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①,庾楼月②,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

①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②《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1.杨慎《词品》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这里的“感慨”和“见道”是指什么?并对此词思想感情作简要概括。

2.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词的内容对其中两点作具体分析

 

1.“感慨”和“见道”是指此词表现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体现了诗人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 ①宦游思乡的悲凉; ②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怀念; ③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在的生活。 2.(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 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 ②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孤城画角”唤起了人们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的联想。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也能给人以空间的广度感,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③用典。“楚台风”用典。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庾楼月”亦用典。《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④直抒胸臆。下片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为功名利禄所缚、失去自由随心生活的无奈,有对生活的顿悟,对宦游生活的追悔之意。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干问的是“杨慎《词品》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这里的“感慨”和“见道”是指什么?并对此词思想感情作简要概括” 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开篇三句点明羁身异乡的游子身份,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了悠远哀长的秋声;“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耽搁。可惜风流总闲却”下片即景抒怀,抒写被名缰利锁、世情俗态束缚耽搁、功名误身、身不由己的愁苦。作为一代风云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并未摆脱旧时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者中间徘徊。他一面以雄才大略、执拗果断著称于史册;另一面,激烈的政治漩涡中也时时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误身的感慨。这首小词便是他后一方面思想的表露。无怪明代的杨慎说:“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既勘破乃尔,何执拗新法,铲除正人哉?”(《词品》)杨慎对王安石政治上的评价未必得当,但以此词为表现了作者思想中与热衷政治相反的另一个侧面,却还是颇有见地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注释和词中的“别馆”“寥廓”“宛如”“无奈”“缚”“耽搁”“可惜”“误”“酒醒”“思量”带有不的感情色彩来分析。 2.题干问的是“这首词采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结合词的内容对其中两点作具体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范围是“这首词”,“其中两点”降低难度。上片以写景为主,像是一篇凄清哀婉的秋声赋,又像是一幅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旅舍客馆本已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而砧上的捣衣之声表明天时渐寒,已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的时分了。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边人的习俗,因而寒砧上的捣衣之声便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孤城画角”则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孤城画角”四有很强的感染力,并留下了对空旷寥阔的异乡秋色想象空间。下面接着说:“一派秋声入寥廓”,“一派”本应修饰秋色、秋景,而借以形容秋声,正道出了秋声的悠远哀长,写出了空间的广度,“入廖廓”的“入”字更将无形的声音写活了。开头三句以极凝练的笔墨绘写秋声,而且纯然是人为的声响,并非是单纯的自然声气。下两句主要写作者目之所见。燕子东归,大雁南飞,都是秋日寻常景物,而燕子飞往那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都寓有久别返家的寓意,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度到下面两句的忆旧。“楚台风”、“庚楼月”用典。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而于“宛如昨”三字中表明对于往日的欢情与佳景未尝一刻忘怀。 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无奈名缰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了自的生活。风流之事可惜总被抛一边。“当初”以下便从“风流”二字铺展开去,说当初与心上之人海誓山盟,密约私诺,然终于辜负红颜,未能兑现当时的期约。“华表语”用了《搜神后记》中的故事,这里的“华表语”就指“去家来归”云云。关于“秦楼”,汉东府《陌上桑》中说:“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楼即为美貌坚贞的女子罗敷的居处。李白的《忆秦娥》中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也以秦楼为思妇伤别之处,因而此处的“秦楼约”显系男女私约。这里王安石表面上写的是思念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其实是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对无羁无绊生活的留恋与向往。因而这几句可视为美人香草式的比兴,其意义远一般的怀恋旧情之名词意至此也已发挥殆尽,然末尾三句又宕开一笔作结,说梦回酒醒的时候,每每思量此情此景。梦和酒,令人浑浑噩噩,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乱,然而梦终究要做完,酒也有醒时。一旦梦回酒醒,那忧思离恨是更深地噬人心胸。这里的梦和酒也不单纯是指实的梦和酒。人生本是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上说只有从梦中醒来的人才知道原先是梦。而世情浑沌,众人皆醉,只有备受艰苦如屈原才自知独醒。因而,此处的“梦阑酒醒”正可视为作者历尽沧桑后的憣然反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问的是全诗,难度会很大,但指明只需“两种”即可,又把难度降下了很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袁枢,字机仲,建之建安人。幼力学,尝以《修身与写赋》试国子监,周必大、刘珙皆期以远器。试礼部,词赋第一人,教授兴化军。

为礼部试官。常喜诵司马光《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号《通鉴纪事本末》。参知政事龚茂良得其书,奏于上,孝宗读而嘉叹,以赐东宫及分赐江上诸帅,且令熟读,曰:“治道尽在是矣。”

他日,上问袁枢何官,茂良以实对,上曰:“可与寺监簿。”于是以大宗正簿召登对,即因史书以言曰:“臣窃闻陛下尝读《通鉴》,屡有训词,见诸葛亮论两汉所以兴衰,有戒,垂法万世。”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上曰:“朕不至与此曹图事帷幄中。”枢谢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之福也。”

兼国史院编修官,分修国史传。章悖家以其同里,宛转请文饰其传,枢曰:“吾为史官,书法不隐,宁负乡人,不可负天下后世公议。”时相赵雄总史事,见之叹曰:“无愧古良史。”

权工部郎官,累迁兼吏部郎官。两淮旱,命廉视真、杨、庐、和四郡。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瓜洲新城,专为退保,金使过而指议,淮人闻而叹嗟。谁为陛下建此策也?”

