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感所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义与利 遮掩掩下的自身利益至上,是当今世界主流。 这个世界很现实的,虽然欧美一直高呼民主自由,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从来都是他们自身利益至上。只是不像一百年前那样的赤裸裸,在世界各处公然侵略、杀戮。至于俄罗斯,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从来都是赤裸裸的利益至上,能占中国便宜的时候从来没有手软过。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认真看看这个世界,就不难认清这个现实。 为什么中国不能很好理解、贯彻国际利益至上?不能理直气壮的在国际上维护自身的利益?自身利益至上不难理解,只要我们放下孔夫子的仁义道德,就很容易发现这个现实真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尔虞我诈,不也是如此吗! 或许从孔夫子的儒家思想普及开始,中国人开始遮遮掩掩,开始要面子,老是讲什么仁义道德。仁义道德当然好,这也是我们要推广的理念,要推广的到中国社会乃至全球人类社会的理想,但千万不要被理想冲昏了头脑,把理想当成了现实就很麻烦了! 孔夫子提出仁义道德,周游列国想推广,结果在各国屡遭挫折,几次性命不保,最后郁郁返回鲁国。当时的客观环境,没有推广儒家思想的空间。到了汉武帝时期,天下一统,外患逐渐消除,儒家思想才逐步推广开来。现在的世界,很类似春秋战国时期,联合国就像软弱的周天子,那有讲认识道德的环境,奉行的是利益至上,儒家思想只能是我们倡导的理想。 把理想当成现实,不仅会丧失实现理想的机会,也会给国家发展、人民生活带来很多麻烦。可惜,许多人至今还没有看清现实,潜意识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梦幻中。蒋介石就很典型,在国内为了维护统治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可是对外国还是很讲仁义道德的,比如倡导并推行对日本以怨报德,放弃日本侵华的战争赔偿,结果受苦的是中国人自己。他很像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骨子里还是有天朝仁义道德的思想,姑息日本养虎为患,却让自己人民受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再是整个世界(天下),而是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的一个国家,也就丧失了推行儒家思想的大环境—相对统一和谐的世界。 在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儒家思想是我们的理想,讲利益是中国在行动中要真正贯彻的。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观点是对立的,学生要确定自己最佳观点。在作文立意时,学生最好挑赞成的一个观点去写,要有理有据。在写作文的时候最好用一两句话带一下材料点一下题,这样作文显得会更好。相关资料名言: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君子喻于义,一定是在有利的基础上,在义的基础上,范围内,去追寻利益,物质,都是正确的,光有义的精神就变成唯心论了,荀子曾言: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不含道义去获利,一定会受到世人的批评,所以义与利共存的条件就是先利后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                              ,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燕子双飞去。               ,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3)               ,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4)               ,材木不可胜用,               (《孟子》)

(5)积雨空林烟火迟,               。漠漠水田飞白鹭,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以下小题。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已矣……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

(《荀子·儒效》)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中庸》)

1.概括材料二“有弗学……行之弗笃弗措也”句的主要观点。

2.两则材料的“知行观”有何异同,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以下小题。

桃 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忠义水浒传》序

(明)李贽

太史公曰:“《说难》《孤愤》,贤圣发愤之所作也。”由此观之,古之贤圣,不愤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驯致夷狄处上,中原处下,一君相犹然处堂燕鹊,纳币称臣,甘心屈膝犬羊已矣。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是故愤二帝之北,则称大破辽以泄真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问泄愤者谁乎?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夫忠义何以归于《水浒》也?其故可知也。夫水浒之众何以一一皆忠义也?所以致者可知也。今夫小德大德,小贤役大贤,理也。若以小贤役人,而以大贤役于人,其肯甘心服役而不耻乎?是犹以小力缚人,而使大力者缚于人,其肯束手就缚而不辞乎?其势必至驱天下大力大贤而尽纳之水浒矣。则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今观一百单八人者,同功同过,同死同生,其忠义之心,犹之乎宋公明也。

独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真足以服一百单八人者之心,故能结义梁山,为一百单八人之主。最后南征方腊,一百单八人者阵亡已过半矣;又智深坐化于六和,燕青涕泣而辞主,二童就计于“混江”。宋公明非不知也,以为见几明哲,不过小丈夫自之计,决非忠君义于友者所忍屑矣。是之谓宋公明也,是以谓之忠义也,传可无作欤?传其可不读欤!

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君侧矣。贤宰相不可以不读,一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在于朝廷矣。而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苟一日而读此传,则忠义不在水浒,而皆为干城心腹之选矣。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在水浒。此传之所为发愤矣。若夫好事者资其谈柄,用兵者其谋画,要以各见所长,乌睹所谓忠义者哉!

