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浅议因小失大 不要为了一株小苗而丢失整片森林;不要为了一朵红花而忘记整个花园;不要为了一掬溪水而忽略了整片大海。面对人生的靶子,切勿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止步,我们应做离弦的箭,直中靶心。 生活中不少人鼠目寸光,犯了不少因小失大的错误,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中国清朝,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他们为了一时的安静,阻碍中国的对外贸易。而当这个泱泱大国正做着美梦,正享受着安逸的时候,别的国家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己经落伍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随之破灭。封建统治者的行为不就是因小失大吗?为了暂时的闲适生活,把中国完全与外界隔绝,这与把刚出生的小鸡蛋吞下有什么差别,母鸡为了小鸡能安全孵出的本意是好的,可是又怎能把它与外界交流的途径封锁呢?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从大局出发,树立全局观念,而又统筹兼顾才能把事情办好,才能登上世界的巅峰。 不仅我国犯过这样的错误,外国也避免不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他们为了使国家的经济,政治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为图得眼前经济水平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使被工业污染的河流不得到及时的整治。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试问即使达到了所想的经济的效益,却要付出多少代价才挽回环境的污染局面呢? 在我们的身边,因小失大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为了玩电子游戏而荒废了学业,为了一时的懵懂而浪费了青春年华,为了暂时的舒适生活而不努力学习……这一切难道不是我们目光短浅,没有分清利害关系而造成的吗?我们正值豆蔻年华,是初升的太阳,还拥用无限的活力与精彩,我们应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奋力,朝着梦寐以求的希望冲去,也许太多太多的诱惑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但我们必须坚定立场,切勿因小失大,切勿等待事己定局而在岁月的黄昏里哀叹,痛哭! 即使一棵小苗的枯死,也要相信森林的活力,即使一朵红朵哀败,也要相信花园的美丽,即使一掬溪水的消失,也要相信大海的澎湃……在小小的利益面前,坚守更深更远的目标,创造更大更美的奇迹。 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把持人生的信念,漠视身边的小利益,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一片金黄”——“一穗泛青”,“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立意1】 农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粒麦穗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 他的一贯风格。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立意2】 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割”,“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夫一味的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否则,后悔莫及。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立意3】 “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以上三种立意,可归为一类立意。【立意4】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他不懂得放弃这一穗麦子,去收获更多的成熟的麦子,导致损失惨重。由此可立意为:要学会放弃。以上可归为二类立意。拟题参考:1.直接型:舍小利,获大利;接受瑕疵,收获美好人生;做事勿因小失大。2.对偶型:错过时机,因小失大;善抓时机,铸就成功。3.引用型:丢了西瓜,捡了芝麻;见小利则大事不成。4.比喻型:挣脱完美的枷锁;擦亮机遇的火花,点燃人生的价值。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    ,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    ,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且这“献诗”之 “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①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②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④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⑤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⑥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

A.③①②⑤⑥④

B.③②⑤④⑥①

C.③①②⑤④⑥

D.③①②④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B.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C.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D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中,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乔布斯是一位          、极具魄力并且成就非凡的人。他主持开发的技术已经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

②瑞士央行猝不及防地撤除欧元兑瑞郎汇率下限的做法为全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以来所罕见,这使得一些平日            的大机构也措手不及。

③这家公司行事极度隐秘,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          的,也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站稳了脚跟,取得了一席之地。

A.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B.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C.深谋远虑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D.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贾知县

孙方友

贾鲁贾知县生于牡丹之乡菏泽,古称曹州府,很有牡丹之秉性。咸丰三年,他来陈州任知县,发现白楼有一姓于的流氓恶霸,依仗其兄是府台,横行乡里,犯下几条命案,民愤极大。贾知县接到诉状之后,愤怒至极,决心除霸,当下带人到白楼将于某抓获,然后整理卷宗,报刑部批斩。不料批文还未报出,上面却下达了他的免职令。

贾知县怒火一腔,但又无可奈何。陈州百姓多年才遇上这么一个清官,却又是如此下场,皆感朝廷不公。等贾鲁离任时,百姓都到县衙门前送别。贾鲁极受感动,对众人说:“我贾某虽然无能,但今生今世一定要帮陈州百姓除掉这个恶霸!”言毕,与陈州百姓挥泪而别。

他回到曹州后,思索多日,最后决定将家中田地房产一下卖光,准备进京跑官。贾鲁兄弟二人,弟弟尚未成婚,听说兄长要将田地房产卖光,弟弟自然想不通,当下提出分家。贾家本来财产就不是太多,如果一分,跑官的经费就会损失一半。为拢住弟弟,他劝弟弟说:“三年七品官,十万雪花银。到时一定加倍还你。”弟弟觉得空口无凭,对哥哥说:“这样吧,田产卖完之后,你给我打张欠条。等你当了官,先将我的还下,咱们分开另住。你挣钱再多我不眼红!”贾鲁只好照办。贾家房产共卖三万两白银,贾鲁就给弟弟打了个三万两的欠条,然后就携银进京,送给一个贝勒王爷,投其门下,当了门生。两年后,那王爷为其翻案,官复原职。他提出还去陈州任知县,赶巧陈州知县告老,他获得赴任。

