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心灵踱步 张秀亚 (1)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心灵踱步

张秀亚

(1)又是阴天,浮云的帘帏还未曾拉开。火车行过那长遍茅草的山坡,渐渐的速度快了起来。她觉得那垂垂的草叶,好像她的思绪,如波,如带,纷披,凌乱。

(2)打开车窗,她又似呼吸到青麦那股特有的 沁人芳香。比那香味更浓的乡愁,似烟非烟,弥漫开来,沾濡上她的睫毛了。啊,在这阴沉沉的天气,无处不萋萋,在她这怀乡病的患者,也就无处不凄凄了。

(3)她眨了眨眼睛,车子正在浊水溪上的铁轨桥上狂奔,这溪水已经干涸了,只是溪床上一些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

(4)车子在终点停下来了,她的眼睛自车窗外收了回来,那本单调但有趣的大书,遂暂时向她阖起来了。她走下火车。亲切的目光到处逡巡着。

(5)长髯的老榕树旁边,是几辆饱经风雨的破旧三轮车,那些车夫还认得她,古铜色的脸上,浮漾着古铜色的微笑。在数不清的日子里,在那简陋的车儿上,她享受过多少清风与明月。那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她可以从容地坐在车子座位中间,那两个蠕动的小身子,紧紧地依偎着她,有时候,一张红通通的小脸突然贴了过来,小手开始摸弄她的面颊,拉扯她的头发。她那时感觉到幸福,温馨,毕竟有两个美丽的小生命需要她……想着,想着,她不知怎的竟跳到一辆三轮车上来了。

(6)车子上只有她一个人,空荡荡的,当年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呢?他们的生活的天际线已经扩展了,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新天地,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

(7)一缕阳光,穿过了车篷的缝隙,照到她的鬓边。暖洋洋的,她像当年两只温热的小手捧着她的脸,接着,嘘着气的小嘴巴贴到她的耳边来了,“嗯,姆妈,给我五毛钱,去买个大气球。”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但还未敢笑出声来,怕车夫听了会感到诧异。车子走过一片凤凰木树荫,顽皮的阳光隐去了,也没有了那甜甜的,泡泡糖味道的耳语了。

(8)车子又转了一个弯,她看到那座图书馆了,白色的屋顶,土红色的墙头,散布着木棉花的影子,有着夕阳一般颜色的木棉花,给人一种古香古色的感受,和墙里边那些旧书的纸色一样,令人总想到过去的日子。

(9)“啊,没有什么,秋天的落叶!”

(10)在把玩着那些落叶时,她每随口念出那几句译的诗。的确,一片普通的枯干了的叶,原本没有什么,只是它代表着一个浅碧的春天,一个浓艳的夏日,一个有回忆的瑰丽生命。

(11)车子停下来了,也打断了她的沉思。啊,这是她的老“家”呢——什么地方才是一个游子的“家”呢。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是她的断了线的思想吗?

(12)她原来是想在这个旧家里呆一个下午的,但是到了门口,看到那锈了的铁锁,实在不想进去了。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

(13)这些残破的砖头,这么多年来,看过多少次她的身影的闪出闪进,听过多少次她的絮语同歌声?真的,如今她已忘了那些老歌,那些可爱的老歌。她如今转而爱谛听寂静,她多喜欢那两句:“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

(14)太阳渐渐地斜下去了,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任着它生锈吧,任着它锁住一地夕阳吧,她又要走了。

(15)她默默地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

(16)当晚,她又坐夜快车回到某城,她觉得很疲倦,也很快乐,她已做了一次心灵的踱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融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个人情思与人生感悟相结合,意蕴丰富,引人共鸣。

B“她”因思乡而归乡,在回乡过程中找到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和自己的快乐,感受到了内心的充实和宁静。

C文章第(5)到第(7)段将“她”的现实所见与过去与孩子的点滴回忆交织,既充满了往事不再的痛苦,也有亲子之爱的美好幸福。

D本文以时间和空间为序,记叙了“她”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她”内心复杂的感受和人生的感悟。

