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出...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醉落魄•离京口作

苏轼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出初发。孤城回望苍烟合。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

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注】此词作于苏轼任职杭州通判期间。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词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1.借景抒情(烘托或渲染)。月色微茫,云彩轻柔,还有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中的孤城,营造了一种朦胧、凄凉、空阔的意境,烘托出词人迷蒙、孤寂的心情。 2. ①表达了酒醒后连梦境都无人诉说的孤寂、落寞。 ②对仕宦奔波的倦意。 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切记空洞。本词上片主要用了借景抒情,结合词句内容分析,月色微茫,云彩轻柔,还有笼罩在一片烟雾迷蒙中的孤城。达到的效果或抒发的情感,营造了一种朦胧、凄凉、空阔的意境,烘托出词人迷蒙、孤寂的心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题主要考查词人的情感。分析的时候借助词人、注释和词的内容。这首词,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感伤之情寓于叙事之中,将醉酒醒后思乡的心境表现得委婉动人,使人领略到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词中情景交融,描述了舟中酒醒后的心境,表达了对仕宦奔波的倦意和对家乡的思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辩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判佐。为吏诬诉,黜陟使阎立本召讯,异其才,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坐误斧昭陵柏,罪当免,高宗诏诛之。仁杰奏不应死,帝怒曰:是使我为不孝子,必杀之。仁杰曰:汉有盗高庙玉环,文帝欲当之族,张释之延诤曰:假令取长陵一抔土,何以加其法?于是罪止弃市。陛下之法,固有差等。犯不至死而致之死,何哉?今误伐一柏,杀二臣,后世谓陛下为何如主?遂免死。时越王兵败,支党余二千人论死。仁杰密疏曰: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毁自不能定。然此皆非本恶,诖①误至此。有诏悉谪戍边。囚出宁州,父老迎劳曰:狄使君活汝耶!因相与哭碑下。囚斋三日乃去。至流所,亦为立碑。后将造浮屠大像,度费数百万,官不能足,更诏天下僧日施一钱助之。仁杰谏曰:工不役鬼,必在役人;物不天降,终由地出。不损百姓,且将何求?今边陲未宁,宜宽征镇之徭,省不急之务。后由是罢役。圣历三年卒,年七十一。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

节选自《新唐书·狄仁杰传》

【注】①诖:连累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争辩对 辨对:辩解答对

B观过知仁  观过:观察过错

C张释之廷诤 廷诤:直言诤谏

D后由是罢役 罢役:停止工役

2.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

B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

C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

D臣欲有所陈/似为逆人申理/不言/且累陛下钦恤意/表成复毁/自不能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狄仁杰聪颖过人。他少时面对官吏的责备,坦然应对;入仕后更被时任黜陟使的阎立本称赞为沧海遗珠。

B狄仁杰敢于进言。他依据法理,引用史实,犯颜上谏,最终使皇帝免去误砍昭陵柏树的大臣死罪。

C狄仁杰公正仁厚。他在平定越王之乱后上密奏,请求对并非出于本心的叛乱人员从轻发落,最终使之免于处罚。

D狄仁杰忠君为国。武后拟造佛像,他从国家稳定的层面劝谏边陲未定,不宜大兴土木,武后采纳其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迁大理丞,岁中断久狱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2)囚出宁州,父老迎劳曰:狄使君活汝耶!因相与哭碑下。

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传》)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姬、姜、嬴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宋、司马、公孙等;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陶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由少数民族汉化而来的姓等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西汉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用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如朱熹,字元晦。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这一传统文化,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1.下列对有关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普遍认为,姓氏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它是用以区分若干氏族和支族的符号。

B姓氏来源十分复杂。有的姓氏体现了母系社会对女性、某种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的崇拜。

C男子称氏以别贵贱”“女子称姓以别婚姻说明姓氏在夏商周时代具有浓厚的阶级色彩。

D姓氏不仅具有社会意义,而且具有文化内涵。同时,姓氏也成为人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不断增加和流动,为代表氏族分支的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B.夏商周时代的由统治者赐封而成,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说明已经成为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

C.中国人起名,体现了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例如杨雄”“班超就刻有时代的烙印。

D西汉时,人们多起单名;魏晋时,复名又兴盛起来。这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下可以有多个可以理解为的分支,可见的产生比要晚一些。

B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严格实行同姓不婚制度,是对人性的扼杀,是不合理的。

C.按照古代姓氏的命制来看,孟姜女并不是指姓的女子,而是指姓人家的大女儿。

D姓氏是公共的,有着区分血缘关系的社会意义;而名字氏个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风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联想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请把下面鲁迅先生小说《祝福》中的句子改为一个单句(可适当增删字词,不得改变原意),并分析原句的表达效果。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对中国科学技术馆新馆的所在位置作一个介绍。要求方位表述准确,用语富于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