贾鲁吸取上次教训,秘密进城,到了县衙脸都顾不得洗,当下就带人去了白楼。那于恶霸此时正在家中与人打牌,贾鲁冷笑一声,让人将其拿下,对于某说:“这回我看你那兄长如何救你!”言毕,命令左右将其就地斩首,然后贴出告示,将于某首级挂在城门示众三日。陈州人一见恶霸终于被除,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县衙送万民伞,整整放了一天鞭炮。

于某的哥哥叫于臣闻听其弟被斩,怒火万丈,准备重重报复贾鲁,岂料贾知县此时早已写下了辞官报告,回菏泽去了。胞弟被杀,他觉得很丢面子,觉得不杀贾鲁,难解心头之恨。他先派人去曹州追杀贾鲁,然后又为贾鲁捏造谋反罪名,四处张贴通缉告示,捉拿贾鲁。

再说贾鲁回到菏泽后,自知凶多吉少,便将家人安置在乡下朋友处,自己一个人四处躲藏。最后觉得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便化装来到陈州,以乞讨为生。

于臣一直捉不到贾鲁,心中的怒火越积越旺,便传下命令,供出贾鲁者,可得赏钱万两。两个月过后,仍不见贾鲁的影子,于臣又将赏银涨到两万两。心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捉到贾鲁,他一定要将其在陈州斩首,也要将其首级悬挂城头,暴尸三日。

而贾鲁呢,由于化了装,又由于是在陈州城内,没有人会想到他在这里乞讨,所以就安然无恙。不想这一天,他正在街上乞讨,突见一队人马飞驰而过,街人无不惊慌,躲藏不及者多被马队撞倒,反倒挨鞭子。贾鲁不知道这是何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横行霸道,便问一小贩儿这是什么人。那小贩儿悄声告诉他说:“唉呀,你还不知道?这是于臣的小弟弟!自从他二哥被贾知县杀死之后,这家伙比他二哥还坏,手中又有几条命案了!”贾鲁一听此言,禁不住仰天长叹道:“既知如此,何必当初!”第二天,他就回了菏泽,对其家人说:“我为了替民除害,卖光了家产,让你们也随着我受尽了苦难。现在于臣的小弟弟又在陈州无恶不做,比他二哥还坏上三分!可惜我已无能为力,又欠下弟弟三万两白银,现在只有用我之命来偿还这个债务了!”说完,就让其弟弟去于臣处将其供出。开初,其弟还有些不好意思,贾鲁开导他说:“你若不去,我被他们抓去了你可什么也得不到!”他弟弟一听这话,去了,得白银两万两。为此,其弟弟还颇有意见,说他的兄长太傻帽儿,原以为他跑官为发财,不料却干这种傻事!世上的赃官和仗势欺人的恶棍那么多,他一个人怎能除得净!这可好,一家人陪着他担惊受怕不说,到头来还让我白白赔了一万两白银!

于臣抓到贾鲁,高兴万分,当下就将贾鲁押解到陈州,先让其坐囚车游四门,然后亲自监斩,将贾鲁押赴了刑场。

陈州人闻听贾知县被于臣抓获并要斩首,都来刑场为贾鲁送行。贾鲁不卑不亢,视死如归,频频向陈州百姓含笑示意。百姓们无不垂泪。三声炮响过后,刀斧手执起了鬼头刀。大概就在此时,忽听有人高喊一声:“慢动手!”随着喊声,只见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地都从衣内取出自备的孝布,然后一齐戴在了头上,并齐声哭喊道:“贾大人,您走好哇——!”

刑场上顿时如同下了一场酷雪,白得令人心寒……

——那时候,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贾知县为百姓除害决定要卖掉田地房产,在与弟弟商量时,弟弟先是以分家为借口阻拦,进而又让哥哥立下字据,说明弟弟是个淡漠亲情、看中钱财之人。

B.贾知县第二次来捉拿于恶霸时,不顾其他当即来到白楼,说“这回我看你兄长如何救你”,并且将恶霸立即斩首,可见他为民除害、为己报仇心切。

C.小说注重情节的设计,贾知县除掉恶霸后马上辞官回乡,既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可谓匠心独运。

D.于臣觉得胞弟被杀很丢面子,就派人追杀、捏造罪名,想致贾知县于死地,可见小说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体现出于臣是个自私的人。

E.小说把贾知县为民除害作为故事的前奏,而把贾知县如何避祸,尤其是如何被抓、行刑经过作为高潮,把清官形象放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去塑造,意味深长。

2.小说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请概括出三点“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并简要说明其各自的好处。

3.小说中,贾知县的人物形象有何特征?请概括分析。

4.小说结尾“贾鲁的人头已落地,两行泪水夺眶而出”的情节设置极具戏剧性,试分析贾知县流泪的原因,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