E“她一直还未开启旧宅门前那把锁”是因为老家静悄悄的,作者心情也恢复了宁静,不愿打扰。

2.“她”的这次“心灵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

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11)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4.文章说,“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1.AC 2.思乡的不平静(心绪不宁、复杂)——陷入回忆的感动(感伤)和幸福——结束旅行后的平静充实快乐。 3. ①写出了“她”老家环境的安静 ②表现了“她”心境的平静 ③为后文“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作铺垫 ④解释了“她”走到家门也不进去的原因。 4.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她如今已经从离乡的空虚失落中寻找回丰富而快乐的回忆,让自己变得充实而幸福了。 ②文章中的“她”从归乡初始的情绪忧伤而复杂,表现她因离乡而空虚无依,归乡后的所见唤起的丰富回忆,最后发现原来回忆一直都在,而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幸福和充实。 ③现实中也是如此。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几乎已经忘了家的味道,但是一棵树、一句乡音、一首歌就很容易唤醒自己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内心又变得丰富而充实。或者, ④现实中也是如此。当周遭安宁,内心虚静时,人们脑中常常会闪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许是回忆,或许是畅想,思绪联翩,内心也因环境和心境的虚静变得越发丰富。正如周国平《丰富的安静》所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A.没有夸张(比喻——4段,将车窗外的景色比喻成“一本大书”。比拟——3段,乱石“大睁”着茫然的白眼,“无语地凝望着”天空。排比——15段,“她默默的祝福,为了她那些老邻居,为了她的这座旧舍,为了这条长巷,为了这座小城。”)C.没有“痛苦”,而是沉浸在回忆的感动和幸福。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2.题干问的是“‘她’的这次‘心灵踱步’,情感丰富,请简要概括其情感的变化。”做这道题先要理文章的思路。开头的纷乱(怀乡病)和结尾的宁静是比较容易找的,中间的变化该如何去分析概括呢?要注意文章中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感觉到幸福,温馨”“他们已不再需要一个母亲过分关怀与扶持……她的嘴角在搐动着,她在笑呢,在笑吗?”“她笑了,这一次笑得真开心”准确概括。同时还要注意,有些内容要点是在字面上就可以找到的,有些则要另行概括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结构(行文)思路题总结:第一,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结、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符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第二,扣文体结构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也有自己的特点。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议论文常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轮(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文章结构,本轮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第三,分析思路情感脉络。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各语句之间有一定的语脉,语脉在内容组合上就体现为文章的思路,而文章结构只是思路的外在形式而已。第四,把握语句衔接特点。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如本题要注意文章中间的内心活动的描写,准确概括。同时还要注意,有些内容要点是在字面上就可以找到的,有些则要另行概括了。 3.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文章第(11)段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是一段落作用题,答题时可结合“景物”即环境描写的作用,“巷子里静悄悄的,只有谁家孩子养的鸽子在吐着泡沫般的声音。邻居门口的榉树,守望着一地日影,一条发亮的蜥蜴,在她这旧宅的短墙上爬过去了”,抓住景物特征“静悄悄”,这里不仅仅写出环境安静,而且表现了她心境的平静;同时为后面“虚空至极,转觉万籁有声”作铺垫,“那宅院里满潴着一池清水似的寂静,她不想去搅动它”也解释她不进旧舍家门的原因。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景物描写作用题总结: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C.烘托叙述对象(人或物)某种特征。D.象征、暗示作用。如本题这段景物描写处在文章的中间,或者说是在高潮部分,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除了注意当时的人物心情外,还要注意和上下文的情节的关系。 4.题干问的是“文章说,“她如今已会自‘无’中寻求‘有’了”。请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认识”这是一道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首先要准确理解“无”“有”的含义。所谓“无”,是指因离乡而产生的空虚失落,所谓“有”,是从“无”中寻来,指因回忆而产生的充实幸福。然后,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领悟类似的境界。最后,答题的语言不能太直白,也要有一定的意蕴。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如本题首先要准确理解“无”“有”的含义。然后,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领悟类似的境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淇则有岸,          。总角之宴,       

