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当:应当

B.副有罪,当相              治罪

C.反欲两主                 斗:使…… 争斗

D.虞常果张胜               引:招供

2.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谓相坐      何:副词  多么

B.空身膏草野  以:介词  凭借

C.后欲复见我  虽:连词  即使

D.匈奴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  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A (2)C (3)D (4)①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侵犯了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②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根据语境应该译为动词,在文言文翻译的时候为了语句的通顺,可能意译句意为: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但是“当”不能译为“应当”。“当”在古汉语中常见的释义有:对着、担当、处在某个地方活着某个时候、适当 、判罪(应该就是判决)、应当,此处应该译为判罪、判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本题A项“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根据语境应该译为动词,在文言文翻译的时候为了语句的通顺,可能意译句意为: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但是“当”不能译为“应当”。“当”在古汉语中常见的释义有:对着、担当、处在某个地方活着某个时候、适当 、判罪(应该就是判决)、应当,此处应该译为判罪、判决。 2. 试题分析:A项的“何”,结合后面“连坐”的意思,应该是反问原因的,应该译为“为何”,句意为:怎么谈得上连坐。B项“以”应该译为用,句意为: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D项“之”,结合前面内容“欲令两国相攻”可知,是要表达匈奴灭亡的灾祸的意思,所以“之”应该译为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之”,结合前面内容“欲令两国相攻”可知,是要表达匈奴灭亡的灾祸的意思,所以“之”应该译为的。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情色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错误,张胜只是和和虞常私下说的话。B项“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可知,选项以偏概全,只是当朝的几个人。C项根据文本内容“女为人臣子,……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可知,选项内容“但一直有归汉之心”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选项B项“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可知,选项以偏概全,只是当朝的几个人。C项根据文本内容“女为人臣子,……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可知,选项内容“但一直有归汉之心”错误。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见”译为被,“见犯乃死”被动句,“重”译为更加,“负”译为辜负、对不起。第二句中固定人名保留“单于”“苏武”“虞常”,“论”译为判定,“因”译为趁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单于”“苏武”“虞常”;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有些词类活用,翻译时要体现。特殊句式要注意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称:赞扬]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胁:以威力相迫]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情:真实的]也,非欲以窥[窥:伺机图谋]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僇:杀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图(案:拿出)

B.赵使者蔺相如(引:引导,带领)

C.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曲:委屈)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亡:失去)

2.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A.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①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使舍人怀而逃之

3.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②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③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3)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4)                        ,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3)积土成山,                          ,蛟龙生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查看答案

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词中“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写的物景有什么特点?和哪首唐诗的意境极相似?

2.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文后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各项中,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不是写实,它只是表现一种若有所失的心理。但是,这种心理是人通过把“寻觅”这种行动虚化来表现的,赋无形于有形,把感情心理表现得格外形象。

B.“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写“三杯两盏”言酒量之少,“淡”言酒质之薄。词人借酒御风御寒,却酒少、风急、愁多,怎不悲戚?

C.雁“却是旧时相识”,有两种含意:一是看到雁想起“鸿雁传书”,想起曾与她书信往来的丈夫。二是靖康之难以后,诗人流落在江南,更增加了她的天涯沦落之感。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两句直接抒写寂寞难耐的痛楚,“黑”字在此处安放极为稳妥自然,这个“黑”字,概括了作者后半生的坎坷经历、悲惨遭遇。

2.融情于景,借秋景以渲染愁情是本词的最大艺术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