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数据,请根据要求答题。 类别...

下面是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数据,请根据要求答题。

 

类别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

(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40字)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1.80后、90后中学生,平均身高、体重都较70后增加了,但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下降了。 2.生活条件好了(营养好了),但身体锻炼少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第一问可把握四个“比较项目”:类别、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综合素质。从纵向看,平均身高、体重逐渐增加,而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呈下降趋势,据此可以概括。第二问,原因可以从生活水平提高、锻炼减少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根据表格中反映的内容写出结论,这是表文转换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舍弃次要信息保留主要信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总结推断得出结论,注意用词准确。第二问要求结合生活找原因,就要从图表中的数据出发,结合现实来谈。本题图表显示,从70后到90后,平均身高由155.5厘米升高到160.6厘米,体重由41.3公斤,上升到46.5公斤,呈现明显增加趋势;而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却由99.04下降到90.86.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第一问考生组织答案时忽略具体数字,直接写出结论就可以了。第二问难度也不大,结合现实很容易找出生活水平提高,运动量减少等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自然界有      ,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      ,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直到20世纪末,日本科学家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类发展史上,推动社会变革和前进的都是最富有智慧的人物。达·芬奇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位通才,他    是绘画巨匠,  在物理学、天文学、建筑学、水利、机械、地质学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  ,达·芬奇只受过初等教育,并没有高学历,    他的学问都是自学而来。这说明,智慧基本上与学历高低无关,    与知识的多寡也无关。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人    可以有效地获取知识,甚至创造出新知识。

 

A

不但

但是

所以

同样

/

B

可是

因此

/

一定

C

/

甚至

尽管

可见

必然

D

不仅

而且

然而

/

甚至

反倒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提出:许多国家在调整退休年龄时都要预先若干年向社会公告,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政策,并以“小步慢走”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

B不良贷款率的提升、利率市场化的施压以及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正使得银行业“金饭碗”的光泽逐渐黯淡下来

C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湖南工艺美术产业形成了以湘绣、烟花、陶瓷等为中心的八大优势产业。

D记者注意到当前包括支付宝、微信支付、翼支付等几大支付平台纷纷联合商家进行大量补贴、造节行动等措施进一步培养消费者的移动支付习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早先曾有厂家信誓旦旦,车价已“接轨”,多长时间不会降价。结果,日子未到就降了,还是陡降,什么解释都没有,厂家应当一言九鼎,消费者要的是诚信。

②2016年G20峰会将于9月在杭州举行,为此,杭州做了充分的准备,相信到时秀色可餐的西湖山水一定会让与会代表流连忘返。

③省委李书记在省纪委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领导干部做官用权,要总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感,常思贪欲之祸。

④只有切实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才能让刚性的法律真正成为保护农民权益的尚方宝剑,让基层群众的维权之路少一些坎坷,多一些平坦。

⑤杨准将,我在此向您作个不情之请,虽然这很冒昧,但是,我还是希望您能和这个孩子握个手,好吗?

⑥尽管有人把《静女》一诗中的“静女”解释为“靓女”,但广大读者却莫衷一是,普遍认为应该解释为“娴静的少女”。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另类“新文学之父”

李林荣

论在文学史上的辈分,郁达夫属于为“新文学”吹响号角,发起最早几波冲锋,打赢最先几场漂亮硬战的前驱和元勋。

1921年郁达夫在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读大二时,就在东京宿舍里正式成立了“创造社”文学社团,同年10月,郁达夫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在上海出版了。仅凭以上两点,郁达夫作为“新文学之父”,当之无愧。可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以至今天,很多人都不太乐意痛痛快快地把郁达夫和胡适、鲁迅、周作人、茅盾摆在一起,相提并论,认定其对“新文学”有首倡缔造之功。一个直接的缘由,就在于郁达夫赖以创下一项文学史纪录的成名作——小说集《沉沦》,实在是不讨大家喜欢。

情况甚至还比这更严重,《沉沦》刚一问世,按历史现场的目击证人周作人的话说,就“颇有人认他是不道德的小说”。从周作人为《沉沦》辩白、正名的那篇题目也叫“沉沦”的议论文章,篇幅超过了周作人那一时期写的一般论文差不多一倍,就可以侧面感觉到那会儿骂《沉沦》的声浪,气势着实不弱。

