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窗棂上挂串红辣椒

王长元

村长带着那拨儿人进屋的时候,老太太正在扫地。灰尘沸沸扬扬,仿佛是鲜活的跳蚤在空气中上下跳动,弄得人眼睛迷迷茫茫。

“那啥,顶子哪?”

“下甸子打草去啦。”

“啥时走的?”

“小半个月啦。”

“回来过没?”

“没。”

村长吸溜一下鼻子,“二婶,还不知道吧,顶子出事了。”

二婶就一惊:“出了啥事?”

“杀人啦,顶子。这不,官家正寻他哪!”

“啥?”老太太便呆在那里,眼睛就直直地看着炕沿边上的那几个人。她这才发现其中一个戴大沿帽的已经带了绑绳和黑亮亮的枪。立马她心一颤动,眼仁儿就朝上翻过去,人便跟着向门框斜过去。几个人惊恐地奔了过去,将老太太放到炕上。

一忽儿,老太太的鼻翅儿便扇动一下,翻转的眸子虽归了原位,但依旧是愣愣向上看着。

“二婶,你看你啥个身板还不知道,上甚火?既是杀了人,顶子就不是原先的顶子了,那便是犯了王法。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麻溜缓缓,人家公安局还有事情跟你说。”

老太太眸子这才转了一轮儿,一汪亮亮的湿润便映在里面。

看着老太太有了活气,警察就轻轻一笑,说:“老人家,您的心情我们是理解的,但是儿子杀了人,犯了罪,如今又跑掉了。这,国法是不能容的。我们希望您控制住感情,配合我们来抓凶犯。否则,比如说包庇儿子、袒护儿子,那样您老人家也有罪了。按我们的经验,您的儿子还会回家来的,那时您必须报告我们。”

“顶子真若是回家,你可得说呀!”村长眼睛觑觑着,冲着她说,“要不,那叫什么?对,叫窝藏。二婶,咱可不能糊涂啊!”

她痴痴地点着头,两行老泪缓缓漫过面颊的褶皱,整个面庞已经全是泪水了,闪着亮晶晶的光芒。

村长最费思索的是:她儿子若回来,她怎么告诉他们哪?他猝然发现了粮囤上那串红辣椒,眼睛立时闪出光亮,便指着红辣椒说:“对,就用它。二婶,他若是回来,您就将这串红辣椒挂到窗户上。”

她又痴痴点点头,看了一眼红辣椒。

顶子伏在高地垅沟里已经三天了。事情来得太突兀了,突兀得他只有逃到高地之后才想起后悔,悔自己不该为小事冲动,悔自己冲动时不该抡那镰刀。战战兢兢挨了三天,吃喝现在全成了问题,最讨厌的是那垅上的风,哗啦哗啦吹得叶子直响,仿佛有无数个脚步向他走来,把他弄得一惊一乍的……

可是一想到出逃,他又茫然了,天下这么大,地面这么广,去哪里呢?可是,不管去哪里,在要走之前,他一定要回家看一眼老娘。

老太太送走了那些公家的人之后,就把家里仅有的二十几斤白面都烙成饼,然后就一张一张地折叠,用纸包好,一沓一沓塞进帆布口袋里。又包了二斤盐巴,塞在缝隙处。她早已谋算好,顶子若回来,就让他躲进小南山的石洞里,过个十天半月的,看看风声,她再想办法。她相信,办法总是有的。记得,她刚十岁那会儿,还扎着羊角辫呢,就给八路军伤病员往那山洞里送过饭,想想那会儿她都从没断过伤病员的一顿饭。如今,为了儿子,她还会没有办法?

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老太太迷迷怔怔刚要闩门的当儿,突然间,门“吱呀”一声开了,顶子站在了她的面前。

老太太眼泪马上就下来了。

顶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饼,眼睛贼溜溜地寻觑着,待最后一口食物从喉咙处咕噜一声咽下之后,他才急急地说:“娘,我看你一眼就得走了,有没有钱啥的,给我准备点。”

老太太赶忙把裤腰子拽开,从里面掏出厚厚的一沓钱,递给顶子,说:“就这些了,都拿着吧!顶子,你要去哪里?”

