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

现代文阅读

“历史”一词的建构实际上包含着四个层次:一是真实的历史,二是记录的历史,三是传播的历史,四是接受的历史。

“真实的历史”是指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已经逝去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唯一性,二是不可重复性。

“记录的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回忆、文字记录下来的历史,比如《史记》。当事人与旁观者的口述和回忆可靠吗?当事人的口述一般来说是可信的,但是,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有时也会存在问题。比如记忆本身的多寡、误记、有意掩盖和无意选择等;而且,当事人只是历史事件的部分经历者,任何当事人都不可能知道历史的全貌,不可能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过程。至于历史事件发生的独特背景、原因,更难为每一位当事人所知晓。这样,当事人的口述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误差。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差别会更大。旁观者呢?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吗?有时候恰恰是当事者清旁观者迷。因为当事者知道事件的真相,知道事件的全过程。旁观者只凭自己的见闻了解历史事件,而获得见闻的五官常常会欺骗我们。并非所有眼见都是真实,并非所有耳闻都是真实。

史学家书写“记录的历史”,必然要对自己依据的文献进行选择,没有选择的历史记录是不存在的。这不仅因为历史事件的本身太复杂、太庞杂,历史文献太复杂、太庞杂,没有选择就无法记写,更由于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本身必然受到种种制约,这种制约包括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文艺修养、心理倾向、个人好恶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史学家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载的详略和褒贬。

我们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到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司马迁“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之间已经有了差距,至于这个差距有多大,我们已经无从考评了。有时候,“记录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竟然会截然相反。就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而言,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只是在个别叙述文字上透露了“真实的历史”的部分原貌。我们只有细心阅读文本,才能发现琴挑文君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场周密计划和安排的事件。

“传播的历史”更为复杂。它存在两个极端:一是神话,二是丑化。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包括政治偶像、娱乐偶像、学术偶像等。

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大量的戏剧、小说演绎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说明此类故事塑造的卓文君的形象受到了观众和读者的热烈追捧。但是,这些演绎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使得相如“琴挑”文君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对历史解读的方法,不过它是一种极端的解读。

为什么这些远离了历史真实的故事能够如此受到追捧?因为现实需要偶像。现实并不完美,现实本身具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偶像恰恰弥补了现实的不足。比如说现实中的爱情与婚姻存在着太多的不足,因此人们特别需要有爱情与婚姻的偶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作为一对艺术偶像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尽管这种理想只是一种神话,但是这种神话的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

历史文献往往具有多义性。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也为传播历史带来了神话与丑化的现实可能。特别是“文君夜奔”的多义性更加丰富:第一,浓烈的自由爱情与自由婚姻;第二,不以贫富论婚姻;第三,才子与佳人的完美结合;第四,女儿的慧眼与父亲婚恋观的冲突等等。事件本身的多义性为“解读的历史”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丑化和神话一样是对“记录的历史”的另类解读。出于某种现实诉求,传播的历史也会出现神话的反面——丑化。

从“历史”一词建构的四层意义来看,“接受的历史”是“历史”一词的终极意义。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所以,经过数百年的沿习,今天我们如果讲出《史记》中记录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故事,反而会被许许多多的读者和观众看成是有意翻案,刻意颠覆。

(摘编自王立群《历史建构与文学阐释》)

1.下列与“记录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如果若干或者一批当事人回忆一个复杂的历史 事件,据此记录的历史与真实历史之间往往有较大差别。

B.“记录的历史”若是历史学家根据当事人可信的口述与回忆记录下来的,也就是“真实的历史”

C.因为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史学家书写历史本身受到的种种制约,史学家记录的历史必然是有所选择的。

D.《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重点记录了司马相如的辞赋,而对司马相如与县令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一事进行了回护,可见其是“记录的历史”,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2.下列与“传播的历史”有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播的历史存在“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是对“记录的历史”的一种另类解读。

B.传播的历史中的“神话”是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偶像化,偶像能弥补现实的不足,因而受到大众的追捧。

C.历史文献本身的多义性使历史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

D.寄托了人们某种理想的“神话”本身也是一种现实的诉求,而其反面——“丑化”的出现也是出于某种现实的诉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元明清直至今天,演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的大量戏剧、小说都删掉了司马相如和王吉算计卓文君、卓王孙的相关情节。

B.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从“历史”演变成一个美丽的爱情神话,满足了广大百姓对理想爱情和理想婚姻的向往。

C.“文君夜奔”本身的多义性为这个故事的解读带来了两种倾向:批判琴挑和神话琴挑。

D.今天的许多读者和观众很难接受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美丽爱情“神话”背后的婚姻真相,因为他们都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的记载深信不疑。

 

1.B 2.C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B.“记录的历史”很难等同于“真实的历史”,因为当事人的口述与回忆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此外还与史学家在选择文献、记载历史时难免受到种种限制有关。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其实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说法不够严谨,有点以偏概全。 2.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回答本题的步骤为:①审好题干。首先要审准修饰语;其次要审准判断的性质,有的是选出“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不正确”选项,有的是选出“最恰当”选项;再次要审准题干的“潜台词”。②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③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④甄别筛选。对概念含义的理解,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概念本质的把握上,内涵一定要严格界定,也就是要严格审读一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其次是比照分析,比照分析是将选项与原文相关内容比较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此题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必然会走向神话和丑化两个极端”说法过于绝对。 3.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内容为: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实质是考查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或通过提取、整理潜在的信息,把握作者的看法、倾向。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第二步,逐段归纳要点,理清行文思路;第三步,逐项寻找定位原文中的涉题信息;第四步,抽取整合涉题句段的关键信息;第五步,选项信息与涉题信息比照,判断作答。该题各选项说法中,D项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从文本中的叙写“历代百姓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了解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婚姻真相的人少之又少,绝大多数读者是通过小说、戏剧知道了这个美丽的爱情‘神话’”可以看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到了麦子成熟的季节,麦田里一片金黄。农人们都在准备收割。有位割麦人突然发现,他的麦田里还有一穗麦子泛着青色。于是他决定等着这一穗麦子黄了再来割麦。这是他一贯的风格,他的眼睛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这一穗麦子黄了的时候,其他所有的麦子都已经落地。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    ,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    ,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    ,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且这“献诗”之 “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①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②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④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⑤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⑥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

A.③①②⑤⑥④

B.③②⑤④⑥①

C.③①②⑤④⑥

D.③①②④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

B.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C.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D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中,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乔布斯是一位          、极具魄力并且成就非凡的人。他主持开发的技术已经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

②瑞士央行猝不及防地撤除欧元兑瑞郎汇率下限的做法为全球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以来所罕见,这使得一些平日            的大机构也措手不及。

③这家公司行事极度隐秘,他们的所有行动都是          的,也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站稳了脚跟,取得了一席之地。

A.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深谋远虑

B.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老谋深算

C.深谋远虑  老谋深算  深思熟虑

D.老谋深算  深谋远虑  深思熟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