迁大理少卿。通州民高氏以产业事下大理,殿中侍御史冷世光纳厚赂曲庇之,枢直其事以闻,人为危之。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诏权工部侍郎。因论大理狱案请外,有予郡之命,既而贬两秩,寝前旨。光宗受禅,叙复元官。

擢右文殿修撰、知江陵府。江陵濒大江,岁坏为巨浸,民无所托。楚故城楚观在焉,为室庐,徙民居之,以备不虞。种木数万,以为捍蔽,民德之。开禧元年,卒,年七十五。

创作《易传解义》及《辩异》《童子问》等书藏于家。

(选自《宋史·袁枢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B.归陈两淮形势//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C.归陈两淮形势//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D.归陈/两淮形势谓/两淮坚固则长江可守/徒知备江不知/保淮置重兵于江南/委空城于淮上/非所以戒不虞/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自明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累迁,表示官职多次调动。在古代,超迁、擢、陟、拔等表示官职的升迁,而谪、黜、窜、左迁等则表示降职贬官。

D.《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纪事本末”兼有纪传、编年二者优点,使“数千年事迹经纬明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枢文才突出,学识渊博。他少年时努力学习,曾经修身与写赋参加国子监考试后又参加礼部考试,得词赋科第一。周必大、刘珙看好他的前程。

B.皇帝关心提拔袁枢,袁枢借史事劝诫皇帝。袁枢积极进言,敢于弹劾权贵,御史冷世光违法乱纪,袁枢弹劾他,皇帝生气,立即罢免了冷世光。

C.袁枢为人正直,修史秉笔直书。他负责修国史,章悖是他的同乡,向他委婉请求修饰自己的传记,被袁枢严词拒绝,皇帝知道后赞赏了袁枢。

D.袁枢为民办实事,体恤百姓。他在江陵任职,江陵靠近长江,每年遭受水患,百姓遭殃;他建草房安置百姓,种树木防备水灾,百姓感激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历陈往事,自汉武而下至唐文宗,偏听奸佞,致于祸乱。

2上怒,立罢世光,以朝臣劾御史,实自枢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前句是根本的价值观,后句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总的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不是单纯的美好愿望,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指出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家庭、单位、社区、社会、国家、国际,以至生态,都是如此。世界是和的世界;万物以和为基础,存在于和的状态中。以和为贵是在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就是以和为最高的价值。和的实质是各得其所,以和为贵就是要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如果有机会当政,一定以“正名”为当务之急,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子罕》篇又有“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以各得其所释“正”。“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要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程子说:“万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非能为物作则也,唯止于各于其所而已。”“和为贵”,就是以各得其所为最高的目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要承认差别,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和谐。

达到和谐的基本方法是中庸、中道。各得其所的基础是中。只有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才有整体的和。程子说:“使万物无一失所者,斯天理,中而已。”

各得其所是目标,和而不同是原则,中庸、中道是途径。和与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说,和是总体的状态和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二者相合,就是中和,也就是各得其所。

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贯穿中华民族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使我们不同族群、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不断相互吸取、相互融合,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上,组成统一的国家,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绵延发展。对外,中华民族始终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

中华文化的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在承认差别的前提和基础上求各得其所,指示了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的方向。今天我们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求“万物各于其所”。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求其各得其所;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也要求其内部各因素、各方面,如政府和市场之间,各种经济成分之间,以及城乡,东、中、西部,贫富之间等等,各得其所。可以说改革就是调整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以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各得其所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

(选自钱逊《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三:和》,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为贵”是根本的价值观,“君子和而不同”是待人做事的根本态度,二者都是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各得其所。

B.因为以和为贵是以对宇宙的根本认识为基础而提出的根本价值观,所以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提出了“和实生物”的观点。

C.以和为贵是在宇宙万物都是不同成分和因素和谐共存的统一体这一根本认识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和”为最高价值的观念。

D.孔子主张为政者当“正名”,“正”是他治国的根本理念。而他强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也就是使君臣父子各得其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程子认为万事万物无不是各得其所,圣人之所以能使天下顺治,也是因为能使天下苍生各得其所,而使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唯中而已。

B.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别,盲目地取消差别求统一是不现实的不合理的,君子都会承认差别,并在差别的基础上追求和谐。

C.只要坚持中庸、中道的基本方法,各个部分、各种因素都无过无不及,达到中的要求,就会实现整体的和,达到和谐。

D.要想达到各得其所的目标,就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走中庸、中道的途径。和是总体的目标,中是各局部应处的状态和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广土众民的中华大地长期保持稳定统一的局面。

B.贵和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使得中华民族始终以爱好和平的民族的良好形象展现于世界,也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危机指示了方向。

C.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外交上实行和平外交政策,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为了达到“万物各于其所”的目的。

D.如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各方面各得其所,就可以改革、调整好各方面、各部分的关系,就可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6月6日晚上,重庆某名校的高考学子在学校科技楼大厅用金钱、银行卡等物品祭拜大厅内的孔子、爱因斯坦等雕像,希望他们保佑自己取得好成绩。6月7日早上,四川成都某高考考点门外,许多家长约好穿旗袍为子女加油打气,旗袍寓意“旗开得胜”,希望子女考出好成绩。

针对以上考生和家长的行动,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以下所列为教育部推荐高中生课外阅读书目20本,请从中任选一本为校报《四月风》的“好书推荐”栏目写一段推荐语,不超过90字。内容要求:①书名和作者②此书的内容简介或看点③阅读此书的心得体会或对此书的相关评价。

教育部最新颁发的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必读20种名著:《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歌德谈话录》《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老人与海》《谈美书简》《匹克威克外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