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龟孙子,又磨牙了吗?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怎么就不见了?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该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呀。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

4.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1.C3分,E2分,D1分 2.①老态龙钟。②都曾经历生活的辛苦和时代的变迁。③都表现出了忠诚。老木忠诚地守候土地、村庄,阿黄忠诚地守候主人。(每点两分)先审题干,“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说明是三点;通读全文,先分别概括“老木”和“阿黄”的特点,比如都很老,老木守着土地,阿黄守着老木等等;最后,找到相同点,完成答题。 3.①这一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表现了老木活着的状态,透露出人物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内容、形象)②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主旨)③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④照应开头的1.2段的描写,使文章结构完整(结构)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内容、形象、主旨、结构等角度答题,如,作为小说的结尾具有,呼应开头,点明主旨等作用。 4.①“炊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②“渐渐消散的炊烟”表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已渐渐离开了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以“渐渐消散的炊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③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朝代变迁的感叹。④引发读者的思考:农村到底该怎样发展。⑤增强形象性,给全文罩上了一层淡淡幽怨之色,更易感染读者。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A第2段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从小说开头“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可以看出,“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直往西山里坠”是把暮年的老木比喻为西坠的太阳,形象生动。B“写出老木人缘好”不对,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年村里人丁兴旺,邻里关系融洽。D还有对埋在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的不舍。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第三遍主要是核对选项是否准确。答题的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比对选项所说,辨别正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题干中要求找出老木和阿黄的形象相似之处,考生在答题时要抓住这个关键要求。首先到文中找到老木和阿黄的言行举止,即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这些内容是正面描写,从中分析老木和阿黄的特点;然后两者比较找出相似性。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老木和阿黄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 解答此题,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可根据此段结尾的内容分析其对表现小说主旨、揭示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个性以及收束全文(或卒章显志、发人深省等)的作用。具体到此题,从内容和形象上看,结尾的细节,表现了夜幕降临时老木和阿黄的黯然神情,透露出老木对现实乡村荒凉的无奈之情。“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浑浊”“默默”“直到暮色合拢”体现出其神态的黯然,流露出内心的无奈。结构上照应了开头对老木的描写。从小说主旨看,此结尾象征着乡村的未来命运,暗含作者内心的担忧。从结构上看,此结尾余味悠长,令人回味,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这是针对小说标题设置题目,应包含“渐渐消散的炊烟”的含义和作用。“渐渐消散的炊烟”本是指炊烟消散、没有了,但在文中也暗示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这是“渐渐消散的炊烟”的含义;“渐渐消散的炊烟” 连接着老木的童年往事和现在的生活,串起全文,故是文章的线索,这是从情节结构上分析“渐渐消散的炊烟”的作用;同时“渐渐消散的炊烟”具有地方特色,以此为题,表现出老木对故土的依恋,引发读者对时代的变迁后人们离开世世代代生存的故土的感叹,这是从标题的特色和文章主旨上分析。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既要回答“渐渐消散的炊烟”的含义,也要回答“渐渐消散的炊烟”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标题的含义。1.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一般不要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而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回答标题隐含的深刻含义。例:《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不要让一粒沙成为你的阻碍》,标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困难比作“一粒沙”。理解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无外乎以下几点:1.贯穿全文线索比如本文,就是以“伞”为线索展开文章的情节;2.关联主要情节、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主题、情感。4.蓄意含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5.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6.交代写作顺序。总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和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联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此外还有作用:表明写作对象,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念,激发的阅读兴趣等作用。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走进文本,细细揣摩,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侧面用互文修辞描写边地寒冷战争残酷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3)庄子在《逍遥游》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完成题。

菩萨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2.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权德舆,字载之。父皋,见《卓行传》。德舆七岁居父丧,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韩洄黜陟河南,辟置幕府。复从江西观察使李兼府为判官。杜佑、裴胄交辟之。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博士,改左补阙。

贞观八年,关东、淮南、浙西州县大水,坏庐舍,漂杀人。德舆建言:“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今霪雨二时,农田不开,庸亡日众。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裴延龄以巧幸进,判度支,德舆上疏斥言“延龄以常赋正额用度未尽者为羡利,以夸己功用官钱售常平杂物,还取其直,号‘别贮羡钱’,因以罔上;边军乏,不禀粮,召祸疆埸,其事不细。陛下疑为流言,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疏奏,不省。 

