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少男少女 钟丽思 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少男少女

钟丽思

四年前一个下午,我将提包遗忘在地铁上,才走出路面,就有只小手扯我的衣角:“哈罗,中国人!您丢东西了。”

我转过身来,见一张白如粉团的脸蛋儿正朝我笑:“我翻过提包了:一个身份证,一件衣服,一本书,不是么?”那是个十来岁的小姑娘,眉毛又细又浓,柔柔地几乎延伸到鬓际。

我一面道谢,一面伸手去接那个背包。

“请等等,”她好敏捷地将背包藏在身后,说,“您付多少钱?”“50法郎。好么?”“不够的。”她仰起那张美丽的脸,摇摇头,问我,“您知道去警察局补领一个身份证的价钱是多少么?”“知道知道,是160法郎。”

“那么.我应该挣得80法郎——等于您有一半我让一半。不是么?”我哈哈大笑,身上却只有50法郎。

我请她跟我回家去拿,来回10分钟就可以了。

“那么,您就要多付10法郎了,因为您将耽误我的工作。”

我们一起回家去。“您可以叫我乌阿玛哈小姐。”她说,一本正经地。一路上,她告诉我,她是阿尔及利亚人。姐弟共6个人,大哥大姐15岁,小妹才2岁。

这不正是该上学的年龄么?“我们当然读书!”她口齿伶俐得很,只是带了些微北非口音,“放了学就工作呗,嗯,当然,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我们干两个工作日。”

她告诉我,大姐去杂货店收款;13岁的二姐去餐馆洗碗;8岁的四妹抱了两岁的小妹去闹市讨钱;她刚满12岁,到地铁卖唱。

到家时,我去揿门口的密码,她转开了脸,不看。

拉开抽屉,我才发现家里也没有零钱,便又递给她一张50法郎。她为难地瞧瞧我,说是无法找我10法郎。我说不要紧的。她先是嘀咕了一句“这不公平”,随即一拍巴掌道:“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说着就把条粗粗的褐色大辫往后一甩,轻轻唱起来。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我送乌阿玛哈下楼时,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你父母干什么呢?”“父亲死了,两年前。”她说,眼圈儿便红了起来,“他是位商人,去贝鲁特做生意时死于战乱。妈妈只在家照管我们,干不了工作。”

“那——你哥哥呢?”“哥哥跟大姐是双胞胎,在学校专心读书,跳过两级的,明年就可以参加高中毕业会考了。”小姑娘的眼睛倏地亮了起来。

“你哥哥课余又干什么工作呢?”“我哥课余就到蓬皮杜图书馆看书,他读得很多很多。”

“他怎么可以这样?!”

“哥哥是男人,对我们穆斯林来说,男人是家庭的荣光,不是么?”我正思量应该如何回答,她又追补一句:“你们中国人也这样,不是么?”

三天后,我刚踏入地铁,乌阿玛哈就跟了进来,她冲我甜甜一笑就开口,一开口,就吓了我一跳——那嗓门儿干干巴巴,口齿倒依旧伶俐:“小姐们女士们先生们,请原谅我不得不打扰你们。我是罗马尼亚人,因为国破家亡来到法兰西……”我分明记得前几日她才对我说是阿尔及利亚人,怎么忽又变成罗马尼亚的了呢?“……如今为大家唱支我家乡的歌。”她正眼也不瞧我,张口便唱。天哪!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

“罗马尼亚语,”有先生说道,“我还听过她唱阿富汗歌哩!”说着,“噗”地笑了起来,“我发现哪个国家发生动乱,她就说她是哪个国家的。也怪,这孩子还真不知去哪儿学这些歌来唱,居然都是原文的。”

乌阿玛哈拎只做工精巧的小陶罐,一路收起钱来。

我满肚狐疑,见她下车,便不由得匆匆跟了追着问:“嘿!你的嗓子出什么事了?”她脆脆一笑,清清朗朗对我说:“哎呀您!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忽地,那张美丽的脸庞严肃起来,“哎呀糟糕!您会觉得我这样做不正派,不是么?”她又仰了脸,款软地求我:“您可以见见我哥哥么?”

