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汉字是至今仍“活”着的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

        ,如收在《康熙字典》里的汉字就达47000多个。

          ,如汉字与年号、谥号、庙号,汉字与姓、氏、名、字,汉字与避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汉字和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书法和篆刻,

         ,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①汉字的数量很多 ②汉字的文化底蕴丰富 ③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解析】 试题解析:连贯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联系、衔接与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做题时要注意:①综观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②弄清材料的陈述对象,语段的结构特点,感情基调,以及主要句子的句式特点等。③语句的连贯不能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连贯,主要应看句子的内容是否前后照应,意思是否连贯顺畅。例如,本题要重点根据横线的上下文具体语境,抓住关键词组织答案,要注意句子之间的衔接,答案语言的简洁、得体、准确。第一处根据后面内容“收在《康熙字典》里的汉字数量”可知,此处是讲汉字数量之多,此处可填入“汉字的数量很多”;第二处根据后面内容“汉字和很多方面的联系”可知,此处强调汉字的蕴涵,此处可填入“汉字的文化底蕴丰富”;第三处结合“灵动”,此处可填入“为汉字插上艺术的翅膀”。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题材,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可见,啮齿动物在生态系统的建设、维护、恢复等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职责,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而它们贮藏食物的行为帮了森林的忙,它们把果实埋藏在距离母树较远的地方,帮助树木传播了种子

没有了它们,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蛇类、猛禽类以及猫科、犬科、鼬科动物了

当啮齿类动物吞噬果实的时候,种子也随之散布到更远的地方不可缺失的一环

啮齿类动物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它们是大自然的基石,是生态系统

绝太多数肉食类动物都以它们为主要食物

而且有些植物的种子必须经过老鼠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才能萌发

A.④⑤②①③⑥

B.⑤②①③⑥④

C.④②⑤①③⑥

D.②⑤①③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专家估算,目前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与此同时,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一方面失独父母承受着失去子女的悲痛,另一方面面临着养老、医疗等难题。

B滨湖中学文学社自从发出建设校园文化的呼吁以后,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就在校园内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了。

C重庆市有关领导指出,良好的投资环境、良好的服务质量、较高的办事效率,是两江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D李雪健因成功塑造了《渴望》中的宋大成这一人物而一举成名。他生在山东巨野,接近他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一种纯朴真诚的东西是他的本色。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的一组是(  

A.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表现了弃妇的哀怨:结婚之前男方显出信誓旦旦的样子,谁知没多久,他就毫无情义地把女方遗弃了。

B这个饭店服务质量之差是有口皆碑的,但因别无分店,只好在这里吃饭了。

C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D升到高中,就应该遵守高中的一切规章制度,做一个名不虚传的中学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时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她因此患上中毒性肝炎。

B39 岁的屠呦呦仅有大学本科学位,却也被召集加入“523”项目,是因为她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她耗时3个月,从两千多个方药中筛出640 个,又锁定到一百多个样本也证明了她的勤奋。

C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素,是受到了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启发,而事实证明,温度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D在确认了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是安全的情况下,屠呦呦和同事在患有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的病人身上试验该提取物的有效性。临床试验的结果激动人心:经治疗的病人疟疾症状迅速消失,这些症状包括高烧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而采用氯喹治疗的病人却没有效果。

E“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诗句出自《诗经·小雅》,是一首迎宾之曲,该诗曾经被曹操化用入《短歌行》。文尾所说的“神奇的预言”是指诗句恰好将“呦呦”的名字与“蒿”联系在了一起。

2.屠呦呦在提取青蒿素过程中展现出她身上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文章在开篇和结尾处引用《诗经》,有何作用?

4.屠呦呦对获得诺贝尔奖和提取青蒿素的功劳归属问题有何看法?请联系文本并实际谈谈你的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