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1.《四书衬》是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四书”包括(  

A.《大学》《礼记》《论语》《荀子》

B.《礼记》《孟子》《庄子》《诗经》

C.《论语》《诗经》《尚书》《中庸》

D.《大学》《孟子》《中庸》论语》

2.案上的几本书点明了(  

A.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好和兴趣

B.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无能

C.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和顽固

D.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思想和修养

3.对这段文字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B.场面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D.场面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1.D 2.C 3.A 【解析】 试题分析: 1.1】此处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四书”包括《大学》《孟子》《中庸》论语》。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 2.2】首先在语段中找到案几上的几本书,分析这几本书的共性,知《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都是封建思想的典籍,由此可推知C项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环境描写作用考查,是高考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题目是多次写到杏花开放,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作用主要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答题时抓住语段中几本书的共性,从反映人物的性格方面思考,这些书是鲁四老爷的,当然还要结合全文人物的描写来分析。 3.3】仔细阅读语段,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可以看出此处为环境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这题是选择题,相对降低了难度。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环境描写作用考查,是高考常见的一种考查形式。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题目是多次写到杏花开放,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如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阴晴雨雪等。作用主要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烘托人物心情4.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5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7深化作品主题8象征暗示。答题时抓住文中多处出现某个事物一般是文章的线索,形成呼应。花的绽放与人物生活的变化形成对比,具有象征和暗示意味,营造了美好而忧伤的氛围;为文章增添了细腻清新和温暖的气息,强化文章的感情意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

1.“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2.文中画线的句子能否改成“她一手提着一个放着空的破碗的竹篮,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为什么?

3.“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徐恪,字公肃,常熟人。成化二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中官欲出领抽分厂,恪等疏争。中官怒,请即遣恪等,将摭其罪,无所得乃已。出为湖广左参议,迁河南右参政。陕西饥,当转粟数万石。恪以道远请输直,上下称便。

弘治初,历迁左、右布政使。徽王府承奉司违制置吏,恪革之。王奏恪侵侮,帝赐书诫王。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恪言非便遂寝。四年,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其地。

故事,王府有大丧,遣中官致祭,所过扰民。成化末,始就遣王府承奉。及帝即位,又复之。恪请如先帝制,并条上汰冗官、清赋税、禁科扰、定赎例、革抽分数事,多议行。户部督逋急,恪以灾变请缓其事。御史李兴请于郧阳别设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之。恪陈五不可,乃止。

恪素刚正。所至,抑豪右,祛奸弊。及为巡抚以所部多王府持法尤严宗人多不悦。平乐、义宁二王遂讦恪减禄米、改校尉诸事。勘无验,坐恪入王府误行端礼门,欲以平二王忿。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吏民罢市,泣送数十里不绝。属吏以羡金赆,挥之去。至则值岐王之国,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其党密构于帝。居一岁,中旨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恪上疏曰:“大臣进用,宜出廷推,未闻有传奉得者。臣生平不敢由他途进,请赐罢黜。”帝慰留,乃拜命。势要家滥索工匠者,悉执不予。十一年,考绩入都,得疾,遂致仕,卒。

(《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河徙逼开封 / 有议迁籓府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 / 便遂寝。

B.河徙逼开封有议迁籓府 / 三司于许州者 / 恪言非便 / 遂寝。

C.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 / 王府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D.及为巡抚 / 以所部多王府 / 持法尤严 / 宗人多不悦。

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阉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化末年,王府有大丧,朝廷派中官致祭,经过之处骚扰百姓。皇帝即位,恢复过去的做法,就地派王府承办。

B.徐恪上奏,请求汰除冗官、清查赋税、禁止科扰、制定赎例、革除抽分等几件事,这些事经过讨论大多得以施行。

C.御史李兴请求在郧阳分别设置三司,割南阳、荆州、襄阳、汉中、保宁、夔州隶属它。徐恪陈述五点理由反对,此事最终被罢止了。

D.徐恪被调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他以“大臣晋升任用,应出于朝廷推荐”为理由请赐罢黜。皇帝宽慰挽留,他才接受任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知恪无他,而以二王幼,降敕切责,命湖广巡抚韩文与恪易任。

