

小鱼姑娘又来了。她哭着,告诉我,他们还在捕鱼,海里那么多姐妹再也看不到了。她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所以刚才路过鱼铺的时候,给好多睡觉的拉网人腿上胳膊上都扎了红头绳:我把他们扎住了,他们就不能下海了。

梦做到这儿就醒了。我觉得像失掉了一个真正的朋友,竟然哭了。

母亲赶紧把我抱到怀里,问怎么了?我就告诉了这个梦。天亮后父亲要到海上去,母亲让他小心一点。她把我的梦告诉了他,说:孩子梦见好多拉网人都给扎上了红头绳。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走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父亲把我的梦告诉了海上老大,老大只是一笑。

那天傍晚风息涛平,老大就让小船出海。想不到一场风暴突来,出海的五个人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跌进了狂浪。他们无一生还。

父亲跑回来嘴唇都紫了,双手抖着跟母亲讲了风暴。

母亲一句话也没说,只直眼盯着我。

这就是鱼的故事。我再也忘不掉,一直没忘。尽管许多人说那只是一次巧合……

(选编自《上海文学》2003年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写拉网时渔老大和拉网人的呼喊,写岸边人面对活蹦乱跳的鱼的狂呼,都是为了表 现人们丰收的欢乐,表现自然可以给人们丰厚的馈赠。

B.“我”一家三口因吃大海中的毒鱼而中了毒,却又在草地上找到解毒草而获救。这个情节启示我们:大自然可能带来灾难,也能帮助我们渡过危难。

C.在“我”的梦里,鱼姑娘说给拉网人扎上了红头绳,让他们不能下海。母亲因此提醒父亲,但父亲却毫不在意,结果一些人发生了意外,情节出人意料。

D.小说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叙述了捕鱼人因拒听鱼姑娘的劝告,捕鱼过多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最终坠海而死的故事,警醒人们要敬畏自然。

E.小说的语言富有特色,既有儿童语言的天真,又具有一定的抒情色彩。在作者的笔下,捕鱼生活虽然艰辛却充满了乐趣,而鱼也带有灵性。

2.小说中“我”的父亲作为捕鱼人的代表,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后半部分详细地描绘了“我”做的一个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析。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并向江月倾诉自己的苦闷的两句是“                         ”。

(2) 《雨霖铃》中用细节描写表现两人离别之时依依不舍的两句是“                        ”。

(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诗人用比喻写出远山状貌并触发其愁绪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注释】

①祐之:辛祐之,辛弃疾的族弟。

②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巧。

1.在辛弃疾看来怎样才能做到“闲处过平生”?请结合词的上片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表达了什么情感?主要是通过哪一种手法来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