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韩剧《太阳的后裔》在中国的人气异常旺盛,研究结果表明韩流文化对于中国消费者购买韩国商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韩国开发研究院(KDI)研究员金民正(音译)31日发表了名为《电子商务对中国出口的扩大——企业战略和政府政策方向》的研究成果,称收看韩剧的频度增加约2倍的时候,________②_______就会上升约4%。金研究员从有网上购买韩国商品经历的中国消费者当中,对2千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1千人是通过中国网络平台购物的消费者和另外1千人是通过韩国网络平台购物的消费者。结果分析表明,__________③__________购买韩国商品的概率各增长2%左右。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抄袭最终靠什么来买单?每一个认真做学问、精心打造文化产品的人都知道创作的艰辛,也知道创新的意义。抄袭伤害最深的是创新力,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创新力,也就失去了未来和希望,_____________,但如果抄袭之风不加遏制,以各种借口名利双收,一定会酿下苦果。清除文化生态中的PM2.5不容含糊。
A.对他人的版权和著作权的侵犯,危害了文化原创力
B.看似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不会直接影响经济和国力
C.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和国力发展的原动力
D.在时尚领域抄袭能带来繁荣发展,可以持开放态度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场“乌台诗案”成为了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而正是这官场的失意造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巅峰。
B.文学经典是历史的回声。我们进入大师创造的精神世界,目的是为了感受那深厚的意蕴和睿智的表达,从而不断引发对人生的思索。
C.在《窦娥冤》这部作品中,写到了窦娥的两个愿望:一个是守节尽孝,用今生受苦以修来世;一个是期盼官府是非分明,执法公正。但这两个愿望都被黑暗的现实无情地粉碎了。
D.傅雷说:“没有经历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历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一生都在战斗和苦难中度过的苏武,在被扣留匈奴十九年、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体现出了忠贞无畏的精神品质。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1945年9月9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这一天的南京城到处呈现着一片欢乐的景象,街头巷尾,人人_____________,对胜利和平的欢欣表露无遗。
②雷达兵连队举行唱歌比赛,上等兵伯少帅一曲《怒放的生命》让全场沸腾起来,他还不忘和台下的战士握手互动,一副明星范,让战士们______________。
③“浙江高速”在湖州设点招聘147名高速公路收费员,前往应聘的有1600多人,其中720多人有大专以上学历,这让招聘单位____________,也引发许多议论。
A.乐不可支 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
B.喜形于色 喜出望外 乐不可支
C.喜形于色 乐不可支 喜出望外
D.喜出望外 喜形于色 乐不可支
下列词语加横线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庇佑pì 闾阎lǘ 讥诮qiào 看管kān
B.央浼měi 毗邻pí 岑寂cén 挨打ái
C.期年jī 精髓suí 撇下piē 险衅xìn
D.接榫sǔn 窈窕yáo 踯躅zhí 窸窣sh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李佩甫:“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孔会侠
2015年8月16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揭晓,李佩甫的《生命册》获此殊荣。河南省作协主席、勤恳笔耕了三十八年的李佩甫成为河南本土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第一人。“过程是不可超越的”,这是佩甫常挂在嘴边的话。回望李佩甫六十二年的人生经历和三十八年的创作过程,似乎都准确而形象地印证着他的这句话。
1953年10月,在许昌市的一个大杂院里,李佩甫出生了。同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佩甫生在草木灰上。后来,这个城市的街道、学校、人群,以及乡下的田野、村民,也逐渐融入他的生命。李佩甫对生活的体验,从大杂院开始。那时候,大杂院的人们整天忙忙碌碌,有拉煤卖炭的,有挑担剃头的,也有像李佩甫父亲那样在工厂上班的。父亲工资低,不够维持家用,母亲就在街道上干活挣钱,补贴家用。所以,佩甫这个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就成了他生命的“底色”、他作品的“底色”。
