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中,阿毛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选择...

在开展国学课堂《论语》课前3分钟演讲活动中,阿毛有感而发,从《论语》及课本中选择了一些经典词语,想给自己写两副励志对联,请你按要求帮他组合成对联。

对酒当歌    三省吾身     知行一致     雄心不灭

日新其德    远志长存     涉水跋山     仁智双修

第一副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

第二副表达要不断反观自己、加强修为、日日进步:

 

第一副:对酒当歌雄心不灭 涉水跋山远志长存 第二副:三省吾身知行一致 日新其德仁智双修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常识运用。题干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题干要求。注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如表达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对酒当歌雄心不灭 涉水跋山远志长存。对酒当歌,是对着酒、当着歌的意思,代指享乐环境和享乐生活。上联即使处在享乐环境中,依然雄心万丈。下联即不管前途多么漫长和曲折,依然怀抱高远的志向,勇往向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人生的目的地。如果下联学生写成“远志长存涉水跋山”则给2分。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属于一种凝缩了的文学艺术品类。在众多的文学品类中,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其实,一副好的对联,就是一首诗,可以说,对联是具有特殊形式的诗。 概括对联的特点,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形式对称,二是内容相关,三是文字精练,四是节奏鲜明。也有人将其称为对联四美,即建筑美、对称美、语言美和节律美。如本题“三省吾身”出自《论语。学而》,代指自觉地反复检查自己的行为。“日新其德”出自传说中的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比喻不断洗涤自己的灵魂,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本联的意思是:经常反省自己,关键要注意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而每天坚持追求进步,则要在良知与理性两个方面都有成长。如果学生下联写为“仁智双修日新其德”则给1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有言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①             。而之所以看重读书,多半是因为“学而优则仕”,②             ?武将不一定要读多少书,有十八般武艺,照样可以“货于帝王家”;但若也有几分文采成为“儒将”,岂不更令人敬佩?商人往往是被看作不学无术唯利是图的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朝野历来都是重农轻商的,直到近代以降才有“儒商”一说。不过,这也足以说明,③             ,同样会令人高看一眼。

 

查看答案

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然而,我们目前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扶贫开发任务。从能源角度看,全国仍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在一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如何让这些地区摆脱“用电贫困”的局面,是扶贫开发工作中需要考虑的。

A.虽然基本上不存在用不上电的问题,但用不起电的问题普遍存在

B.用不上电虽然基本上不存在什么问题,而用不起电才是真正的问题

C.用不起电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用不上电的问题

D.是否用得上电不存在什么问题,关键是能否用得起电才是真正的问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美国人心目中,消防员通常与“英勇”“无私”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尤其是“9·11”事件之后,这一职业更成为民众心目中的“平民英雄”。

B我们应该发挥广大教师的充分的作用,让他们在落实新版课程标准的教学期间各显其能,使我们的课程改革顺利渡过深水区。

C如果在湖南路与上海路交叉路口建设立交系统,那就会大大缓解这两条主干道在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

D.美国前任总统小布什在家乡得克萨斯州,时常被妻子劳拉打发上街买杂物,或者带着宠物狗巴尼在社区闲逛。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①“你的毕业学校是‘985’吗?” “你是‘211’吗?” “你的本科是在哪个大学上的?”几乎每一个刚出校门的求职者在面试时都要面临这样             的提问。

②大众速腾汽车“断轴门”不断发酵,面对车主维权,大众集团摆出一副             、冷漠强硬的样子,这必然会损耗其品牌价值。

③从宣布裁员,到其股指下挫,再到被收购,诺基亚这个曾经             的手机王国,在智能手机市场上,被其竞争对手远远甩在了身后。

A.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  咄咄逼人

B.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  不可一世

C.盛气凌人  咄咄逼人  不可一世

D.不可一世  盛气凌人  咄咄逼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周汝昌:为芹辛苦见平生

卫毅

1947年秋天,周汝昌的命运被一只装着书的篮子改变。他的名字从此与《红楼梦》相联,直到他于2012年5月31日去世。几十年中,人们想到他时,头脑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是:红学家。

作为大学生的周汝昌,那年秋天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他想借阅敦敏所著的《懋斋诗钞》。馆员把他填好的书单放到篮子里,传至楼上书库。当篮子中的书传下来时,周汝昌发现书上附着的借书卡一片空白——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借过。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新红学”自1921年以后,已有多年波澜不惊。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和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出版。这是《红楼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然而,两人对《红楼梦》的评价并不高。胡适认为《红楼梦》不及《儒林外史》,俞平伯则认为《红楼梦》在中国小说史上只是二等。

