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傅璇琮 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E.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链接②中提到“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请谈谈你自己对“儒家风度”的理解。

 

1.答E给3分,答B给3分;答A.C.D不给分。 2.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国家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①一身正气 ,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为“仁”, 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②关心国计民生,讲“礼”,主张“仁政”、“王道”,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③关切现实,拯救危亡,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项“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错,从原文“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朱东润更多是因为兴趣献身传记文学,这一事件只不过触发他的兴趣。C项“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错误,原文说“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由此看并非拒绝.D项“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错误,由相关链接“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来看,应是采用“传叙文学”。所以选EB。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本题选项A因果关系不当,选项D属于偷换概念的错误。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要结合朱东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努力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答题区域在第4.8.9段中,广泛阅读《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第6段和“相关链接①”中对史传、别传、传叙等文学的分辨。第11段,亲自给张居正写传以进行传记写作实践等等。根据这些相关提示性的语句分条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例如本题要求对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虽然比较容易得到答案,但不是随意摘录原文。要对全文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朱东润对传记作品的关注与比较、对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进行的传记文学的创作实践等,都可作为筛选的区域要点。 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是学术性的,其次是自传。这就要求我们从“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显然,文章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依托,介绍了作者对传记文学的深入理解,而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得以呈现。从语言上看,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偶用口语,如“总想来一些变动”等。其最后要结合相关链接①对文本特点的阐述,糅合起来。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学术性的传记,自然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传记的顺序也是一介绍自己学术观点的形成发展为线索的;自传的特点具有真实性、概括性,体现了人物思想变化的经历,更有时间感。总的说来,此题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是本套题中最好的一个题,既考查了对文章性质特征的把握,又考查了学生独自的感悟与理解,还需有较高超的概括能力、表述能力。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传主人物精神的探究题,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及写作意图的感知与理解,根据题干中“儒家风度”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能体现朱东润“儒家风度”的相关内容,然后联系社会现实,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此题虽然是考查对传主人物精神的探究能力,但题干又给考生一些条件限制,要求考生从“儒家风度”的角度来探究朱东润在文本中的体现,因此考生首先要快速从文本中找出能体现这些特点的答题区域,然后根据答题区域的提示性语句分条概括作答,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加以评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达理想虽然遥远,但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真理执着追求的语句是:          

(2)《赤壁赋》中苏轼概括曹操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的句子是:            

(3)《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一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典出《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④凤朝阳:典出《诗经·大雅》:“凤凰鸣兮,于彼高冈;梧桐生兮,于彼朝阳。”朝阳,指山的东面。

1.本词中,词人笔下考生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2.作者辛弃疾是如何用自己的词风特点来向考试的朋友祝福的,请结合诗文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来护儿,崇善,未识而孤,养于世母吴氏。吴氏提携鞠养,甚有慈训,幼儿卓荦;初读《诗》,舍书叹曰:“大丈夫在世,会为国灭贼以取功名!”群辈惊其言而壮其志,及长,雄略秀出,志气英远。会 周 师 定 淮 南 所 住 白 土 村 地 居 疆 场 数 见 军 旅 护 儿 常 慨 然 有 立功 名 之 志 及 开 皇 初 宇 文 忻 等 镇 广 陵 平 陈 之 役 护 儿 有 功 焉进位上开府,赏物一千段。仁寿初,迁瀛洲刺史,以善政闻,频见劳勉。炀帝 嗣位,被追入朝,百姓攀恋,累日不能出境,诣阕上书致请者,前后数百人,帝谓曰:“昔国步未康,卿为名将,今天下无事,又为良两千石,可谓兼美矣。”大业六年,车架幸江都,谓护儿曰:“衣锦昼游,古人所重,卿今是也。”乃赐物两千石,并牛酒,令谒先人墓,宴乡里父老,仍令三品已上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护儿重然诺,敦交契,廉于财利,不事产业。至于行军用兵,特多谋算,每览兵法,曰:“此亦岂异人意也!”善抚士卒,部分严明,故咸得其死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B.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C.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D.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地居疆埸/数见军旅护儿/常慨然有立功名之志/及开皇初/宇文忻等镇广陵/平陈之役/护儿有功焉/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十八岁成人后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嗣位指继承君位,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来护儿年少有大志,成年后秀拔于群。他自幼而孤,得到吴氏教诲,立下为国杀敌、求取功名的志向;长大以后,更是雄略超群,志气英发。