1960年,佩甫入读小学。佩甫班里有个男同学的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家柜子里锁着许多书,调皮的孩子们将那些书偷出来,交换其他孩子的螺丝糖、蝈蝈笼和橡皮等。就这样,佩甫读了许多书,有苏联作家的作品,有鲁迅的作品,还有《三侠五义》等。读书的日子,佩甫感到充实而愉快,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这习惯保持到现在。从此,他进入了丰富的文字世界,那世界与现实生活不一样,吸引了他的心。这是文学对他最初的浸润,也是冥冥中命运悄然打开的一扇门。
1971年3月,佩甫怀揣壮志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到许昌县苏桥镇侯王村当知青。在侯王村的时候,他亲身经历了农村所有的劳动,真实体验了农民生计的各种苦累。这段日子里,佩甫与村人们打交道,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真切地感知并理解着村庄。后来,在不断的继续行走和了解中,蒋马、候王就成了李佩甫文字中的大李庄、画匠王、扁担杨……
1978年至1985年是佩甫创作的起始阶段,他左突右奔、苦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写作领地。习作的摸索期迷茫、痛苦、压抑。佩甫这拨“50后”作家,在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影响下,开始了以地理上的家乡位置为中心的火热的“圈地运动”:莫言找到了“高密东北乡”,贾平凹划定了“商州”,内秀而要强的佩甫压力很大,每天晚上像狼一样满大街乱走,他不断地变化着、苦苦寻找着,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寻到并推开了自己文学领地的大门。1986年,佩甫在《莽原》上发表了《红蚂蚱 绿蚂蚱》,这是他创作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沉睡的乡村记忆和乡村情感被唤醒,在文字间氤氲出动人的诗意。1987年,下乡积累写作素材后,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李氏家族第十七代玄孙》发表,其创作抵达第一个高峰。1999年,佩甫的长篇小说《羊的门》出版,随即引起了轰动。
2012年,佩甫经过八年时间的准备和调整,写出了《生命册》。这是他付出心力最多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一生的盛誉和报偿。写作之前他频繁地下农村,了解新变化,沉淀新感受,着意弥补自己新农村生活经验和认识的匮乏。他还拿出一部分钱去炒股,只为了解炒股的常识,体会书中人物的心态起伏。这部作品的立足点是未来中国,佩甫在检省我国社会五十多年发展的过程中思考前途,试图在困厄中为未来寻找“让筷子立起来”的方法。
将《生命册》放在佩甫的创作过程中,翻看他的每一部作品,就像铺展开了一幅动态的图谱,会发现过程就是这样不可超越,每次努力都是一层台阶的递进,佩甫一步步、踏踏实实地走了过来,走到了今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作为“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李佩甫花甲之年出版的《生命册》几乎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李佩甫说,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创作过程中,李佩甫废掉了已经写了七八万字的初稿,原因是“没有找到开头的第一句话”。
(《江南时报》)
②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熟悉的生活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作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
(《河南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佩甫在创作上注重积累,在侯王村做知青的时候,就主动体验农村的各种苦累,与人们打交道,从各方面了解村庄。
B.李佩甫在《莽原》上发表的《红蚂蚱 绿蚂蚱》,标志着他寻找到了自己的文学领地,他开始以自己熟悉的环境——平原为中心进行写作。
C.《生命册》是李佩甫付出心力最多、写作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是他年近花甲完成的作品,也是给他带来一生盛誉和报偿的成功作品。
D.文学对李佩甫最初的浸润,是他上小学时阅读的他同学父亲的许多书,他常常读到深更半夜,进入到丰富的文字世界,感到充实而愉快。
E.对穷人的体恤和认识之所以能成为李佩甫生命的“底色”与作品的“底色”,与他的家庭出身、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等是密不可分的。
2.李佩甫文学创作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本文第五段为何要写到莫言和贾平凹?请简要分析原因。
4.李佩甫说,《生命册》整部作品写了3年,但积累的时间用了50年。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