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直接刻画出曹操攻下江陵,挥师东下时,志得意满,趾高气扬这一盖世英雄形象。
(2)杜甫《登高》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的一联是“ ,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醉翁亭所在山间朝暮一明一暗景象的两句是“ ,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金)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
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1.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榖,字惟珍,颍州汝阴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颇为乡人所困,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年二十七,举进士,连辟华、泰二州从事。晋天福中,擢监察御史,加给事中。为冯玉、李彦韬所排。
契丹入汴,少帝蒙尘而北,旧臣无敢候谒者, 榖独拜迎于路,君臣相对泣下。榖曰:“臣无状,负陛下。”因倾囊以献。会契丹主发使至州, 榖禽斩之,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议北旋。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榖自郡候契丹,遂见获。契丹主先设刑具,谓之曰:“尔何背我归太原?” 榖曰:“无之。”契丹主因引手车中,似取所获文字,而榖知其诈,因请曰:“如实有此事,乞显示之。”契丹国制,人未伏者不即置死。自后凡诘榖者六次, 榖词不屈,气色不挠,卒宽之。
俄权判开封府。时京畿多盗,中牟尤甚, 榖诱邑人发其巢穴。有刘德舆者,梁时屡摄畿佐,居中牟,素有干材, 榖即署摄本邑主簿。榖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俄迁工部侍郎。
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榖为人厚重刚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谈论,议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诣理,辞气明畅,人主为之耸听。人有难必救,有恩必报。好汲引寒士,多至显位。与韩熙载善,熙载将南渡,密告榖曰:“若江东相我,我当长驱以定中原。”榖笑曰:“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榖后果如其言。李昉尝为榖记室,在淮上被病求先归。榖视之曰:“子他日官禄当如我。”昉后至宰相、司空。世谓榖能知人。
(选自 《宋史 ▪ 列传第二十一》,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B.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C.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D.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男子行冠礼,然后有字;女子许嫁行笄礼,开始有字。
B.擢,意为选拔、提拔,在这个意义上,与“拔”略有区别,“擢”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拔”往往指提升官职。
C.畿,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京畿”即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与此意义类似的还有“京圻”“畿甸”“畿辅”等。
D.御史台,管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明洪武十五年改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榖体貌魁梧,年轻力壮时,侠肝义胆,但得不到乡人的理解,于是发愤读书,步入仕途。
B.契丹主先是威逼,后是使诈,试图让李榖承认背离契丹归附中原一事,李榖巧妙周旋,始终不屈不挠,使契丹主一无所获。
C.李榖慧眼识人,不仅委任“素有才干”的刘德舆代理县主簿,还请求安排数千人帮助他,将“贼党”一网打尽,使刘被调任为工部侍郎。
D.李榖言谈善于就近取譬,明白晓畅且切近情理,皇帝都会认真听取。他与韩熙载对话时,就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契丹主发使至州,榖禽斩之,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
(2)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而言,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析】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由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尽管这样,也没能妨碍人们对《诗经》的喜爱。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存在。
D.推而广之,不仅仅是《诗经》,由于史料很少,其它古代诗歌也有可能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既窈窕以寻壑
D.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下面对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
B.先生如其指(如果)
C.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D.古之遗爱也(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