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命题作文:以“忽如一夜春风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2...

命题作文:以“忽如一夜春风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忽如一夜春风来 世间的事就是这般奇妙,选错了路,也能错出美丽来。在变幻莫测的人生历程中,甚至可以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喜人局面。 北风卷地百草折 清晨,岸边的黄叶片片落入江中,一只刚刚离开码头的船缓慢地行驶在雾霭朦胧的水上。看着岸上、船中挥着手不忍离别的人们,我不禁想到了你——柳永。 柳永,若不是那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我认识了你,也许,我至今都不会知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佳句。 当我了解到你平生多与歌伎为友,终日出入歌馆时,我对你很是厌恶。但当我知道你是“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我又改变了对你的看法。 在那个只有做官才能功成名就的时代,你选择了告别家乡,进京求取功名。可谁知天不遂人愿,几次大考,你都屡试不中,你并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移情山水,去过隐居的生活,而是深入到了市民中,发挥了你的才能。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词的分量时,你那独创的柳词已在民间广泛传唱。 几次落榜,使你发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牢骚,谁知仁宗对这两句词大为恼火,于是,你的名字被勾掉了。仕途坎坷,你的人生宛若进入了边塞的寒冬,“北风卷地百草折”,遥想远去的你,当时,你的心境如何呢? 千树万树梨花开 寒冬的来临,并没有使你彻底消沉,反而更坚定了你扎根市民生活的决心。你虽然选择了提供享乐,制造消沉,使人堕落,教人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歌馆,却没有在这里沉迷,相反,在这里,你满腹的才华得到了施展。 你的词征服了无数人。许多歌伎因你的词而走红。你本是被寒酸包裹着的穷书生,但是歌伎们敬佩你,珍惜你的词作,使你成了一个创作的巨人。你的词作广为传诵,“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你的人生恰如千树万树梨花开,香气远溢。这不,我远隔千年,依然闻到了梨花的香甜。 雪上空留马行处 你的身影随着历史的风雪,已经渐行渐远。你的风雪人生使我感慨良多。你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科考落第走向灯红酒绿的。你利用了那里的环境,使你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与优美的丝竹管弦达到了和谐统一,为中国的文学增添了美丽的篇章。你虽为自己选错了目标,但你却利用了这个错误,成为了词坛的一颗明星。 正所谓人生路上风雪无常,追求之心永不停歇。相信透过风雪,执著追求,穿越寒冬,蓦然回首,定会看到千树万树梨花开。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考生都很熟悉这句诗。结合诗句在原作中的情味,我们审视这个题目时,需要关注以下关键点:“忽”“春风”的内涵及其下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蕴。“忽”指忽然,突然,体现事情的转变之快。“春风”的含义比较丰富,既可以指春天的风,也可以喻指“恩泽”“融和的气氛”“教益、教诲”“喜悦的表情”等。另外,下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蕴也为立意指明了方向。理解了这些关键点,立意范围也就明确了。考生可从如下角度立意:突然受到恩泽而使自己的人生变得富有;忽然感受到“融和的气氛”使自己感到幸福;因某一机缘使自己受到“教益”而洞彻人生;人生寒冬中一次峰回路转的经历……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作文“忽如一夜春风来”,最具有弹性的词语在于“春风”,这个词语如果考生没有理解透,在行文时肯定会走弯路甚或走向命题者所指路径的反面。“春风”按《现代汉语词典》1.春天的风;2.比喻恩惠;3.比喻和悦的神色。“春风”这个弹性词语的内涵更多的在于“温暖”、“热度”、“恩惠”等。所以,“忽如一夜春风来”,正确的理解是“春风”一种“暖意和“温暖”的到来,这些东西的到来像和风抚面,悄无声息。在行文过程中,只能出现春风的比喻义,因为在“春风”前面已有限定的词“如”,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可能会犯这种错误。写作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其一,顺向思维。比如在行文时可以结合中国当前的形式,面对世界的经济危机,我们中国政府显示了一个有为政府的形象,面对困难,积极应对,迅速出台经济政策,不仅给本国的经济复苏作出了贡献,也给世界共同抵抗经济的寒流树立了榜样,这种贡献,恰似一股暖流吹拂神州大地,吹遍四洋七洲,昭彰了一个大国的形象。也可以这样思考,在什么人的帮助、鼓励、鞭策、教育(春风的比喻义)下,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其二,反向思维。一般的思维都在“春风”上做文章,但完全可以考虑,“忽如一夜春风来”整个话语体系中只充当一个状语,它后面有许多潜台词,考生可以顺着这个名句追问:“梨花为何而开”?原来是春风吹拂的结果,你在作文时可以表达在恰似春风吹拂后的结果是什么?比如中国改革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其三,顺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结合。顺着思考“春风”是什么?它吹来了,又带来什么?反向思考“春风”来了,将会是怎样的样子?我们怎样去应对?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本文,最好着眼点要高,不要过多的在自我上下功夫,而是要把思考点放在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上,文章才会有大气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表示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是风险太大。

