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把后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字横线处,使其前后衔接、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第...

把后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字横线处,使其前后衔接、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第一种境界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                                。然而,在智慧与知识、有智慧与有知识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否则就不会有“书呆子”这个称谓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跨越的鸿沟

⑤智慧总是与天赋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己不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⑤⑥④②①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的语言表达连贯能力。可结合着语段横线具体语境,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关键词分析判断。开句点明“爱智慧”和“爱聪明”, ⑤句内容与之紧紧衔接,⑥句进一步解释⑤句,④句从反面论述“聪明与智慧”之间的关系,②句加以总结,①③进一步论述“聪明与智慧”之间的辩证关系,与语段尾句相衔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则谈到:“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③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柏拉图侧重的是             卢梭侧重的是                 鲁迅侧重的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盂子·齐恒晋文之事》)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              ,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题。

禹庙

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注】禹庙:即大禹庙。

1.颈联写庙外之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的最为传神?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赞美了大禹怎样的精神?赞美英雄,感情基调多是昂扬向上的,但诗人写景却用了“空山”“荒庭”“秋风”“古屋”等荒凉的意象,有人说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矛盾,你是怎样看待的?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简肃薛公墓志铭

欧阳修

公讳奎,字宿艺,姓薛氏,绛州正平人也。三世皆不,而以公贵。初,太宗皇帝伐并州,太师以策干行在,不见用。公生十余岁,已能属文辞,太师顾曰“是必大吾门,吾复何为?”乃不复事生业,施贷以赒乡闾。后五十年,公始佐今天子参政事,为世名臣,如其言。

初举进士,为州第一,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于是乡里皆称之。淳化三年,再举乃中,授腻州军事推官。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用荐者拜大理寺丞、知莆田县,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莆田人至今以为德。及居蜀,尤有善政。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夜以锦囊挂之西门,门者以白,蜀人随之者万计,观公所为。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民乃止。老捏告其子不孝者,子诉贫不能养。公取俸钱与之,曰:“用此为生以养。”母子遂相慈孝。人皆以公为仁恩。蜀人喜乱而易摇,公既镇以无事,又能顺其风俗,从容宴乐,及其临事,奸发伏,逆见随决,如逢蒙之射而方朔之占, 无一不中。

拜参知政事。公入,上曰:“先帝尝言卿可用,吾今用卿矣。”公益感激自励。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既与政,尤挺立无所牵随。欲绳天下,无细大,一入于规矩。往往不可其意,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家人笑其何必若此,公曰“吾惭不及古人,惧后世讥我也。”明道二年,明肃太后欲以天子衮冕见太庙,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太后必若王服见祖宗,若何而拜乎?”太后不能,为改他服。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日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邃曰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

以疾告归其政。天子曰“吾不可以数烦公。“乃诏优公不朝,而使视事如故。居岁中,数以告,得还第。景祐元年八月庚申,公薨于家,年六十有八,赠兵部尚书。太常议曰“谥法一德不懈曰简,执心决断曰肃。今其状应法。”乃谥曰“简肃”。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 太师,薛奎父亲的赠号。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世皆不,而以公贵   显:显达

B.施贷以赒乡            务:致力于

C.奸发伏,逆见随决      破:揭穿

D.太后不能,为改他服   强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蜀人随之者万计, 观公所为       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已久疲

B.①吾惭不及古人,俱后世讥我也      ②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在衮冕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①数以告,得还第                  ②无伤也,是仁术也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公“执心决断“的一组是(     )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  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④而素刚毅,守节不苟合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  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公少年聪慧,十余岁即能属文,父亲对他寄予厚望,认定他能光大门第;后来果如其言,薛公参与政事,辅佐皇上,成为宋朝一代名臣。

B.薛公为官之后,善解民疾,在莆田时因废除无名租而深为百姓感激;转任蜀地后更有善政,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善施恩义的人。

C.薛公临事持重明决,敢于坚持己见。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拜太庙,薛公直谏,阻止了太后;太后驾崩后薛公仍劝谏皇上,未让太后穿天子礼服安葬。

D.薛公因病告老还乡,皇上善解人意,下诏准许他不用上朝,也不用处理政务薛公去世后,太常根据薛公的功德,为他议定谥号为“简肃”。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至,取州狱已成书,活冤者四人。

(2)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的积聚

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蚁族”,社会该如何看待之?

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

“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首先,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在获取生产性‘存量’。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计地使家庭成员在踏人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但是,“蚁族”的出现,似乎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

其次,“蚁族”是个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上大学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因此,“蚁族”的出现,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其恶化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否则,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

最后,“蚁族”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然而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整个社会仍需要大批的人才——大学生。应看到的是,“蚁族”的出现证明“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要少,渠道也不顺畅,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

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不完备的教育投资环境很难使教育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也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利。“蚁族”的出现,不仅仅是个体的风险,更是社会的风险,如果任由其叠加,形成积聚效应,不但对个体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形成隐患。

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蚁族”,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的又一群体,指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

B.低大学毕业生被称为“蚁族”,是因该群体和蚂蚁“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类似。

C.劳动力过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社会流动乏力,是“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

D.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

2.下列对“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的积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蚁族”的出现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

B.公众投资教育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C.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

D.“蚁族”的出现,是个体风险,更是社会风险,任由其叠加容易形成积聚效应。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学历者与低学历者在劳动力过剩面前是没有区别。

B.舒尔茨与杰克思都认为公众接受教育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

C.社会需要大批人才,大学生就业却难,是因为“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少渠道不顺畅。

D.只要改善教育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体制,“蚁族” 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