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饭,衣服更是破烂不堪。他走到那个村子的麦场,终于栽倒在地。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面前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八百块钱。“是借给你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什么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儿再一次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的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得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八百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又在别的城市里开起了分公司,他忙得不可开交。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又是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变得更大,资产已达几千万元。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先坐飞机到市里,再从市里转车去县里,然后从县里转车去村里,就算交通再堵,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

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里人说,他离开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得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

村里人只给了他一个模糊的地址。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他去省城了。”恩人的邻居告诉他,“五年前,恩人的儿子就把恩人接走了。恩人的儿子也争气,毕业后留在了省城。”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走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许是省城里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认出了他,她向他笑。她说:“我们家那口子说得没错,你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你果然还会来。”他告诉她,自己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到这里,他知道这几年恩人从村子来到县城,又从县城来到省城的所有经历,可是,恩人现在在哪里?   

“他在医院。”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她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他告诉恩人,这次他来,一是想看看他,二是想偿还那八百块钱,三是想拿出一点儿钱,帮他把病治好,也算偿还了心债。他的表情是真诚的,他相信恩人不会拒绝。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了。你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竟然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代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恩人的妻子和邻居的角度各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1.答C给3分,E给2分,A给1分。答B.D不给分。 2.“他”的角度:“假如那时候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假如”说明来得晚,“看看恩人并帮助”照应了“偿还”。恩人的妻子的角度:“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恩人妻子的话说明如果偿还及时,丈夫还会有希望治愈,暗示偿还来得不及时。邻居的角度:“如果还留在村子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这话说明“恩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3. ①知恩图报,真诚善良。他被救之后决心报恩,遵守诺言,十年以后终于做到了。 ②有经营能力,勇于打拼。他是个生意人,有经商头脑。凭着恩人给他的本钱,经过数年打拼,资产达到几千万元。 ③事业心强,志向远大。总想把生意做大做强,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④对报恩一事有等靠心理。总想“带着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而忽视了两年内会回来的承诺,一拖再拖,使得偿还来迟。 4. ①情节结构上,照应开头。以“医生说治不好了”暗示“偿还”来得迟,以一个被救一个没有被救,形成对比,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更严谨。 ②人物塑造上,表现了“恩人”的性格。“笑”的细节和语言表明他的善良和心胸开阔,他没有因为“偿还”得晚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不能治愈而唉声叹气。 ③主题思想上,赞美恩人宽厚仁慈的品格,也赞许了“他”知恩图报的行为。 ④最后扣题,照应题目“迟来的偿还”,突出小说主题的同时,启示我们报恩要及时。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A项从细节描写角度设置“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的分析值得商榷此时“他”还没有本钱是不是改行可能尚未决定。图谋报答的心思肯定是有的但是否决心干一番事业则难以看出。所以给1分。B项错在“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一他并非无法前往二“悔恨”程度有点重。这时他的心态还不到悔恨的程度。句子本身也无法表现这一意思。D项错在“呆了三天”“半个多月”这两个时间的交代只是说“他”寻找恩人很努力并不能说明偿还得晚。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2.题干问的是“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恩人的妻子和邻居的角度各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这是考查小说的表达技巧。作答是首先清楚标题的含义“迟来的偿还”,是个偏正结构的词组,可以拆成两个词“迟来的”“偿还”,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试从‘他’、恩人的妻子和邻居的角度各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对这事件各自的看法想法,如“假如那时候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假如”说明来得晚,“看看恩人并帮助”照应了“偿还”; “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恩人妻子的话说明如果偿还及时,丈夫还会有希望治愈,暗示偿还来得不及时;“如果还留在村子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这话说明“恩人”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文中可从他邻居和妻子的角度去分析。 3.题干问的是“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他”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比如文中“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什么样,我都会回来”“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儿再一次见到他的救命恩人”“他又打拼了三年。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又是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变得更大,资产已达几千万元”“他的表情是真诚的,他相信恩人不会拒绝”,根据这些分析概括。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小说中“他”这一形象的特点有:遵守诺言真诚善良勇于打拼和志向远大等。 4.题干问的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以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无论是哪一点内容,其作用无非是下面几点: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对表现人物心理情感的作用,对主题的作用。根据本题,联系上下文,准确推测。小说结尾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是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直接刻画出曹操攻下江陵,挥师东下时,志得意满,趾高气扬这一盖世英雄形象。