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这段自白是《哈姆莱特》中哪位人物所说的?他为什么要忏悔?

我的王冠,我的野心和我的王后。非分篡取的那些还在手里,就能幸邀宽恕吗?在这肮脏的人世,罪恶的镀金的手也许可以把公道推开不顾,暴徒的赃物往往就是枉法的通路;可是天上却不是这样的,在那边一切都无可循避,任何行动都要显现他的真相,我们必须当面为我们自己的罪恶作证。那么怎么办呢?试试忏悔的力量吧。什么是忏悔的力量办不到的呢?可是对于一个不能忏悔的人,这又有什么作用?啊,像死亡一样黑暗的心胸,越是挣扎,越是不能脱身的粘住了的灵魂!救救我,天使们!试一试吧:屈下来,顽强的膝盖,钢丝一样的心弦,变得像新生婴儿的筋肉一样柔软吧!但愿一切转危为福!

 

查看答案

下面是《雷雨》中的一个片段,请写出画线句的潜台词。

周蘩漪  (喝一口) 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蘩漪  太不好喝了,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蘩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脸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鲁四凤  犹豫嗯。

周蘩漪  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  当:应当

B.副有罪,当相              治罪

C.反欲两主                 斗:使…… 争斗

D.虞常果张胜               引:招供

2.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谓相坐      何:副词  多么

B.空身膏草野  以:介词  凭借

C.后欲复见我  虽:连词  即使

D.匈奴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  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称:赞扬]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胁:以威力相迫]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情:真实的]也,非欲以窥[窥:伺机图谋]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僇:杀戮]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明朝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图(案:拿出)

B.赵使者蔺相如(引:引导,带领)

C.入璧而秦弗予城,在秦(曲:委屈)

D.今使大王以璧故而其十五城(亡:失去)

2.下列内容能分别体现蔺相如的“智”和“勇”的一项是(   

A.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②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B.①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                  

②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①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②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D.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使舍人怀而逃之

3.结合两组文字内容,下列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A.蔺相如知道秦王是不可能拿十五座城市和赵国交换和氏璧的,于是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对蔺相如的这一做法,王世贞持否定态度。

B.蔺相如让秦王斋戒五日,并且在朝廷上设置九宾之礼,他以为秦王绝不会答应,没想到秦王竟然答应了。于是蔺相如骑虎难下,只得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C.王世贞认为,既然秦王已经“召有司案图”,而且也按蔺相如的要求“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那他应该会把十五座城市送给赵国的。

D.王世贞认为,为了得到一块璧,秦国如果失去十五座城市,那是得不偿失的事;但如果不失去十五座城市,又会失信于天下。所以秦王实际上是处于两难的境地。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②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③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璧于赵,而归直于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