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美在何方

说起来十分奇怪,记忆中对美的觉悟居然是从书本开始。

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城市给我的印象有些肮脏、杂乱、喧嚣、破旧。其间自然有许多美丽的事物,譬如一朵花,一片云。我的这个城市适宜拍照而不是游览。每次从风景地归来,总是十分沮丧,往日的麻木被瀑布森林大漠海洋洗去,活泼泼的感觉神经便觉得疼痛。朋友教过我一个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

不过,我不能总是眯着一只眼走在街上。我的印象总是整体的印象。

“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的审美意识是从这里开始的。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令人情不自禁。我不知也无须知道翠柳置身何地,无须知道这千秋的沧桑与万里的景观。“枯藤老树昏鹤,小桥流水人家。”词儿一蹦一跳的,读起来眼睛会一闪一闪。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这是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是慷慨。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沉甸甸的忧伤。

人渐渐走入景中,将景淹去,留下一点气息。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成飞。”

有燕在双飞,人就立得更孤独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需要心情。凡俗的我虽然没有那种超然,却有对超然的向往。有位老先生近来发现陶渊明是个斜眼,因他东篱采菊却见了南山。我想这也是游戏之论吧。不仅南山,北山西山也是见得的,连眼都不必斜,只消转转身体就行。我想我们是很容易被这样的诗句烦了的,因为我们既无菊可采,又无南山可见,所见之物多是人之眼,所以需要研究它究竟是斜还是不斜。

从诗词出发,回到生活中,人的感觉有了两个系统:艺术与非艺术。艺术是我们逃遁现实压力的港湾。是在心目中被放大,直到淹了一天一地。美在心目中被抽象,以至不需特定的对象。

美常常是无名的。走在九寨沟,看近处的水,远方的山,拍拍大树,数一数耗牛,在珍珠滩洗洗双足。我无力指出一个具体的美,即使指出也是虚妄的。那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所有的细节都淡化了,心中起伏着一种莫名的愉悦。景物不再是对象;于是人也就不再君临一切。在这美好的时间和美好的地点,一切都是和谐的。不需要刻意修饰,努力操作,苦思冥索。许多人支起照相机,许多人架起画板。然而全都徒劳,因为取舍也是多余的。我想,我们热爱的还是这样一种深入其中的境遇,热爱它的全体,否则,旅游如何能成为人类如火如荼的节目呢?这样的美比起“绿肥红瘦”式的吟咏更有生命力。

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情、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

很多年以前,我常常站在晒台上看一个人走过弄堂。她走入我的视线直到消失,其间不过一分钟。那时我还小,不懂爱情或情欲,只觉得想看一看。假如世上有所谓“美的觉悟”的话,这就是了。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是情不自禁的真正的觉悟。

(选自《躺着读书》,作者陈村)

1.本文题目是“美在何方”,作者认为“美”在哪里?

2.第二段末句说“城市之美也是这样得来的”,是怎样得来的?

3.第三自然段表述了作者对“城市之美”怎样的看法?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4.本文大量引述了古代著名诗人的著名诗句,请你写出其中一位的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

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他是__________朝人。

5.文章末段中,作者称他“很多年以前”的一次经验为“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6.本文对你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语句谈一谈。

 