(2)杜甫《登高》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的一联是“                               ”。

(3)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写醉翁亭所在山间朝暮一明一暗景象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金)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

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1.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榖,字惟珍,颍州汝阴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少勇力善射,以任侠为事,颇为乡人所困,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年二十七,举进士,连辟华、泰二州从事。晋天福中擢监察御史加给事中。为冯玉、李彦韬所排。

契丹入汴少帝蒙尘而北旧臣无敢候谒者, 榖独拜迎于路君臣相对泣下。榖曰:“臣无状负陛下。”因倾囊以献。会契丹主发使至州, 榖禽斩之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契丹主患之即议北旋。会有告契丹以城中虚弱者契丹还攻安阳陷其城。榖自郡候契丹遂见获。契丹主先设刑具谓之曰:“尔何背我归太原?” 榖曰:“无之。”契丹主因引手车中似取所获文字而榖知其诈因请曰:“如实有此事乞显示之。”契丹国制人未伏者不即置死。自后凡诘榖者六次 榖词不屈气色不挠卒宽之。

俄权判开封府。时京畿多盗中牟尤甚 榖诱邑人发其巢穴。有刘德舆者梁时屡摄畿佐居中牟素有干材 榖即署摄本邑主簿。榖请侍卫兵数千佐德舆悉禽贼党其魁一即县佐史一御史台吏。搜其家得金玉财货甚众自是行者无患。俄迁工部侍郎。

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榖为人厚重刚毅深沉有城府雅善谈论议政事能近取譬言多诣理辞气明畅人主为之耸听。人有难必救有恩必报。好汲引寒士多至显位。与韩熙载善熙载将南渡密告榖曰:“若江东相我我当长驱以定中原。”榖笑曰:“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榖后果如其言。李昉尝为榖记室在淮上被病求先归。榖视之曰:“子他日官禄当如我。”昉后至宰相、司空。世谓榖能知人。

(选自 《宋史 列传第二十一》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B.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C.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D.又奏罢屯田务/以民隶州县课役/尽除宿弊/既贵/访得旧地/建兰若/又立垣屋/凡族人之不可仕者分田居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男子行冠礼,然后有字;女子许嫁行笄礼,开始有字。

B.擢,意为选拔、提拔,在这个意义上,与“拔”略有区别,“擢”往往指提拔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拔”往往指提升官职。

C.畿,指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也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京畿”即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与此意义类似的还有“京圻”“畿甸”“畿辅”等。

D.御史台,管署名,专司弹劾之职。西汉时称御史府,东汉初改称御史台。明洪武十五年改都察院,清沿用,御史台之名遂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榖貌魁梧,年轻力壮侠肝义胆但得不到乡人的理解于是发愤读书步入仕途

B契丹主先是威逼,后是使诈,试图让李榖承认背离契丹归附中原一事,李榖巧妙周旋,始终不屈不挠,使契丹主一无所获。

C李榖慧眼识人,不仅委任“素有才干”的刘德舆代理县主簿,还请求安排数千人帮助他,将“贼党”一网打尽,使刘被调任为工部侍郎。

D李榖言谈善于就近取譬,明白晓畅且切近情理,皇帝都会认真听取。他与韩熙载对话时,就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契丹主发使至州,禽斩之潜遣河朔酋豪梁晖入据安阳。

(2)若中原相我下江南探囊中物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美丽《诗经》

《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物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而言,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析】
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

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

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

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戳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

《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一个谜,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属于一种推断与猜测,缺乏历史根据。

B.“采诗说”“献诗说”“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国风是民歌”等,即便这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也因证据不足,受到质疑。

C.学术界对《诗经》的种种学术疑问之所以得过且过,不太热心,主要是这种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我们只有把《诗经》当“诗”来读,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

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

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

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由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尽管这样,也没能妨碍人们对《诗经》的喜爱

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

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存在

D.推而广之不仅仅是《诗经》,由于史料很少,其它古代诗歌也有可能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C.既窈窕以寻壑

D.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