“那应该付你多少法郎呢?”我想开个玩笑,话一出口,却又后悔。

她已是红了脸,红了耳根,不过依然仰起头看着我的眼睛:“不,不是您付账。我请您喝咖啡,再加一份点心,好么?”我暗自叹息,便干脆请他们翌日上我家小聚。

第二天,乌阿玛哈如约候在我家门前。一见面,她就神采飞扬地将兄长介绍给我。那兄长,是个目光深沉英气勃勃的卷毛小伙,举手投足都很见教养。他送给我一盒录音带,说:“希望您给予我这种荣幸——向您介绍我故乡的音乐。”

我冲咖啡招待我的客人。妹子就去扯哥的衣角:“你快点提问题,别浪费时间呀!”小伙子开始提问了,问及中国风貌,问及中国习俗,然后问及儒、道、佛之宗义……我越来越惊诧于他的思路之清晰与兴趣之广泛。便忍不住打断道:“乌阿玛哈先生,您了解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将来去中国经商。”

“经商?”“经商。如果与中国人交谈时,能对中国的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就会使对方从感情上产生一种亲切感,感情上越契合,签约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喝彩。

夜色越来越重,谈兴却越来越浓,我便留这兄妹俩吃饭。

饭后,乌阿玛哈小姐手脚麻利地收拾残局,她的兄长端坐着喝茶,我忍不住向他提了个问题:“您知道您的母亲和姐妹为您所做的一切么?您心安理得么?”少年那黑色的眼睛深深地看着我:“我知道一切,也心安理得。因为我们全家没有一个人会怀疑我不能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成为家庭的光荣。我是男人。”

“我为您唱支歌,好么?”那妹子又轻轻地拉我的衣角,“唱支罗马尼亚民歌。”我不懂罗马尼亚文,但知道那确是一首罗马尼亚民歌。乌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                                                (摘自《最感人的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选取了一个非洲家庭在法国的艰难生活,以小见大,反映了西方社会繁华背后的辛酸,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残酷现实。

B.“我”是个富有同情心的人,因为丢包被乌阿玛哈敲诈80法郎,还索要了10法郎的“误工费”,又借口无钱找,唱歌抵了10法郎。

C.第二次在地铁见面时,乌阿玛哈声称自己是罗马尼亚人,被一位先生揭穿了她利用人们对战乱地区人民的同情,讨要钱财的把戏。

D.小说中描写乌阿玛哈“白如粉团”的脸蛋、“又浓又细”的眉毛、“粗粗的褐色大辫”,流露出“我”对她深深的同情与无尽的爱怜。

E.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但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误会等艺术手法,精心剪裁, 匠心独运,读来常有峰回路转的惊喜。

2.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

3.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

 

