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60分) 请以“让我着迷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

作文(60分)

请以“让我着迷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注意: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让我着迷的风景 小溪中的游鱼,渐行渐远的飞鸟,过往的路人,都曾是我眼中的一道道风景,但它们也都不曾让我停下脚步静静凝望。唯有那总被人忽视的月季花,是让我着迷的风景。 小时候,路过一辆环卫车,因怕臭,便捂住了口鼻。忽然间我觉得喉咙有些痒,禁不住咳了两声,咳完后,本想再捂住口鼻尽快离开这里,却嗅到一丝芳香。这香气是哪里飘来的呢?我开始顺着香气寻找,却发现这香气来自于环卫车附近。我仔细一瞧,瞥到了车后的一丛不耀眼的小花,这时的我不再嫌臭,径直走进了它们。 这是一丛怎样的花朵呀,生长在垃圾车旁,却不断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它们的颜色大多为或大红或粉色,既不若血红的那般妖艳,也不像过节时放的红爆竹红的那样俗气。它们的花瓣既不张扬的打开也不含蓄的裹在一起,绽开的程度不多也不少,真是很美的一道风景呢! 我伸出手来,想要摘一朵回去,却摸到了茎上的小刺,原来他们那么会保护自己,一点也不娇弱呀。而那时的我因为年纪小,常识少,记忆里朦朦胧胧地觉得茎上有刺的便是玫瑰,于是很天真地以为自己爱了这么多年的风景是玫瑰。 后来,去花卉市场和花店时总会问店员我可不可以看一看玫瑰,店员总会应许。于是我便再嗅一嗅玫瑰的味道,只是觉得味道淡了,淡了;花的样子也有些不同,有些妖艳,有些含蓄;但并没有太在意,直到一天—— 那是一个晚上,夜凉如水,我与朋友在楼下玩耍,又看到了我爱的“玫瑰”,便过去嗅了嗅,边闻边说:“恩,你知道吗?这是我最喜欢的玫瑰,好香的。”朋友的眼中充满了诧异:“可是,这是月季花呀!”我愣了,一下子想起了从前花店里的玫瑰,明白了为何那些话与记忆中的月季不同。玫瑰那么妖艳,那么耀眼,怎么会是月季呢? 月季花,它平凡,它不够美丽,不够耀眼,但她不妖不俗不娇弱,只是默默地散发着芳香。月季花是我身边、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我爱这道风景,我想我能做的,就是继承这风景让我着迷的哪些品质,好好地生活下去! 月季花,一道让我着迷的风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以“让我着迷的风景”为题的命题作文。构思时,应正确理解 “风景”和“着迷”,既可以是自然之景,如: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溪清泉,一座高山,一条河流;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地上的蜗牛等等。也可以是人为之景,如:温馨的家庭,学习气氛浓厚的教室,充满活力的的操场;鸟语花香的乡村,高楼林立的城市;老师、家长的背影等等。要打开自己的思路,使自己思维开阔,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感受。同时要抓住“着迷”二字分析,这道风景为什么让你着迷,你的感悟是什么。由题干可知,文章要求写成记叙文,在写作过程中就要紧紧依据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来写。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易错警示】抓住“题眼”确定中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优秀的记叙文,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应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有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要以记叙、描写为主,语言生活活泼,特别要强调巧妙机智的构思、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和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 简而言之,记叙文重在叙述和描写,重在以情感人 ,语言要具体生动。切忌“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假”“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村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午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潍,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

1.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同是弱者,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请作比较。

3.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4.在第⑧段中,作者把金克木的诗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改为“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请探究作者改动的意图。

 

查看答案

著名漫画家丁聪不久前去世。学者刘梦溪撰文悼念,题为“悼念文化孩童丁聪”。编者将它改为“我们失去了聪明的孩子”。请比较两个标题,说说编者这样改的理由。

 

查看答案

把后面的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文字横线处,使其前后衔接、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第一种境界是崇尚聪明和知识的智慧。                                。然而,在智慧与知识、有智慧与有知识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否则就不会有“书呆子”这个称谓了。

①智慧与知识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②因此,爱智慧与爱聪明之间是有巨大差别的

③没有知识的储备,不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难以达到很高的智慧

④“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反映了聪明与智慧之间存在着一条并非所有聪明人都能跨越的鸿沟

⑤智慧总是与天赋的聪明联系在一起的

⑥在一些人心目中,智慧就在于具有高出常人的聪明才智,爱智慧就在于不断培养出自己不断增长的聪明才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柏拉图说:“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气,其胜利也是所有胜利中最光荣的胜利。”

②卢梭则谈到:“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死亡,他就会什么也不能忍受的。”

③鲁迅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           

(2)柏拉图侧重的是             卢梭侧重的是                 鲁迅侧重的是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1)                ,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扪参历井仰胁息,                。(李白《蜀道难》)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3)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盂子·齐恒晋文之事》)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4)              ,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报任安书》)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