在遇到《懋斋诗钞》之前,周汝昌与《红楼梦》似乎并无多少缘分。他1918年生于天津咸水沽,家境殷实,家中有草火园子。小时候,母亲常给他讲园中旧事,每次言及都感叹,那真像《红楼梦》啊。母亲藏有《石头记》,周汝昌找来翻阅;但他看了开头便无再读下去的兴趣,“沉闷乏味”是他彼时感受。

1940年,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次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周汝昌失学回家。1947年,已是三个孩子父亲的他重返燕园。“旧地重游,我已身世沧桑,年华老大。朝气难回,伤情易触。我心绪总带着凄凉的滋味。”此时,四哥周祜昌,失业在家,读《红楼梦》时发现有胡适所写之序言。胡适说他发现了曹雪芹友人敦诚的《四松堂集》,但敦敏的《懋斋诗钞》尚未找到。周祜昌看到这句话,便给弟弟去信,让他到燕大图书馆找一找,看能否寻得《懋斋诗钞》。

周汝昌细读《懋斋诗钞》,对曹雪芹的生卒年有了自己的思考,随后写出《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懋斋诗钞>中之曹雪芹》并发表,引起了轰动。

胡适看到文章后,给素昧平生的周汝昌写信,称赞他并说“《懋斋诗钞》的发现,是先生的大贡献”。胡适的鼓励对周汝昌投身“红学”起了重要作用。半年里,两人多次书信往来。更让人惊讶的是,周汝昌写信向胡适借其珍藏的《甲戌本石头记》,胡适立即托人送至其家。该珍本价值连城,胡适借给周汝昌后,何时归还都不过问,好像忘了有这回事,这让周汝昌非常感叹。几十年后,周汝昌回忆平生所交鸿儒硕学,认为唯有胡适够得上一个“大”字。

1953年冬,12岁的刘心武在北京读初一。一天,他从家对面书店里的《红楼梦新证》书中看到“红楼梦人物想象图”,大吃一惊,因为这与他自己头脑中想象的人物有很大不同。刘心武认为此书是他对红学感兴趣的来源。

此时,周汝昌已举家赴蜀,在四川大学任教。《红楼梦新证》出版后,很快脱销,出版社在3个月内加印3次。周汝昌在书里回顾了对《红楼梦》的种种贬低言论,指出《红楼梦》是一部石破天惊的伟著,曹雪芹是旷世天才。《红楼梦新证》让周汝昌名声大噪。

一年后,他奉调回京,进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不久,“批俞”“批胡”运动开始。周汝昌与胡适之间的交往,成为“污点”。随后多年,他一次次被“思想改造”。1969年,他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干不了重活,就被分配去挑粪,与杨霁云同组。从茅坑到菜园,有一段路程,路上无人监督的时候,他们就停在树下,在大粪旁漫谈《红楼梦》。

1970年8月,他再被调回京城。2004年,他写的《石头记会真》出版。《红楼梦新证》与《石头记会真》,被人们认为是他红学研究的两大高峰。

56年前,他向胡适借得《甲戌本石头记》,并向胡适提出建议:应当依据《甲戌本》,加上《庚辰本》和《戚序本》,精核整订出一部接近曹雪芹原著真手笔的好版本。这个愿望的实现,用了56年。

胡适早已辞世,《石头记会真》成书时,周汝昌心情非常复杂:“我不知以何言辞表达我的心情,悲喜二字,是太简单太无力了。”

周汝昌服膺曹雪芹之言:“愧则有余,悔又无益。”这也是他的人生感叹。不是不悔。若真的不悔,那愧又何来?其愧既又有余,则其悔之深可想而知矣。然而,悔到底是个“马后炮”,比及知悔能悟,事情早已明日黄花,成了“历史”,故曰无益。呜呼,岂不可悲,岂不可痛!

周汝昌曾请人在自己的石质镇纸上刻下两句诗,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自然段从两个角度点出了周汝昌与《红楼梦》之间的关联,一是写他与“红学”结缘,二是由对他的称呼可以看出其“红学”成就。

B.文章主体部分是按倒叙的顺序来写周汝昌的事迹,但文章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则是插叙,补充说明周汝昌到图书馆寻找《懋斋诗钞》的来由。

C.胡适看到周汝昌所写的文章,称赞这是大贡献,并认为周汝昌对于“红学”的贡献超过了俞平伯,这对周汝昌无疑是极大的鼓励。

D.作者认为,周汝昌觉得《红楼梦》是一部伟著,而胡适、俞平伯虽是大师,但对《红楼梦》的评价不高,可见,周汝昌的水平比这两人高。

E.《石头记会真》成书时,周汝昌心情复杂,高兴的是56年的愿望终成真,悲的是胡适已经过世,其中的滋味不是悲喜二字所能概括的。

2.作者为什么说周汝昌借到了《懋斋诗钞》,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

3.文中第三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请概括分析。

4.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对“愧则有余,悔又无益”这句话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