1.E.D(选E给3分,选D给2分,选C给1分。选A.B不得分。) 2.①作为叙事的线索,贯穿小说的始终,串连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②作为人物命运的观察者和见证人,见证了人物的言行举动,有助于塑造人物的形象;③作为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心理感受与情感变化,揭示小说的主题。 3.①坚忍乐观。身经忧患,志气不灭,12岁就在上学之余卖唱养家,脸上一直挂着笑容。②活泼大胆。跟陌生人交往毫无惧色,主动请求“我”见她哥哥,提醒哥哥向“我”提问。③聪慧狡黠。在地铁里故意粗声粗气地讲话唱歌,哪个国家发生战乱就谎称是哪国人。④自尊自省。不看“我”揿密码,不白要我多给的10法郎,反思自己粗声唱歌“不正派”。 4.①第一次是为我一个人认真唱歌,因为没有10法郎找“我”,觉得不公平,唱歌补偿“我”;第二次是在地铁里,谎称罗马尼亚人,故意粗着嗓子唱歌,是因为她觉得这样要钱更方便;第三次是在“我”接待他们兄妹以后,请求为我唱歌,是因为我回答了她哥哥的问题而报答我。②三次描写,前呼后应,首尾圆合,使小说结构严密;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揭示了乌阿玛哈的形象,使之丰满真实。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A项的错误在于乌阿玛哈的家庭固然艰辛,但作者主要是表现他们在艰辛中充满乐观、坚忍顽强的生活态度,而非借此批评社会。B项的错误,在于错误地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倾向性,乌阿玛哈捡包后要“我”付钱,固然不值得提倡,但决算不上“敲诈”,而且,她没10法郎找“我”,也决不是“借口”,因为“我”说不要紧时,她觉得“不公平”。C项理解基本正确,但是,对那位先生的话解读片面,他还赞赏了乌阿玛哈学到不同国度的原文歌。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A项侧重考查小说的主旨,B项考查人物情感,C项考查小说内容。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可以从情节、形象、主旨、情感表达等几个角度作答。“我”是第一人称,作为见证人和故事的讲述者,便于直接表达感情,同时借助情感的表达来揭示文章的主旨;借助“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起到线索作用。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第一人称又称为“自由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不仅具有可信性而且也易在全篇小说中统一。采用这种叙述视角,应从“我”出发,一以贯之,不得任意变换。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和没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在场除“我”以外的人物的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他们的内心世界只能通过各自的表情、神态和语言,取得外在形式,并由“我”之所感加以间接烘托。让读者有一种异常真实的感觉,仿佛小说中发生的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起到线索的作用;“我”可以对文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发表看法,作出评价;更有利于直接抒发感情,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升华小说的主题。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在刻画乌阿玛哈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做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比如,比如,从她在地铁站里的表演中可以看出聪慧狡黠;从与“我”的交往中,显示出活泼大胆的一面,不白要“我”多给的10法郎,显示出她的自尊自重;从她家世的讲述中,显示出乐观坚忍的一面。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比如本题,可以抓住乌阿玛哈的言谈举止和他人的评价以及“我”的感受来分析其特点。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三次唱歌的内容,圈划出她的表现以及原因。比如,第一次,“歌声清清甜甜,很美,带着些许忧伤”,“哎!我为您唱支歌好吗?为您一个人唱,用心唱”;第二次,“那嗓子又硬又粗!当乌阿玛哈唱完时,只见乘客都不约而同长长吁出口气”,“地铁里噪音那么厉害,就是认真唱,别人也无法听。我粗声粗气,人们为了图个耳根清净也会赶紧掏钱打发我的”;第三次,“乌阿玛哈如上次那样,微微靠在墙上,用心唱,表情幽默,音色亮丽”。找到三次唱歌,结合当时的情境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小说三次写到乌阿玛哈唱歌,每次唱歌的具体表现和原因都不同,请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效果”,这里隐含三个小问题,一是每次唱歌的表现,二是这种表现的原因,三是这样写的好处。前两问比较简单,找到相关内容,结合当时的情境进行分析即可。第三问要结合小说的构思技巧来作答,主要从结构和形象两个角度思考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情怀的诗句是“                                     

(2)《逍遥游》引述《谐》之言,描述鲲鹏凭借六月的大风,以“                          ”的雄姿离开北海飞往南海。

(3)李密的《陈情表》文笔流畅简洁,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地展现了祖母生命垂危之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

