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称:赞扬]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胁:以威力相迫]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情:真实的]也,非欲以窥[窥:伺机图谋]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僇:杀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图(案:拿出)

B.赵使者蔺相如(引:引导,带领)

C.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曲:委屈)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亡:失去)

2.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A.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①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使舍人怀而逃之

3.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②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③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1)D (2)A (3)B (4)①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②而且秦国想要得到玉璧,赵国不给,双方都没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③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赵国,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案:通“按”审察,察看。B项“引”,根据前后语境,应该是延请的意思。C项“曲”,大国之间的交涉,“委屈”不合语境,应该译为理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本题C项“曲”,大国之间的交涉,“委屈”不合语境,应该译为理亏。 2. 试题分析:A项前句他为完璧归赵争取时间。后句表明他有不怕死的勇气。B项前句不能表现“智”;C项两句都是叙述事实;D项后句也是表现“智”。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是人物是“蔺相如”,品质是“智”和“勇”,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A项前句他为完璧归赵争取时间。后句表明他有不怕死的勇气。B项前句不能表现“智”;C项两句都是叙述事实;D项后句也是表现“智”。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主要还是因为秦国没有诚信,秦王无意偿城。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B项“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不当。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主要还是因为秦国没有诚信,秦王无意偿城。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①情:实情,真实的。窥:伺机图谋。判断句式。②欲:想要得到。曲直:对错,是非曲直。③奈何:为什么,怎能。怀:怀揣,怀藏。直:有理,理直的一方。反问句注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本题的“秦国”“赵国”等,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固定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体现,古今异义词要注意体现,如本题“直”等。 【参考译文】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3)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4)                        ,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3)积土成山,                          ,蛟龙生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词人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靖康之难以后,诗人流落在江南,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2.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认真品读《诉肺腑》中节摘段落,根据所知识补写出其余两处的分析内容。每空不超过20个字

(黛玉)不想刚进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之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的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黛玉所喜的是:(1)    

黛玉所惊的是:这样贴己的话儿他一点也不避嫌。

黛玉所悲的是:(2)    

黛玉所叹的是:既是知己,就不论金玉良缘;若论良缘,也是你我之间,何来宝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