1.对下列句子中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故愤二帝之北          狩:帝王被俘虏的婉辞

B.今夫小德大德            役:役使

C.不过小丈夫自之计        完:保全

D.用兵者其谋画            藉:凭借,借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愤不作矣              于其身也,耻师焉

B.甘心屈膝犬羊已矣        郡之贤士大夫请当道

C.所以致者可知也          盖夫秋为状也

D.传可无作欤              则智者尽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作者认为《水浒》像《史记》一样,是“发愤之所作”,肯定了《水浒传》的创作意旨和思想内容。

B.作者没有论及《水浒传》在文学艺术上的价值,主要是肯定了水浒众将的“忠义”观念,用语饱含激愤之情。

C.文中提到宋江并非不知燕青、二童等人的意图,然而他并不挑明,也不加以阻拦,这是他明哲保身的计谋。

D.作者认为水浒众将都是大力大贤大忠大义之人,因为不甘役于小德、小贤而被逼入水浒,这也包含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情形的讽刺。

4.用“/”给文章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②否则不在朝廷,不在君侧,不在干城腹心,乌在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壶碎

李敬泽

这个故事忘了是谁告诉我的,酒桌闲扯,很多话原本无主。

话说,一位老先生,其名甚响,不过这故事与他名姓无关,姑且称之为某先生。某日,某先生访友,该先生平生不爱钱不好色,唯独爱书,访友为的也是访书。主人多的正是书,房间里四面书柜,某先生一柜一柜看过去,忽登梯忽俯地,直把人家作自家,差不多忘了还有主人在。

忽然,哗啷啷一声脆响,正所谓银瓶乍裂水浆迸,某先生差点从梯子上掉下来,定睛看时,碎了一地的是一把紫砂壶,想是方才抽书忘情,将书柜里摆着的一把壶拂落。

这时,该先生才想起主人,抬起眼,只见主人微笑:

“先生欠了我一把壶,日后要拿一瓶好酒来还。”

宾主相视一笑。主人顾自取了笤帚簸箕扫去碎片,先生顾自看书。

那一日,宾主尽欢。临去时,漫天大雪。

如此而已。

此事发生在二十多年前,书房主人年近四十,在大学里教授已是正的,啸傲江湖、踏花蹄香,抬望眼便是千里万里的锦绣,一把壶岂足挂怀。

转眼又是数年,某日,教授闲翻杂志,见一篇文章谈的是制壶名家顾景舟,也是一时无聊,信马由缰往下看,看着看着,教授坐不住了。

忽想起,那把壶,原是有题款的,正是顾景舟制。

【站起来,几步冲到书柜前,书柜在书也在,壶自是不在了。教授想了想,拿起电话,拨通了,劈头就问:那壶是怎么回事?

这是越洋电话,打给他父亲。教授的父亲也是教授,老教授正随着老太太在美国的大儿子家住着。多少年后,老爷子归天,众弟子发一声喊,一拥而上,把老爷子抬成了文化泰斗,回忆文章连篇累牍,老爷子被描得白衣胜雪,活活就是最后一位民国大师。其实,老爷子的大学只在民国上了一年,剩下的全在新中国。退休后一屋子书留给了小儿子,住到美国去,主要爱好就是推个小车在社区里转悠,把邻居扔出来的沙发电视什么的搬回家,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是藏于车库,渐渐竟登堂入室。大儿子力陈中美文化之差异,苦求老爹入乡随俗,由着美国人败家去,老爷子只作没听见。

话说那日,小儿子半年不来电话,夜半三更冷不丁“电”一下,不问苍生问鬼神不问爹娘问茶壶,老爷子半天没醒过神来,胡天胡地想不起这一壶是哪一壶,最后把“紫砂”、“宜兴”、“顾景舟”凑到一起,老爷子才忽然想起——

那是“文革”期间,去宜兴出差,朋友送的一把壶。

放下电话,教授只觉得一颗心被人攥住了。是了,必定是了。当日打碎的原是一把顾景舟的壶。】这一年,据杂志所说,这把壶值三十万,而教授的工资也不过每月三四百。

教授一屁股坐到天黑,长叹一声,苦笑。又能怎样呢?难不成再找人家赔壶?罢了罢了,也是命该如此。

然后,就到了今天,教授老了,这些年他过得不好,很不好。他成了一个愤怒的老货,恨官员、恨知识分子、恨富人、恨穷人,恨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从他手里骗走了一把壶。谁能想到,一次微小的碎裂事故原来竟阴险地埋伏着漫长无底的坍塌。他忍不住,他一直注视着紫砂壶的拍卖行情,那是迅速上涨的水,眼看着就从脚底漫过了头顶,他身处寂静的海底,却只见到高远的海面上漂着那把壶,顾景舟的壶。那把碎了的壶不断升值,他的人生在不断贬值,直到变成沉在海底的一粒沙子。

他已经很多年没见过某先生了。

父亲留下的书,他卖给了潘家园一个书贩子,拿到了一笔钱,几十万吧,还算是钱。在空荡荡的书房里看着那堆钱,他忽然想起,那些书其实还远远不抵那把壶。

“骗子!”

他喃喃骂了一句。

那日,我在宜兴,微雨中访吾友葛韬陶庄,看各种壶,忽抬头,见墙上一帧旧照,一位老先生正在制壶。

清瘦,身着旧时工装,凝神注目于掌中壶。

心里一动,扭头看葛韬:

这,是先生?

是啊。

哦,这就是顾景舟。

先生的脸,净如秋水。看着他,心里只是无端地觉得好,好得心酸。

竟无话可说了。

1.教授也曾春风得意,然而最后却“过得不好,很不好”。从小说看,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简要回答。

2.你觉得小说中和“教授”构成对照关系的是谁?请结合情节简要陈述理由。

3.小说开头和结尾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4.删去小说“【】”内的文字,小说情节仍然流畅。你认为删去这些内容好不好?为什么?请至少写出三点理由。

5.说说你对小说标题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