“娘,这您就不要管了。”

“顶子,你把饼带上,到小南山的石洞里躲躲。”

“娘,您就别管我了,我这一走,是死是活,真的不好说,啥年月能见到您,也都不敢想。娘,只求您自己保重啦!”

“顶子,”老太太整个抖动起来,亮亮的泪珠向脸颊处滚动。

“娘,还有一事,把咱家那把菜刀给我。”

老太太抹了眼泪,愣了,说:“干啥?”

顶子咬了下嘴唇说:“娘,我手头怎么也得有个应手的家伙呀。”

“啥?”老太太倒吸了一口冷气。

“娘,我现在已经想好,谁真若是抓我逮我,我已没有别的路了,就得拼了,反正我已是有人命的人啦,杀一个够本,杀俩就赚一个。”

“轰”地一声,老太太就觉得脑袋像被谁猛然击打了一样,眼前金光四射,她颤颤地向前走了一步。

“娘,快快给我取刀来。”

老太太表面应允着他,脚步便悄然向窗前靠近,趁儿子回身的工夫,就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村长在老太太苏醒后,劝慰她说“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

B.“小风轻轻拍打着窗棂,蟋蟀在墙角嘟嘟地叫”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更暗示了老太太苦痛难受的心情,也为顶子回家提供背景。

C.老太太希望顶子躲进小南山的石洞,可是顶子不要老太太管他,因为顶子觉得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不安全,还不如逃到外面更容易活下来。

D.作品叙述了经历儿子杀人这一生活变故后老太太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了老太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式的质朴而不愚昧的母爱的赞美。

E.作品的段落大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语言朴实简练,富于生活化、口语化,这样写切合表现农民生活的题材内容。

2.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太太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作品以老太太“把那串红辣椒牢牢地挂在了窗户上”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DE 2.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杀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3. ①淳朴善良。得知儿子杀人的消息后,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小时候给八路军伤病员往山洞里送过饭。 ②爱子情深。老太太在警察和村长走后为顶子躲藏做了诸多准备。 ③深明大义。在儿子因杀人后变得心理扭曲、口出狂言、有可能走上极端时,毅然挂上了红辣椒,举报了自己的儿子。 4. ①在人物形象上,这样结尾标志着老太太由“包庇儿子”到“举报儿子”思想、心理发生的重大转变,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②在情节结构上,这样结尾使情节突转,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令人深思,回味无穷。 ③在主题表现上,这样结尾不仅表现了母爱的淳朴与伟大,更表现了人性的淳朴和理智,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④在思想情感上,这样结尾寄托了作者对平凡人物身上折射出的精神光辉的赞美,流露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关爱情怀。 【解析】 试题分析: 1.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A.“犯了王法的顶子你还伤心个甚”这句话是村长在开导老太太,让她正确面对这件事,而不是“为老太太在最后把红辣椒挂在了窗户上作了伏笔”。B.环境描写的作用,不能暗示老太太的苦痛难受的心情。C.“那个地方村里人都知道”,于文无据。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进行分析,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先以斑鸠贪吃桑葚易醉比兴,然后直言奉劝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      

                

(2)苏轼《赤壁赋》中,看到                              的景象,感叹道: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荀子·劝学》中以生活中的行路现象从反面设喻来强调学习需要积累道理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鸣沙过雁

无名氏

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

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

春雁

王恭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①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

1.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

2.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

九年,拜援为太中大夫。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任吏以职,但总大体而已。闲于进对,尤善述前世行事。每言及三辅长者,下至闾里少年,皆可观听。自皇太子、诸王侍闻者,莫不属耳忘倦。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每有所谋,未尝不用。

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深入,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自请曰:“臣尚能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遂遣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十二郡募士及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援夜与送者诀,谓友人谒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皆散走入竹林中。

三月,进营壶头。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与兄好畤侯弇书曰:“前舒上书当先击充,粮虽难运而兵马得用,军人数万争欲先奋。今壶头竟不得进,大众怫郁行死,诚可痛惜。前到临乡,贼无故自致,若夜击之,即可殄灭。伏波西域贾胡,到一处辄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弇得书,奏之。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因代监军。援病卒。

