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母性的对峙 诸军 那是26年前的事了,那年我10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母性的对峙

诸军

那是26年前的事了,那年我10岁,与母亲住在茅山脚下。母亲长着一副高大结实的身板和一双像男人一样打着厚茧的手。这双手让我很难认同母亲是个纯粹的女人,特别是她挥刀砍柴时,砍刀闪着灼人的寒光在她手中呼呼作响,粗如手臂的树枝如败兵一般在刀光剑影之下哗哗倒地。那时的我实在没法欣赏母亲这种毫无女人味的挥刀动作。

有天放学后,我因玩耍入迷而忘了回家。直到母亲找来时,我才发现天色已晚。当我俩走到赤岭的时候,月亮已经升在半空中。银色的月光倾泻在丛林和乱石间,树木投射着昏暗的影子静静地伫立在山岭上,夜莺藏在林子深处一会儿便发出一声幽怨的叫声,久久地回荡在空旷的山野里,给本应十分静谧的月夜平添了几分恐怖气氛。我紧紧地拉着母亲的手,生怕在这荒山野岭遇到狼。

可狼真的出现了,在岭上的那片开阔地,在如水的月光下,两对狼眼闪着莹莹的绿光,一下子出现在我们面前。那是两只饥饿的狼,一只母狼和它的幼崽。在月光的映照下,它们的肚子如两片风干的猪皮紧紧贴在一起。

母亲一把将我揽在怀里,我们都屏住呼吸眼看着狼大摇大摆地向我们逼近。渐渐地,母狼竖起了身上的毛做出腾跃的姿势,狼崽也慢慢地上前和它母亲站成一排,做出相同的姿势。

惨淡的月光,夜莺停止了啼叫,没有风,一切都在这个时候屏声静气,空气仿佛已凝固,让人窒息得难受。

我的身体颤抖起来。这时,母亲用左手揽住我的肩,隔着厚厚的棉袄,我甚至能感觉到母亲手心的潮湿。我的右耳紧贴着母亲的胸,都能清晰地听见她急速的心跳。然而,母亲的脸上却 是出奇的沉稳、镇静。少顷,她轻轻地将我的头朝外挪了挪,悄悄地伸出右手,从腋窝下抽出那把尺余长的砍刀,砍刀因常年磨砺而闪烁着慑人的寒光。两只狼迅速地朝后退了好几步,然后前腿趴下,身体弯成一个弧形。母亲将刀高举在空中,不停地摇晃,刺目的寒光一道道飞出,这种正常的姿态居然成了一种对狼的挑衅 一种战斗的呼唤

母狼终于长嗥一声,腾空跃起,身子在空中划了一道长长的弧线,向我们直扑过来。母亲本能地将我朝后一,一刀斜砍下去,同时发出一声怒喝。没想到狡猾的母狼虚晃一招,落在离母亲两米远的地方。

就在母亲全神贯注盯着母狼的时候,狼崽突然飞扑过来,母亲不及防,一个趔趄跌坐在地上,狼崽正好压在母亲的胸上。在狼崽张嘴咬向母亲的一刹那,母亲伸出左臂,一把扼住狼崽的头部。狼崽被扼住的头怎么也动弹不得,四只脚不停地狂抓乱舞,母亲棉袄内的棉花一会儿便一团团地被抓了出来。

母亲按住狼崽,并举起了刀。可她还来不及砍向狼崽时,母狼竟朝我扑了过来。我惊恐地大叫一声倒在地上,母狼有力的前爪已按在了我的胸上和肩上,狼口喷出的热热的腥味已经钻进了我的颈窝。

在这千钓一发之际,母亲忽然大吼一声,将砍刀砍进了狼崽的后颈,刀割进皮内的疼痛让狼崽也发出一声求救的哀号。奇迹此时发生了:我突然感到母狼喷着腥味的口猛地离开我的颈窝。我慢慢地睁开眼,看到母狼正侧着头用喷着绿光的眼睛紧盯着母亲和狼崽,母亲和狼崽也用一种绝望的眼神盯着我和母狼。动物与人的母性的较量在无边的旷野中久久地持续着。无论谁先动口或动手,得到的都是失子的惨烈代价。

起风了,凛冽的寒风将四周的树和草吹得沙沙作响,像是在窃窃私语这场除了打个平手外胜败皆悲的战争。此时的月亮也钻进云里躲了起来。

对峙了很久,母狼终于放开那只抓住我手臂的右爪,继而又将按在我胸上的那只左脚也抽了回去。它站在我的面前,一边大口大口地喘气,一边用一种奇特的眼神望着母亲。

母亲的刀慢慢地从狼崽的脖子上滑了下来,就着臂力将狼崽使劲抛到几米的草丛里。母狼撒腿朝狼崽奔了过去,带着狼崽很快消失在幽暗的丛林中。母亲也急忙将已吓得不能站立的我背起,狂奔到家就腿一软,径直摔倒在地上,人也昏了过去。

她手中的砍刀哐当一声飞出好几米远,而她那像男人般长满老茧的大手仍死死地搂着我……

1.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母亲那双长满厚茧的大手,首尾呼应,结尾处仍死死地搂着我 蕴含了对母亲情感的心理转变。