B.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

C.来护儿推行善政,深受百姓拥戴。在瀛州刺史任上,他声名远闻,屡受嘉奖;炀帝时,百姓舍不得他回朝廷任职,上书请愿者达数百人。

D.来护儿廉于财利,用兵极有谋略。他信守承诺,注重友情,轻视钱财,不置产业;善待士卒,处事严明,谋略多合兵法,部属争相尽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2)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东突”——历史与现实

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一批民族分裂分子想通过暴力恐怖的手段把新疆从中国分裂出去,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也称“东土耳其斯坦”),我们称之为“东突”恐怖分子。

突厥是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曾在中亚一带建立了东、西两个突厥汗国。8世纪中叶,东、西两个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到了其他民族之中。西突厥的两个部落西迁到小亚细亚半岛定居,他们的后代建立了辉煌一时的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凯末尔在帝国的废墟上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11世纪以后,有的史籍上提到的“突厥”已不限定于原先的突厥人,而是对一切操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诸民族的共称。与这一概念相关的“突厥斯坦”是一个地名,在锡尔河边,原本是泛指中亚古突厥人的发祥地。19世纪有人主张把生活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至阿尔泰山脉之间的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组成一个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有的人把新疆称为“东突厥斯坦”,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19世纪中期,阿富汗人哲马丁鲁提出了联合所有伊斯兰教国家,创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的主张,这是泛伊斯兰主义传播的开始。沙俄统治下受泛斯拉夫主义压迫的鞑靼人,为了独立,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于是泛突厥主义运动也开始兴起了。受这两种思潮的影响,20世纪初,新疆开始出现鼓吹建立“政教合一的东突厥斯坦”的分裂势力,并于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这个政权仅存在了三个月,但它成为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的开始,新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一直承袭至今。

“东突”分子目前主要有两个活动中心。一个中心在西方(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另一个是在中亚(主要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等国)。受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东突”分裂势力开始建立恐怖组织,使用爆炸、暗杀、纵火、投毒、袭击等手段,在境内外策划和实施了一系列血腥恐怖的暴力事件。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至2001年,“东突”恐怖势力仅在新疆境内就制造了200多起暴力事件,造成160多人丧生,440多人受伤。尽管“东突”恐怖势力组织比较分散,并受到相关各国的打击和压制,但它已成为威胁我国社会治安、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潜在力量。我们要借国际反恐的形势,不遗余力地铲除这些恐怖分子和分裂势力。

1.下列对“东突”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突”是以分裂中国为目的的组织,其目标是先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最终目的。

B.“东突”是“东突厥斯坦”或“东土耳其斯坦”民族分裂势力的简称。

C.“东突”分裂分子目前主要的活动中心在国外:一个在西方,一个在中亚。

D.“东突”分裂分子都是历史上东突厥汗国的突厥人分散到各地的后裔。

2.下列对“东突”分裂势力产生及猖獗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突”分裂势力产生的最直接的根源,是这些操阿尔泰语系的突厥人受到了泛斯拉夫主义的广泛压迫。

B.受到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三股势力的影响,“东突”分裂势力已经向恐怖组织方向发展。

C.“东突”分裂分子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突厥语族,主张建立统一的突厥帝国,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D“东突”分裂分子信奉伊斯兰教,他们受泛伊斯兰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建立统一的伊斯兰政治实体。

3.根据原文的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是西突厥人的后裔在奥特曼伊斯兰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

B.“突厥斯坦”最初的意思是指一个地名,在现今中亚的锡尔河河边,是古突厥人的发祥地。

C.“东突”民族分裂势力之所以承袭至今,主要是受到了国外势力的支持和外国政府的纵容。

D.新疆的民族分裂主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明显的标志是30年代初在喀什建立了“东突厥斯坦回教共和国”。

 

查看答案

命题作文:以“忽如一夜春风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