1.“美”在现实生活中,“美”在每个人的心中。 2.是排除肮脏、杂乱、喧嚣、破旧之后得来的。 3.城市之美需要用劲才能看出来。这段文字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两个黄鹂鸣翠柳”,作者杜甫,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李白,唐。“枯藤老树昏鸦”,作者马致远,元。“大江东去”,作者苏轼,宋。“十年生死”,作者苏轼,宋。“落花人独立”,作者晏几道,北宋。“采菊东篱下”,作者陶渊明,晋。 5.指发自内心的、心灵深处的感悟。或:没有语言参与的、无须学习和训练的感悟。 6.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重要性,等等。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道题实际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结合全文来看,前面几段写美在人们现实生活中,后面写美在各人的心目中。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阅读既然是以获得信息为目的,那么怎样才能便于记忆从而达到应用的目的呢?最好的办法是:在对阅读材料心领神会的基础上,删繁就简,提取精华,用最精练的语言,全面、准确地表述文章的主旨。因此,概括文意,即对文字(信息的载体)进行加工浓缩和整合,理所当然地成了阅读测试的重头戏。如该题中“美”在哪里。 2. 试题分析:联系朋友教过“我”的看画的方法:卷起一本杂志,像单筒望远镜,用一只眼睛来欣赏。这时,遮去画框之外的纷乱,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画框之外的纷乱”就是前面所说的“肮脏、杂乱、喧嚣、破旧”,遮去以后,“画居然明亮立体得多”是说城市就变美许多了。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是散文阅读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体会”的要求有三层意思:①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的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在一定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是高考考查的重点;③句外意义,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意义往往通过比喻、象征、双关、反语等手法来实现,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该题中考核句内意义,联系关键词“这样”。 3.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对文意的概括与文本结构的作用。第一小问在第三段,抓住关键词“不能眯着一只眼”“整体的印象”;第二小问结合中间段落的作用答题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中间段的作用 :一、比较短,作用:承上启下(过渡)。注意要答出上下文的内容。二、比较长,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作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三、如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一致,作用:衬托(或烘托、铺垫)。如不一致,作用:反衬。该题中从“不过”,可以判断承上启下。 4.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文学常识。从诗句联系朝代、作者。“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将进酒》;“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大江东去”,《念奴娇·赤壁怀古》;“十年生死”,《江城子》;“落花人独立”,《临江仙》;“采菊东篱下”,《饮酒》。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高考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①识记中国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②识记外国重要作家及其国别和代表作;③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识记”是对能力的要求,要求考生能够记住而且不能写错字。“重要作家”及“代表作”,意味着一般的或那些尚有争议的作家作品,不会列入考题。识记重点为教材及其注释中出现的文学常识。“文学体裁”,主要是指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常见的文体。除此之外,要对古代有关文体知识如诗、词、曲等有一定的了解。该题中考核作家及其时代。 5. 试题分析:解释句中词语的含义离不开上下文。联系上文“这是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觉悟,其间没有语言的参与,其间无须学习和训练”就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是优美凝练。优美凝练的语言增强了散文的可读性和美感,同时也是理解和整体把握散文的关键。所以,在《考试大纲》里就有了“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重要考点。该考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鉴赏评价能力。散文语言考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考查,即理解句意。这个考点是着重在语言的思想性层面的,是对诸如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哲理句等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概括。二是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考查,即鉴赏语言。这个考点重在考查对语言的艺术性的理解和把握,是对语言的表达技巧、修辞、写作手法及其效果的分析。该题中是对“哲理句”的考核。 6. 试题分析:如结合“美是需要用点劲才能看得出来的”,谈发现美;结合“美”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的感受”,谈热爱生活、领受生活;结合“能在生活中常常看见美是一大幸事,如能看到他人未能体察的美尤为幸福”,谈努力发现美,热爱生活;结合“幸好在景观之外还有人性、力量、崇高,人的情感由此丰富起来”,谈丰富自己,提高审美情趣;由“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是那么纯粹”,谈学习古典诗词、文学作品的作用;等等。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散文探究题: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该题考核的为“文本内探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司马迁是西汉文学家、史学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议论文的三要素为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推理过程和方法。论证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客观事实和科学道理。

C.“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选自李白的《将进酒》。

D.议论文论证的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查看答案

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新年的钟声雄浑激越,响彻天宇。钟声召唤着天边那新年的第一抹红霞,钟声歌唱着神州大地又一个灿烂的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我们每一颗年轻进取的心灵都被钟声震撼着。

B.钟声震撼着每一颗忧郁苦闷的心灵。

C.我们每一颗忧郁苦闷的心灵都被钟声震撼着。

D.钟声震撼着每一颗年轻进取的心灵。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真凉爽啊!拉萨的夏天。

B“我的朋友们,”他说:“我日夜都在思念着你们。”

C.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

D.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查看答案

下面语境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会议开始前,主持人提醒:“为了保持会场安静,请各位立刻关闭手机,否则后果自负!”

B.有人从楼上往下扔垃圾,一位行人正好路过,怒气冲冲地冲楼上喊:“谁这么缺德啊!”

C.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D.临走前,我对小王说:“有什么困难尽管来找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句子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别国领土就是(   他国主权。

(2)他细细(   )才明白了那句话的含义。

(3)这地区曾一度山洪(  ),造成公路被毁、交通中断。

A.侵占      侵犯       品位     暴发

B.侵犯      侵占       品味     爆发

C.侵占      侵犯       品味     暴发

D.侵犯      侵占       品位     爆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