2)中使携盐数百艘,抑卖于民,为恪所持阻不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周湛字文渊,邓州穰人。进士甲科,为开州推官,改通判戎州。俗不知医,病者以祈禳巫祝为事,湛取古方书刻石教之,禁为巫者,自是人始用医药。累迁知虔州。初,江、湖民略良人,鬻岭外为奴婢。湛至,设方略搜捕,又听其自陈,得男女二千六百人,给饮食还其家。徙京西路,邓州美阳堰岁役工数十万,溉州县职田,而利不及民,湛奏罢之。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州县簿领案牍,淆混无纪次,且多亡失,民诉讼无所质,至久不能决。湛为立号,以月日比次之,诏下其法诸路。湛治烦剧,能得其要,所至喜条上利害,前后至数十百事。为夔州路转运使。云安盐井岁赋民薪茅,至破产债不已,湛为蠲盐课而省输薪茅。为江、淮制置发运使。大江历舒州长风沙,其地最险,谓之石牌湾,湛役三十万工,凿河十里以避之,人以为利。除度支副使。旧制,发运司保任军将至三司,不得考覆而皆迁之。至是,以名上者三十五人,湛尽覆其滥者。知襄州,襄人不善陶瓦,率为竹屋,岁久侵据官道,檐庑相逼,火数为害。湛至,度其所侵,悉毁彻之,自是无火患。然豪姓不便,提点刑狱李穆奏湛扰人,徙知相州。右司谏吴及疏曰:“湛裁损居民第,为官也;百姓侵官而主司禁之,其职然也。况闻湛明著律令,约民以信,乃奉法行事,百姓自知罪不敢诉。郡从事高直温,夏竦子婿也。竦邸店最广,故加谮于穆,且谓湛伐木若干株。昔之民居侵越官道,木在道侧,既正其侵地,则木在中衢,固宜翦去。又湛种楸桐千余本,课户贮水,以严火禁。又于民居得众汲旧井四,废而复兴,人得其利。道傍之井,反在民居之下,其侵越岂不白乎?望诏执政大臣辨正湛、穆是非,明垂奖黜。湛守大郡,于湛不为重轻,但国家举错有所未安,奉职者将何以劝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湖民良人           略:抢劫。

B为竹屋                 率:率领。

C.檐庑相逼,火为害       数:多次。

D户贮水                 课:督促。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周湛施政利民的一组是(  

取古方书刻石教之,禁为巫者

②湛治烦剧,能得其要

③湛尽覆其滥者

④湛役三十万工,凿河十里以避之

⑤湛明著律令,约民以信

⑥湛种楸桐千余本,课户贮水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湛任戎州通判时,由于当地百姓不懂医疗,病人仅靠请巫师为其驱鬼禳灾,因而耽误治疗。周湛取古药方医书刻在石上教化百姓,并禁止巫祝骗人害命,在他的推动倡导下,戎州习俗得以改变。

B.周湛任江南西路转运使时,发现所属州县案牍的记载保存混乱无序,加上被告多已死亡或逃走,百姓诉讼无人对质,致使案子久拖不决。周湛将文簿各立名目,按年月依次编号,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朝廷下诏各地仿照实行。

C.周湛每到一地,即兴利除弊,造福百姓。如在任夔州路转运使时减免了百姓的盐税定额从而省去征收柴草,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任江、淮制置发运使时,用劳役凿河十里来避开水势险要的石牌湾,使沿河百姓受益。

D.周湛出任襄州知州时,对侵占官道、易引发火灾的竹屋进行拆除,杜绝了火患;又种植楸桐,并找到旧时废井重新利用,百姓得益。但周湛的革新措施,损害了豪强的利益,以致周湛被诬告而调任相州知州。

4. 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湛至,度其所侵,悉毁彻之,自是无火患。

2)但国家举错有所未安,奉职者将何以劝邪?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注释)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虽有名马,                          ,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2             _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4)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佩缤纷其繁饰兮,                 。(屈原《离骚》)

6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8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水面清圆,               。(周邦彦《苏幕遮》)

2)千岩万转路不定,                 。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庄生晓梦迷蝴蝶,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无题》)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指出一国灭亡的内外原因是:                                 

3)《鱼我所欲也》表明“我”不会做“苟且偷生之事”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乡!

【注】①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栴宗元初任柳州剌史时,相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铉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

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本诗颔联、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