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羊祜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羊祜传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世吏二千石,至祜九世,并以清德闻。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太原郭奕见之曰:“此今日之颜子也。”

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号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邑三千户。固让封不受,乃进本爵为侯。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祜率营兵出镇南夏,开设庠序,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时长吏丧官,后人恶之,多毁坏旧府,祜以死生有命,非由居室,书下征镇,普加禁断。

祜进据险要,开建五城,收膏腴之地,石城以西,尽为晋有。自是前后降者不绝,乃增修德信,以怀柔初附,慨然有吞并之心。每与吴人交兵,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陈尚、潘景来寇,祜追斩之,美其死节而厚加殡敛。景、尚子弟迎丧,祜以礼遣还。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会吴人寇弋阳、江夏,略户口,诏遣侍臣移书诘祜不追讨之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使者不能诘。

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帝素服哭之,甚哀。南州人征市日闻祜丧,莫不号恸,罢市,巷哭者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遗令不得以南城侯印入柩。赐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谥曰成。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为堕泪碑。

(选自《晋书·羊祜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B.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C.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D.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后称郎将、郡守和知府为二千石。羊祜祖上数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

B.邑,即食邑,封邑,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名食邑,也叫采邑。

C.庠序,古代的乡学,即地方办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泛指学校。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归附的人。每次与吴国打仗,他都不让人献诡诈计策。他的美德让吴人信服、敬佩,与他对垒的陆抗能坦然服用他送的药。

B.羊祜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而当时因为忌讳前任长吏死于任上,下任长吏就经常毁坏旧官府,针对这种情况,羊祜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C.羊祜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对他人却慷慨大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赏给军士。还留下遗言不得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

D.羊祜去世后,皇帝和很多百姓都很悲伤,甚至与之交战的敌方将士也为之哭泣。襄阳百姓在岘山立碑修庙祭奠他。杜预把所立的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长,博学能属文,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2)祜寝疾,乃举杜预自代,寻卒,时年五十八。

 

1.A 2.D 3.C 4. (1)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郡中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平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及”、“异”、“妻”,句意) (2)羊祜生病卧床,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寝疾”、“寻”、句式,句意)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祜曰江夏去襄阳八百里比知贼问贼去亦已经日矣步军方往安能救之哉劳师以免责恐非事宜也”,这句话的大意是:羊祜说:“江夏距襄阳八百里,等到得知敌兵来犯,敌兵已经离去好几天了。步兵赶去,怎么能救得了呢!调动军队来避免责备,恐怕不合适吧。”。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祜”“江夏”“襄阳”“八百里”“步军”。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祜”“江夏”“襄阳”“八百里”“步军”。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如周厉王谥号‘厉’”有误;谥号不一定都是带有褒奖意义的。“厉”是贬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临死前把平生俸禄所得都散给族人”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章最后一段,文中是说“祜立身清俭,被服率素,禄俸所资,皆以赡给九族,赏赐军士,家无余财”,可见“临死前”错。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及”,等到;“异”,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妻”,名词作动词,嫁……为妻。第二句中,“寝疾”,生病卧床;“寻”,不久;“乃举杜预自代”,宾语前置句,“代自”。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郡将夏侯威”“霸”“祜”“杜预”“时年五十八”。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比如“郡将夏侯威”“霸”“祜”“杜预”“时年五十八”。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的官职,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为官清廉品德高尚而闻名。等到长大,博学能写文章,郡中将领夏侯威认为他不平常,把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太原郭奕见了他说:“这是当今的颜回啊。” 晋武帝接受禅让,羊祜因为有辅佐之功,进升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改封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坚决辞让封爵,于是把封赏的爵位改为侯。武帝有灭吴的打算,任用羊祜为管理荆州各项军务的长官。羊祜带领军队镇守南方,开办学校,安抚教化远近的百姓,深得江汉百姓之心。他向吴国人表明自己的诚意,凡投降的人要想离去,悉听尊便。当时长吏死于任上,下一任长吏忌讳,经常毁坏旧官府,羊枯认为死生自有定数,与居室无关,于是向镇守地下文书,普遍加以禁止。 羊祜进占险要,开建五个城,收取肥沃的土地,石城以西,全归晋所有。从此前后投降的人不断,又宣扬德行信誉,以此安抚初来依附的人,慨然有吞并吴国的志向。每次与吴人打仗,将帅中有想要出诡计的,就拿醇酒给他们喝,使他们无法说出自己的计策。吴将陈尚、潘景来犯,羊祜追杀了他们,因赞美他们死得有节操而厚加殡殓。潘景、陈尚的子弟来迎丧,羊祜按礼遣返他们。每次与众人在江沔游猎,常限制在晋的地域。如果禽兽先被吴人打伤而被晋兵得到,都还给他们。于是吴人都心悦诚服,称他为羊公,不叫他名字。 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副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吴人入侵弋阳、江夏,掠夺人口,下诏派遣侍臣传文书责问羊祜不追击讨伐的原因。羊祜说:“江夏距襄阳八百里,等到得知敌兵来犯,敌兵已经离去好几天了。步兵赶去,怎么能救得了呢!调动军队来避免责备,恐怕不合适吧。”派去的侍臣不能责问。 羊祜生病卧床,于是推举杜预代替自己,不久去世,时年五十八岁。皇帝穿素服为他哭泣,很悲哀。南州人在赶集的日子听到羊祜的死讯,没有不痛哭的,关门歇业,街巷里哭声一片。吴国守卫边境的将士也为他哭泣。羊祜为人清廉俭朴,衾被衣服都很简朴,得到的俸禄,全都资助了族人,赏赐了军士,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留下遗嘱不许把南城侯印放入棺材中。皇上赐给离城十里以外靠近皇陵的葬地一顷,谥曰“成”。 襄阳百姓在岘山羊祜游览休息的地方树立石碑建造庙宇,每年按时祭祀。看见石碑的人没有不落泪的,杜预便把石碑命名为堕泪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病态的“民国热”是对历史的侮辱