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将持节追策,援曰忠成侯。(选自《后汉书·马援传》,有删改)

【注】

弛刑:打开刑具的犯人。

弇:耿弇(yǎn),刘秀称帝后,封耿弇建威大将军、好畤侯。

充:充县,故治在今张家界市永定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B.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C.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D.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但畏长者/家儿或在左右/或与从事/殊难得调/介介独恶是耳。

2.下列对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谏太宗十思疏》中的词语和本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谨庠序之教。“庠序”是指古代的最高学府,商朝叫庠,周朝叫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B.总此十思,宏此九德。“九德”是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等九个方面的修养。

C.“西域”是汉以来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其广义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

D.“谥”分为官谥和私谥、褒谥和恶谥等。君主的谥号一般由礼官确定后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援年轻时就有大志向。做太中大夫后,既善于叙述前代的事情,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马援的军事观点常常和皇帝的意思相合,每次谋划都能被采用。

B.马援为报皇恩而临危请命。但马援夜里和送行的人告别时仍有担心。后来,马援率领的军队遇上贼兵攻打县城,他迎击贼兵,斩杀和俘获共二千多敌人。

C.马援年迈患病却壮心不已。进军壶头时遭遇酷暑,很多士兵病死,但马援并未弃战。贼兵登高喊叫,马援就让人拉住自己的腿探身察看,这让士卒感动。

D.马援壶头之战受皇帝肯定。壶头之战不利,皇帝派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马前去了解战况后派出援兵,并代他监管军队。马援病死后被朝廷赠谥为忠成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项脊轩志》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2)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相当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给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首先,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其中可分为三类:一是长寿,如“延寿万年”“延年益寿”,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二是贵富,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常富贵,乐未央”“大乐贵富毋极”,这些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贵富的企盼;三是长乐,铭文中多见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如“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富贵无极,长乐未央”。以上三类,属于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利二亲,宜弟兄,寿万年,长相保,宜子孙”“长保二亲乐富昌”“长保二亲及妻子”“夫妻相喜,日益亲善”“延年益寿,宜子宜孙”“天地和合子孙成,长保夫妇乐长生”。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愿长相思,长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之多,也是汉镜铭文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汉镜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体现了更崇高的价值观。如“可以取诚”“可以取信”“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毋以象君子”,这些都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这些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居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是以德治家、以德治国的训言。这些都说明铜镜铭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此外,有的铭文还期待“家给人足天下平”“中国大宁”,这些铭文都充分表达了对四夷服、人民息、天下复、五谷熟、百姓宽,亦即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摘编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1.下列关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镜铭文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

B.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包括对“长寿”“富贵”“长乐”等世俗幸福内容的向往。

C.汉镜铭文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怀。

D.汉镜铭文有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表达了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功能有限,春秋战国时代供贵族所佩戴和享用,主要用来照鉴察形。

B.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

D.铭文吉语折射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很大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人追求的长乐,大多是将长寿、贵富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快乐是汉代人追求的幸福要素之一。

B.汉代人所追求的幸福,既包括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家庭幸福,他们很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

C.因为汉代社会男女离别很多,所以那些表达夫妇、男女悲欢离合的相思铭文情感真挚,在汉镜中最多,给人印象也最深

D.汉镜中表现个人立身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及以德治家、治国训言的铭文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沙弥耐不住禅院的寂寞,老觉得修行得太慢,感觉不出自己的长进,甚至怀疑自己究竟能不能修成正果。有一天,他再也没法忍受了,就向老禅师发牢骚,说自己好像没有慧根,缺少佛性,对自己失去信心了。老禅师微微一笑说:“山腰的工地上,石匠们正为本寺加工佛像,你反正也静不下心来,就跟他们去劳动吧,做个帮手、学点手艺……”沙弥一听,居然特别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出去轻松轻松了。可是,三天后,沙弥又来见禅师,他满脸歉疚地说:“师傅,我还是回来修行吧,连四角八棱的粗岩糙石都能变成仪态万方的石佛,何况我是一个人呢!”老禅师舒心地笑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