十九年,大旱,德舆因是上陈阙政曰:“臣闻销天灾者修政术,感人心者流惠泽,和气洽,则祥应至矣。畿甸之内,大率赤地而无所望,转徙之人,毙仆道路,虑种麦时,种不得下。宜诏在所裁留经用,以种贷民。今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设不蠲除,亦无可敛之理,不如先事图之,则恩归于上。十四年夏旱,吏趣常赋,至县令为民殴辱者,不可不察。”又言:“漕运本济关中,若转东都以西缘道仓廪,悉入京师,督江、淮所输以备常数,然后约太仓一岁计,斥其余者以粜于民,则时价不踊而蓄藏者出矣。”又言;“太历中,一缣值钱四千,今止八百,税入如旧,则出于民者五倍其初。四方锐于上献,为国掊怨,广军实之求,而兵有虚籍,剥取多方,虽有心计巧历,能商功利,其于割股啖口,困人均也。”帝颇采用之。

宪宗元和初,历兵部侍郎。复德舆自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检校吏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后二年,以病乞还,卒于道。年六十,赠尚书左仆射,谥曰文。

德舆生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赋诗,积思经术,无不贯综。其文雅正赡缛,当时公卿侯王功德卓异者,皆所铭纪,十常七八。虽动止无外饰,其酝藉风流,自然可慕。贞元、元和间,为搢绅羽仪云。

( 节选自《新唐书·权德舆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B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C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D宜择群臣/明识通方者持节/劳徕问人所疾苦/蠲其租入/与连帅守长讲求所宜/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之固也/帝乃遣奚陟等四人循行慰抚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未冠,以文章称诸儒间,是指不到二十岁,就以文章好在读书人中受到称赞。

B黜陟是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黜”是指降职或罢免,“陟”是提升。“韩洄黜陟河南”是说韩洄先被免职后又被提拔来到河南。

C检校是勾稽查核之意,加于官名之上。隋时入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是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

D搢绅是插笏于绅之意。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搢绅,代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德舆少年早慧,富有才华。四岁就能赋诗,未冠之年就以文章好在读书人中受到称赞,经术无不融汇贯通。

B权德舆敢于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裴延龄被皇帝宠幸,权德舆也直言其过,要求皇帝彻查。

C权德舆富有治国才能。面对贞观八年的大水和十九年的大旱,他都献言献策,提出相应的措施。

D权德舆深为皇帝信任。多次被授予重要官职,他的建议切中时弊,皇帝也全部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不以新利召延龄,质核本末,择中朝臣按覆边资。如言者不谬,则邦国之务,不宜委非其人。

(2)今租赋及宿逋远贷,一切蠲除。设不蠲除,亦无可敛之理,不如先事图之,则恩归于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阿法狗大胜,人类该怎么办

起源于中国的围棋一向是智者的运动。其变化多端以及对大局观和战略观的高度要求常常被人称道,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棋类运动。然而事情发生了变化:最近的人机大战中,电脑阿法狗(AlphaGo)以4:1的总比分将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挑落下马。这不仅是世界围棋史上的大事,也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

围棋是中国的国粹,在南北朝时传入日本。在唐朝年间,两国棋手有过不少切磋。进入16世纪,日本围棋开始走上职业化的道路,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特别是进入近代之后,中国国力贫弱,围棋水平不升反降。围棋名手吴清源甚至不惜在抗战期间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以此来维系自己的职业生涯。

国运兴,棋运兴。日本棋手横行棋坛的时代正是日本国势强盛的时代;韩国棋手称雄棋坛的十年正是韩国经济腾飞的十年;而中国棋手统治棋坛的那一年,中国的C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然而,正当人们对世界围棋格局的中国王朝进行展望时,一位“棋手”横空出世,“他”不是中日韩棋手,甚至不是人,而是人工智能棋手——阿法狗。

2016年1月27日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文章称,谷歌的人工智能系统阿法围棋2015年10月份以5比0的战绩完胜欧洲冠军,这是人类历史上,围棋人工智能(AI)第一次在公平比赛中战胜职业围棋手。2016年3月,人机大战开始升级:阿法狗的对手换成了韩国名将,世界冠军的获得者李世石九段。

