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不仅艺术作品本身发生着变化,整个审美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嬗变。

近期大卫·霍克尼来华办展,这位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的当代油画大师,七八年前居然开始用手机画画。他说用手机绘画并不是向技术投降,因为手机不过是个艺术媒介,可以让画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艺术家顺应了技术潮流,使绘画回归生活。然而谁会用手机来绘画呢?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大众。这就是当今“生活美学”的两个面向: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显然,“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介技术的普及。在自媒体时代,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既小(微博被压缩到140个字符)且快(网络传播的翻新率被提升)又即时(微信让大众即时分享)。这种技术特性是把双刃剑,既让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也使审美变得愈加“虚薄化”。因此有人悲叹,艺术已经被“祛魅”:艺术的光环消失了。

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这不正是审美教育的初衷所在?人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权利和潜力,现在更加具备了条件。人们既是欣赏者,也是创作者,他们像艺术家创作艺术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育。

微时代的“审美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里,艺术品与观众或听众之间形成了等差关系,艺术品高高在上,充当老师,受众则好似学生。区别于这种“园丁教育”模式,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人们与文化对象形成了既开放又对话的动态关联,而非来自他人的等级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度过的“审美时间”,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审美结束后还要回到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微时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续而贯通的。日常生活是大众的常态,在其中进行的美育才是长久之计。

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大众的“审美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审美作为一种权利,其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水平,通过审美创造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渐累积成为社会的“审美财富”,从而为广大的公众所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人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而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则有赖于借助新技术推动“生活美育”全面深入的展开。

换言之,微时代“生活美学”所造就的大众的审美生活,不仅带来了“文明素养”,更在于实现了“文化人权”。因此,艺术并未终结,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民主化时代。

(《人民日报》刘悦笛2015年5月12日14 版,有删减)

1.下面对“微时代的审美嬗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时代能让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B.在微时代,人们已经实现了大众的“审美人权”,人人都塑造成为了生活的艺术家。

C.在微时代,借助新技术能“生活美育”全面深入展开,也能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

D.微时代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延续而贯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油画大师大卫·霍克尼认为手机绘画可以让绘画回到我们的生活。

B.媒体的艺术特性使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同时更加“虚薄化”。

C.人们具有权利、潜力和条件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

D.作者认为艺术被“袪魅”的结果是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同在于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

C微时代实现了大众的审美教育,只要提供更多的审美品,人们都能进行审美。

D微时代的“生活美学”是一种大众化的、自我的、终身化的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长久之计。

 

1.B 2.D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原文“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大众的“审美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只是“越来越接近”,而没有“实现”。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原文“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可能”,而不是“都能”。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原文“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人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1月13日,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第二天,全世界都在为遇难者哀悼的时候,明星范玮琪在微博上晒出孩子的照片,网友恶语相向:“自己的‘小确幸’不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事后,范玮琪发表了另一条微博,意在为遇难者祈祷,却难以平息网友的愤怒。一而再,再而三,随着事件的发酵,网友们对范玮琪“晒娃”的批判已经不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升级为人们宣泄负面情绪的一个出口。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16中国 唐山)标识”,请写出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寓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9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个人的性格如何,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命运。但是,①________,环境、条件、机遇有时比性格更能影响和决定人的命运。世界上没有无性格的人,②________,就像树上的叶子,看着相似,其实不同。性格既反映人的本质的一个方面,又不与人的品质完全一致。比如有的人性格看似温柔,但骨子里却很阴毒苛刻;有的人性格上看似暴戾,但心地却非常善良因此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城市起源于市场,而市场则来自于社会分工。人类不断追寻更好的生活质量,就需要不断拓展资源范围,以更高的效率将资源转化为生活条件,从而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________,这就需要交易市场。除了农业,凡是对土地依赖性小的劳动产品的生产主体都会向交易中心聚集,并逐渐演化为一个具有自组织力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城市。

A.社会分工虽然割裂了需求和产品的时空一致性,但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B.社会分工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割裂了需求和产品的时空一致性

C.社会分工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把需求和产品的时空一致性绘割裂了

D.社会分工在割裂需求和产品的时空一致性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春节期间,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猴年专题展览,展出中国各种以猴为原型的石雕、木雕、玉雕、绘画等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参观。

B.截至晚会结束,收看了央视2016年春节联欢晚会直播的观众达6.9亿人次,春晚多屏直播收视率为30.98%,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略有增长。

C.《新闻联播》播出的相关报道,引发了社会对儿童看病难的高度关注,多部门对此展开调研,积极解决儿科“一号难加、一床难求”的现实。

D.2月8日清早,从台北搭乘高铁来台南的魏悌香马不停蹄与正在灾区开展前期工作的两岸基督教团体同仁开会,讨论具体工作项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