周作人的评论一出,在以学问和权威为信仰的知识界、文化界,基本再没什么人去揪《沉沦》的道德小辫子了。至于在文化、文学的专业圈之外的日常舆论场合,《沉沦》的内容、外形和品位,八成还是一如既往的“不道德”,往轻了说,它写的和写它的,一概都没出息。

一部《沉沦》,三个故事,主人公都是一位青春年少、留学海外的小伙子,基本情节都是主人公被“名誉、金钱、女人”三重欲望的“三角联盟进攻”,昼夜不休连轴折腾,弄得日甚一日地神形憔悴、弱骨支离、失魂落魄,最后落到非死即病的穷途绝境。有欲望很正常,因追逐欲望,而惶惶、而窘迫,也不算失常。在欲而难得和只能偶有所得的情形下,总是自怨自艾、唉声叹气、顾影自怜,越琢磨越伤心,动不动就二目垂珠、以泪洗面——这样的做派,却怎么看也不能看成人情、世态的常态。

对《沉沦》和对郁达夫有关《沉沦》创作背景的追述,历来有两个普遍存在的“没读懂”。一个“没读懂”,表现为不是把《沉沦》向上拔得太高,就是把《沉沦》向下摁得太低;另一个“没读懂”的表现,则是不是把《沉沦》跟它的作者郁达夫先生本人的生活实际靠得太近,甚至干脆贴在了一起,就是反过来走另一极端,把二者使劲拉开,分离得太远。

其实,达夫先生自己追述过,说他真正的文学创作生活,是从《沉沦》发表以后才起步的。写《沉沦》这三篇小说的时候,他还并没有充分明确、充分自觉、充分自信的以小说家或者文学家自居的意识。

《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其实质水平是业余涂鸦级的,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这种明显的不对称,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为《沉沦》毕竟写的是没出息角色的没出息故事,而且还是三个步点踏在一处,相似的叙述框架,同样的“名誉、金钱、女人”三角联盟“欲望”组合的蛊惑和煎熬,做推动情节的动力源,而从这几个方面暴露出来或者说泄露出来的,正好只能是尚缺乏作家的机心和文学艺术手段的合成包装的郁达夫本人写作当时的实际生活情态。

达夫其人其文是不寻常的,这种不寻常,在他生命途中从非文学到文学、从业余写手到作家移形换位的临界点前后,有由低调到高调、由宣泄到创造的不同体现,但坦率无伪的实质是一以贯之、持续不变的。

在《沉沦》成型之前的岁月里,或者说作家郁达夫文学生命的孕育期里,还未成名作家的郁达夫大概确实是被一种耽于自卑的丑小鸭情结给压抑得有点“没出息”了。《沉沦》里三位有事没事都能兀自伤怀、哭哭啼啼的主人公,就该是这一时期郁达夫本人的人格倾向投射,这三位“没出息”的主儿共同牢牢怀抱在心的欲魔三角形——“名誉、金钱、女人”,也确实就该是压弯他们身形脊梁的那座精神大山。

但是,这一切,都在《沉沦》发表之后,随着郁达夫文学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航船乘风破浪、启程远行,都被挪移到一个更开阔也更崇高的价值平台上,给全面刷新和整体超越了。郁达夫从《沉沦》开始的文学之路,自抬脚第一步算,就是有和《狂人日记》同等豪迈的气势和同等深广的意义。

(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写郁达夫为“新文学”吹响号角,是新文学的前驱与元勋,既奠定基调,也引出下文对其卓越文学成就的叙述。

B文章第段运用对比手法,揭示郁达夫的《沉沦》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从侧面表现出郁达夫的文学功绩。

C传记中引述了周作人的话,其目的在于凸显小说《沉沦》发表后所受到的责难与批评,使《沉沦》在社会舆论上树立了权威。

D作者认为,对待郁达夫的《沉沦》存在着两个“没读懂”,具体表现为在“主题”上与“背景”上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

E郁达夫先生自己对《沉沦》偏爱有加,并满怀深情追忆说,自己真正的文学生涯是从《沉沦》发表以后开始的。

2.联系文本,作者为何称郁达夫为“新文学之父”?“另类”又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

3.文章称《沉沦》是“郁达夫作为业余写手的最后一笔涂鸦”,但“传播的范围和产生的效应,却是专业高手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4.文章多次说《沉沦》“没出息”,又说郁达夫其人其文“不寻常”,是否矛盾?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