B“两对狼眼莹莹绿渲染了紧张氛,“它们的肚子如两干的猪皮紧紧贴在一起形象地出狼的饥饿与枯瘦。

C小说将人狼之的搏斗和魄扣人心弦。由于母亲夺得先机制服了狼崽,母狼不得已只好放弃,母亲赢得搏斗。

D小说多次到母闪烁人的寒光,是从侧明母亲挥作的熟, 终赢这场战争埋下了伏

E在狼与母亲的对峙中,无论谁先动口或动手,得到的都是失子的惨烈代价。慑于母亲的强悍,母狼思忖着不能获胜,向人求和。

2.小说中三处画线处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那场动人心魄的人狼对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2.第一处渲染了月夜荒山的静谧,并以夜鸾的幽怨啼叫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为下文狼的出现做铺垫;第二处以静衬动,宁静下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第三处渲染了人狼大战的激烈和人狼对峙的低沉气氛,将情节引向高潮。 3.高大结实,威猛有力:能将砍刀使得呼呼作响,粗如手臂的树枝应声而倒。沉稳镇静,临危不乱:面对饿狼,沉着应战,保护儿子。内心细腻,智慧敏捷:在险境中首先安抚受到惊吓的儿子,与狼作战,斗智斗勇。 4.母爱是伟大的。在面对两只饿狼时,母亲内心除了担心儿子外,也有紧张害怕,但为了保护儿子,沉着应战,最终取得胜利。动物也一样心存母爱。母狼在狼崽陷入险境时,绝望地望着母亲,在对峙中慢慢松开了“我”。母爱是伴人一生的记忆。尽管已经过去26年,可母亲与狼的那场大战依然铭刻在心,人永远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对母亲那深深的爱。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传记的内容和技巧。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需要逐项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排查。B“枯瘦”不对;D小说多次写母亲的砍刀“闪烁着慑人的寒光”是为了渲染紧张的气氛;E“母狼率先示好”是为了狼崽能够获救。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中三处画线处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小说中 环境描写可以是渲染氛围,展示时代背景,塑造人物特点,深化主题等,当然最主要还是要结合具体文章进行分析。第一处渲染了月夜荒山的静谧,并以夜鸾的幽怨啼叫营造了一种恐怖的气氛,为下文狼的出现做铺垫;第二处以静衬动,宁静下预示着即将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第三处渲染了人狼大战的激烈和人狼对峙的低沉气氛,将情节引向高潮。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首先明确形象特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注意分条。本题可从“能将砍刀使得呼呼作响,粗如手臂的树枝应声而倒。”“面对饿狼,沉着应战,保护儿子”“在险境中首先安抚受到惊吓的儿子,与狼作战,斗智斗勇。”等情节分析人物。答题时还要结合原文分析。题目要求分析,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联系文章内容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题干问的是“小说中那场动人心魄的人狼对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此题属于主题的探究题。解答时要从母爱角度思考,首先把握主题,其次要紧扣文本环境,最后应从角度分析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高度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像孔子一样充分肯定学习重要性的句子是                          ”。

(2)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描摹了一幅山与天相连,松树长在绝壁之上的美丽画。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抒发对英雄的业绩都在历史的风雨中消失的感慨 的名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哭晁卿衡

李白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括

此诗是李白得闻日本友人晁衡回日本航海途中沉船并误传已溺死后所作。

蓬壶: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

苍梧:指传说中东北海中的郁洲山。

1.征帆一片壶”对的感情抒有什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阐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杨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蛟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中书令崔缇、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 ”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迁将作大匠。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穆,是谓不毁。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遂罢。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赇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及病,遣上医临治。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为相王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

C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在河南尹任上,部属罗阳主簿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2)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⑥但这并不意味着写“高大上”题材就是好散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已不再是单一性的“载道”或“言志”,更趋于精神生活的趣味提升。现在的读者之所以散文,就是因为它没有什么历史负载,更没有什么“救亡图存”的宏大志向,它将人们带入到一种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去感悟历史、咀嚼人生,以及品味生活,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娱乐与享受。

⑦但散文创作不可止步于简单的“娱乐与享受”。要写好散文,作者需要具备卓异的审美素养、从容有致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需要具备有襟怀、有情怀、有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情思理趣。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一个成熟、健旺的人,他在思想、在行动,并通过一种朴素的话语来见证这个思想着、行动着的人,这便是散文写作之所以感人的真实原因。而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散文读者,与这个“人”顺畅地交流,则须放弃分析和阐释,更多地去阅读、感受、体悟。只有会读散文了,才能了悟、阐释散文的精微和妙处。

  (选自王国平、吴春燕《散文如水,何以悟“道”》,有删改)

1.联系全文,下列关于散文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散文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成为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B散文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是民族精神的基本载体,也滋养着蓬勃发展的华语散文。

C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世界的感觉。

D散文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文学审美的实际需求,而这种需求又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系。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遵照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划分,将散文与其他各种文体一一进行比较,从而引出散文文体平淡而几近于道的基本特征。

B②至④段紧承上文,分别从精神载体、文化传承、传播纽带等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散文文体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主要特征。

C⑤⑥段首先对新时期散文创作实践进行评价,然后指出现在读者之所以喜欢散文,在于其更能够体现出文学审美的基本宗旨。

D⑦段分别从创作与阅读的角度进行阐述,指出新时期散文繁荣的原因,在于既拥有优秀的散文作者,也拥有真正的散文读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这一文体看似平淡如水,但我们的散文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不容忽视的。

B从文学和文化历史来看传统四大文体中的散文是“文体之母”,所以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都是散文。

C散文既可以“宏大”,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也可以“简单将人们带入恬静而安详的审美世界。

D创作散文至少需要具备思想能力和表达能力,而阅读散文则需要放弃分析和阐释,多些感受与体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母亲节到了,一早打开朋友圈、微博,到处都是祝母亲节日快乐的,夹杂着晒自己和母亲的照片,转发各种母爱伟大的故事等。

对此,有人表示怀疑,问这些刷屏者,“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妈知道吗?”他们认为这种表达方式并非为了让母亲知道,而是在社交网络上,让同学、同事、朋友看——这是在晒孝顺吗?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现象,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体现你的思考。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