单仁平

“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沉没的记忆符号,这些年因种种缘由又浮现出来。是的,它不全是记忆,它还在台湾保留了一块残片,并在统独问题上扮演着复杂角色。过去的一个世纪国家历尽沧桑,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也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然而在大陆互联网社区的一些角落,以及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出现了一种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以至于一些小圈子里甚至形成“民国热”。这种思潮下的积极分子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称那是个“民主”、“自由”、而且“崇尚知识”的时代。

这种论调的基础是当时中国少数高级知识分子的境遇。他们相对于当时的工农大众挣得很多,大学教授的家庭都用得起多名仆人,铁定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此外民国时期出了几名大师级的学者,他们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

有非常少量的人宣称他们不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一”国庆节,而“只过双十节”,在小圈子里博得掌声。

必须指出,赞美民国作为一些人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是有逻辑的。作为对旧时代的一种“纯怀念”,也可以理解。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这就像民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和辜鸿铭怀念满清时梳辫子,中国现在还有一些人怀念“文革”时代一样,它们都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及心理原因,成熟社会对它们的态度应是能宽容时则宽容。

然而有些人把“民国热”当成一个意识形态甚至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他们的鼓吹就不再是小资的东西,而是在搞恶意欺骗,他们的把戏应当毫不客气地予以揭穿。

民国真的好吗?如果它真好,当初就不会被中国人民那么坚决地抛弃。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其力量甚至不如今天微信上一个稍大点的圈子,却用28年的时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摧枯拉朽般把国民党的庞大国家机器打得七零八落。如果不是当时的国民党政权烂透了,烂得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彻底失了民心,这一切怎么可能在这么大的国家里奇迹般发生!