2016年3月9日,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打响,最终比分定格为1比4。阿法狗之所以获胜,在其具备的三个巨大优势:第一,学习能力。阿法狗的核心技术是深度学习方法,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而是它通过大量棋谱和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的。而且,这种学习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自己学习的能力,使得计算机有了进化的可能。

第二,局部落子和整体棋局着法的平衡能力。阿法狗通过深度学习产生出来的策略网络(或称走棋网络),在对抗过程中可以实现既考虑局部得失,又考虑全局整体胜负。而这种全局性“直觉”平衡能力,正是过去我们认为是人类独有的。

第三,超出人类对围棋博弈规律的理解能力。阿法狗的着法有些超出了人类棋手的预料,但事后评估又认为是好棋。意味着阿法狗的深度学习算法,甚至可以从大数据中发现人类千百年来还未发现的规律和知识,为人类扩展自己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认识通道。

然而这场人机大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围棋领域,更在于人工智能方面。一般说来,机器智能主要分为三大类:计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在计算智能领域,以科学运算、逻辑处理、统计查询等形式化规则运算为核心,在有些方面计算机早已超过了人类。但也有些还无法超越人类,比如复亲符号推理。在感知智能领域,以图像理解、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运动控制等为代表,近期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开始逐步趋于实用水平。

但是,在认知智能领域,以理解、推理和决策为代表,强调“会思考”、“能决策”等,因其综合性更强,更接近人类智能,研究难度太大,长期以来一直进展缓慢。阿法狗在深度学习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自主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重大进步,使我们终于在认知智能方面看到了曙光,尽管现在还非常非常的初步。

然而这种进步对人类来说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由于人工智能在催生更多的聪明武器和自主化无人平台、提高对战场态势的认知速度、拓展认识信息化战争机理的新途径、助推兵棋推演实现真正的人机对抗、使指挥信息系统克服智能辅助上瓶颈等防务领域的巨大价值,必然会被用于战争,如果是这样,恐非人类之福。                               

(摘自《世界博览》2016年7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日,历史上两国棋手多有交流。日本围棋在进入职业化之后,棋手水平开始反超中国。

B.作为智者运动的围棋以其变化多端和对大局观及战略观的苛剥要求为人熟知,因而围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无法战胜人类的最后一项运动。

C.围棋水平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日本国势强盛,日本棋手横行棋坛;韩国经济腾飞,韩国棋手称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棋手开始统治棋坛。

D.围棋大师吴清源背负骂名加入日本国籍,恰恰反映了当时中国围棋水平的落后,棋若要寻求发展,只能流落海外。

2.下面的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深度学习方法是阿法狗的核心技术,它的围棋知识不是编在程序里的,而是通过自我对弈自己学会掌握的。该能力具有相当大的通用性,既可以学习围棋,也可以学习其他。

B.从大数据中发现人类千百年来还未发现的规律和知识是阿法狗深度学习算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其实也为人类扩展自己知识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

C.阿法狗在深度学习技术上的突破,使其在自主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上取得重大进步,使人类终于在认知智能方面看到了曙光,而这一领域,长期以来进展缓慢。

D.以图像理解、语音识别、语言翻译、运动控制等为代表的感知智能领域,由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突破,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超过了人类的水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算法,基于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拓展了人类原有的知识体系,为人类认识未知开辟了新的认识通道。

B.人机大战的意义不仅仅是在围棋领域,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方面,使人类看到了人工智能在认知智能领域的曙光。

C.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对人类来说并非全是福音。因为人工智能完全有可能被用于战争,其毁灭性将是巨大的,可能毁灭全人类。

D.由于人工智能在防务领域有着巨大的潜能,机遇中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所以人类一定要慎重对待人工智能,切不可盲目乐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海市嘉定中光高级中学高一学生于晓和朋友开了一家微店,专做韩国日用化妆品。由于经营有方,每月能赚到的纯利润一般在五六千元,有时甚至超过万元。为了创业赚钱,他屡屡旷课。其行为引起师生的争议:有的认为,高中阶段正是一个人学习的重要阶段,应该劝其关闭微店,专心学习;有的认为,既然不学习也能赚到钱,可以让其退学,专心开微店;有的认为,可以为其量身定制一张课表,由该学生来选择自己希望获得的知识,以完成高中的学业。

对以上的说法,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