少年行                                   少年行

令狐楚                                   施肩吾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五风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鞚(kòng):纵马飞驰。鞚,有嚼口的马络头。②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契苾何力,九岁而孤。贞观六年,与母率众千余诣沙州内属,太宗处其部于甘、凉二州,擢何力左领军将军。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何力驰壮骑,冒围奋击,虏披靡去。是时吐谷浑王伏允在突沦川,何力欲袭之,万均惩前败,以为不可。何力曰:“贼无城郭,逐荐草美水以为生,不乘其不虞,正恐鸟惊鱼骇,后无以窥其巢穴。”乃阅精骑千余,直捣其牙,斩首数千级,获橐驼、马、牛、羊二十余万,俘其妻子,伏允挺身免。有诏劳军于大斗拔谷。万均耻名出其下,乃排何力,引功自名。何力不胜愤,挺刀起,将杀之,诸将劝止。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帝怒,将解其官授何力。何力顿首曰:“以臣而解万均官,恐四夷闻者,谓陛下重夷轻汉,则诬告益多。又夷狄无知,谓汉将皆然,非示远之义。”帝重其言,乃止。帝征高丽,诏何力为前军总管。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城拔,得刺何力者高突勃,驺使自杀之,辞曰:“彼为其主,冒白刃以刺臣,此义士也。犬马犹报其养,况于人乎?”卒舍之。俄以昆丘道总管平龟兹。帝崩,欲以身殉,高宗谕止。总章、仪凤间,吐蕃灭吐谷浑,势益张,入寇鄯、廓、河、坊等州,诏周王为洮州道、相王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何力等讨之。二王不行,会何力卒。赠辅国大将军、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毅。始,龙朔中,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植白杨于庭,示何力曰:“此木易成,不数年可庇。”何力不答,但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修仁惊悟,更植以桐。                                                   

(节选自《新唐书·诸夷蕃将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  七八/

B.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C.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D.九年/与薛万彻/万均讨吐谷浑于赤水川/万均率骑/先进为贼所包/兄弟皆中创堕马/步斗/士死十七八/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顿首指头叩地而拜,古代九拜之一,也可用于书信、表章结尾,表示恭敬。

C.夷狄泛指少数民族,“夷”多用于东方民族,“狄”则是对南方民族的泛称。

D.崩本义为“山倒塌”,后又引申指帝王的死,文中“帝崩”指唐太宗去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力讨伐吐谷浑,骁勇善战。他奋勇救出陷入困境的薛万均兄弟;后又抓住机会,突袭并打败了吐谷浑王,缴获大量牲畜,活捉其妻子儿女。

B.何力不计前嫌,顾全大局。皇帝要罢免战败还排挤过他的薛万均,何力向皇帝申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皇帝重视并采纳他的意见,于是不再追究。

C.何力雅量大度,崇义明理。他随皇帝征讨高丽,被高突勃刺伤;高突勃被抓后,他不但没有报复,而且肯定高突勃是义士,于是高突勃得以释放。

D.何力身为武将,但腹有诗书。梁修仁在大明宫种植白杨,告诉何力白杨容易成材,何力援引诗句“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力劝其该种桐树。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还,帝责谓其故,何力具言万均败状。

(2)次白崖城,中贼槊,创甚,帝自为傅药。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知耻与慎独

徐建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那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论及“慎独”,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是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个人的慎独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重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

《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心、正意,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的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这是儒家一个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

《吕氏春秋·自知》篇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即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14日02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耻往往是善念的源泉,是一个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

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来源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四端”之一端。

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离道触法而败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的起点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主张,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对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

D.要达到“慎独”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自觉地控制私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被俘后,“知耻而后勇”。他以耻为鉴,一方面富国强兵,一方面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内省自律,最终一举灭吴,成就霸业。勾践的“卧薪尝胆”明证了知耻的积极意义。

B.中央提出“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倡导“知耻”一脉相承。新加坡等国至今保留的鞭刑,不仅通过刑罚惩戒罪犯,更是对罪犯进行耻感教育,令其知耻内省,慎独改过。

C.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不仅需要上级监督、同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他律,更需要内省自律,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慎独,抵制诱惑,情趣高雅,以公益福祉为要。

D.人处于世容易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因此需要自我保护。“慎独”为领导干部保全自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对下不摆架子,亲近和善;对上揣摩领导意图,强干有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我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能到达远方呢?”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的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去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