当时大学教授的境遇大概的确不错,但全中国当时才有几所像样的大学?一共才有多少教授?一项研究表明,1936年中国所有大学的在校学生只有41922人,这还不到今天一所清华大学的在学学生人数。

少数大学教授当时的优越生活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如此之大的社会差距在发达社会里不可想象。有人指责怀念民国大学的人,称他们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不能不说这样的指责有一定道理。

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堪称“一团糟”,当时的国家治理甚至没有深入到基层社会,也未能突破地方力量的实际割据,是浮在半空中的,而且受制于西方列强。上世纪40年代末的中国内河里还游弋着英国军舰。这样的国家面对东洋小国日本的侵略,无法进行强有力的反抗动员,国民党政权应当对中国遭日寇的蹂躏承担责任。

今天的中国,无论在综合国力、国际地位、民生水平以及对国民各种权利的综合保障能力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当年。我们可以怀念民国时期的一首歌,一道风情,以及一些时间越久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但歌颂那时的国家制度和它所带来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历史以及推动这个国家发生伟大变化的所有人的侮辱。

还是让“民国热”作为小资情调保持其特有的醉意吧,最好别把它带到正儿八经的舆论场来。因为它会瞬间变得十分丑陋。稍微一扒,它里面的无知和装腔作势就暴露无遗。

(选自《环球时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去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多灾多难,大陆社会见多了,前进了,更具包容心,对围绕“中华民国”的各种元素多了些宽容。

B.“中华民国”这个在大陆社会中几乎消失的记忆符号,这些年之所以浮现出来,不全是因为记忆,还有较浓的政治因素。

C.把“民国热”当成一种政治工具,来挑战大陆社会的主流历史观和对现实政治的认识,就是在蛊惑人心、在搞恶意欺骗。

D.少数高级知识分子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他们出于自身利益对大陆的民国时期不断进行浪漫主义描述,这是一种“病态缅怀”。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国时期是有受到当下学术界的普遍推崇的大师级的学者,但这并不能说明像王国维、辜鸿铭等这样的国学大师是因为当时待遇好而产生的。

B.当时的大学在校生少,教授少,而少数大学教授的高待遇对工农大众来说,是很不公平的,这种巨大的社会差距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

C.中共以成立之初才几十个人的“小众”,却动员了全中国的老百姓,仅用28年的时间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说明了“民国”没丝毫值得怀念的。

D.对“中华民国”的病态缅怀,乃至在一些小圈子里形成“民国热”,称那是个“民主”、“自由”、且“崇尚知识”的时代,实际上是一种错觉或别有用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怀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出于对现实不满,作为对旧事物的一种单纯的怀念,也可以理解,应予以宽容。

B.怀念民国大学的人,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怀念当时大学教授百倍于工农薪酬所支撑的那份生活。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自然会使这种“怀念”消失。

C.治,却被少数大学教授高薪酬一叶障目,非常可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民国”会被人们认识更清

D.民国时期有动听的歌、迷人的风情及让我们感到亲切的面孔,这些我们尽可去怀念,但也仅此而已。而拿过去这些东西来否认今天的中国,不能令人信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人已经成为节假日境外最具奢侈品购买力的消费群体,居全球之首。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风靡网络,据免税店的日本营业员说 “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买断货。”曾经有人调侃,外国人给同伴发信息,说中国“钱多人傻,速来”。

总其原因,有人说中国人海外豪购主要在于国外的产品质量好。也有人说中国虽也有好产品但山寨的、假冒伪劣的产品太多。

上述文字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可以从一个角度或侧面立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的表格是对目前社会上食品浪费现象的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用简明、连贯的语言完成后面的题目。

由表格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0字以内)

针对结论请提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字以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 。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要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和诗人酬唱、吟诗,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必然会反映到理论上来,到宋代, 。在这风气中出现了严羽的《沧浪诗话》这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著作。然而,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格恰如一种魔力,从人格发出来言行,自然使人受到感化。________。这就是有人格的背景与否的分别。空城计只能由诸葛亮摆,换了其他人便会失败。

A同是一句话,德高望重者说出来,大家就容易接受。

B同是一句话,因说话人有两种人格,效果就不一样。

C同是一句话,因说话人的人格不同,效力亦往往不同。

D同是一句话,说话人的人格不一样,大伙儿就觉得劲头不一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