(2)长太息以掩涕兮,           

(3)           ,依依墟里烟。

(4)           ,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题。

春夜寄乡友

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①斜影,绿水散圆纹。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闵②默?是日最思君。

【注】

①结:交叠。

②闵:同“悯”,哀伤。

1.中间四句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春日的哪些特点?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高祖陵,汉光禄大夫。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服丧三年,未曾见齿。时人嘉其至性,竞以谷帛遗之。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弱冠,博通经史,综核群言,文章诗赋靡不该览,性倜傥,有济世之志,俭而不陋,清而不,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乡党亲族莫不称之。郡命主簿,州从事,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司空、齐王攸辟为掾,征南将军羊祜召参军事,皆以疾辞。同郡张宣子,识达之士也,劝殷就征。殷曰:“当今二公,有晋之栋楹也。吾方希达如榱椽耳,不凭之,岂能立乎!吾今王母在堂,既应他命,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宣子曰:“如子所言,岂庸人所识哉!而今而后,吾子当为吾师矣。”遂以女妻之。宣子者,并州豪族也,家富于财,其妻怒曰:“我女年始十四。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宣子曰:“非尔所及也。”诫其女曰:“刘殷至孝,兼才识超世,此人终当远达,为世名公,汝其谨事之。”张氏性亦婉顺,事王母以孝闻,奉殷如君父焉。及王氏卒,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太傅杨骏辅政,备礼聘殷,殷以母老固辞。骏于是表之,优诏其高志,听终养,敕所在供其衣食,蠲其徭赋,赐帛二百匹,谷五百斛。赵王伦篡位,孙秀重殷名,以散骑常侍征之,殷逃奔雁门。及齐王冏辅政,辟为大司马军谘祭酒。既至,谓殷曰:“先王虚心召君,君不至。今孤辟君,君何能屈也?”殷曰:“今殿下以神武睿姿,除残反政,故不敢不至也。”冏奇之,转拜新兴太守,明刑善,甚有政能。

属永嘉之乱,没于刘聪。聪奇其才而擢任之,累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竟以寿终。

《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

①颓然:恭顺的样子。

②王母:曾祖母王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而不                    介:孤高

B.州从事                    辟:征召

C.优诏其高志                遂:于是

D.明刑善                    旌:表扬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刘殷至孝”的一组是

A.①服丧三年,未曾见齿      ②望之颓然而不可侵也

B.①殷七岁丧父,哀毁过礼    ②事王母以孝闻

C.①皆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无容不竭尽臣礼,使不得就养

D.①殷夫妇毁瘠,几至灭性    ②优诏遂其高志,听终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殷七岁丧父,居丧期间悲哀超于常人,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从不露齿而笑。为奉养曾祖母王氏,放弃了多次做官的机会,他的孝顺也为当时的人所赞赏。

B.刘殷刚成年,就广泛地学习。阅读文诗赋,精通经史。他性情洒脱,有济世的志向,节俭而不鄙陋,看上去恭顺而不可侵犯。

C.征南将军羊祜征召刘殷任参军事,他称病推辞。同郡张宣子不赞同他的做法,认为刘殷是庸人的见识,但佩服刘殷的孝心和才华,把女儿嫁给了他。

D.适逢乱世,刘殷多次放弃为官的机会,但齐王司马冏辅政时,征入刘殷任大司马军谘祭酒,刘殷应召到任,后又调任新兴太守,政绩突出。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殷受而不谢,直云待后贵当相酬耳。

2姿识如此,何虑不得为公侯妃,而遽以妻刘殷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时,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人们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电视台主持人因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低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2.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出现后,新闻发布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任何人上微博传递的消息都可以称为新闻。

B.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记者和主持人开的微博,也未必就是最权威和公正的。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