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林散之,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林散之,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正如文化之于余秋雨……可以说,他们各自所钟爱的事物也承载了他们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就象足球之于你……文学之于你……那些你个人所钟爱的许许多多事物对你也有同样的意义和影响,请你写下来。

请以“                     之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补全所给题目,立意自定。(2)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体。

 

文学之于我 李白的轻舟悠然地在水波上荡漾,李清照的黄花在水中独自飘零,斯嘉丽的身影从我身旁轻盈地飘过,百草园的春天盛开着缤纷的花朵―――我的灵魂漫步于文学的殿堂。 记不清,第一次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是否流下了同情的眼泪;记不清,第一次吟诵“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是否陷入了深深的忧伤。但我知道,文学早已溶进了我的血液,溶入了我的生命。 无数个夜晚,我独自静坐在文学殿堂的门口,看繁星闪烁,聆听那些穿越时光而永远鲜活的生命在轻轻的吟唱。我的心灵和那些飞扬的生命擦肩而过,我为主人公的命运而欢喜,而悲忧。 我被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而吸引,被他那淡泊的生活态度所感染;我为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慨叹,为他的不幸命运而嘘唏;我为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而悲伤,也为她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振奋;我为杜甫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而落泪,为他的才华、他的抱负不能施展而不平;我为哈姆莱物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而沉思;我为简•爱的美丽气质而倾倒,耳畔时时回想着她的那句“在上帝的面前,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在文学的殿堂里,我认识了世界,也领悟了人生。 文学是一片纯净透明的天空,这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钩心斗角;文学,是俗世中的一泓清泉,它能淡定情绪,纯净心灵;文学,是生命中的一轮艳阳,它能带来光明,带来温暖。文学,让我浅薄的知识得到不断的丰富,让我的灵魂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洗礼,让我暗淡无华的生命变得流光溢彩。 也许有人说,这个时代,文学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喜欢文学已经不时尚了。对此,我无言。也许,上网、听流行音乐,才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所应选择的休闲方式。相对这些来说,我是古板陈旧了。然而,一想起“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样纯美的句子,我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文学。 我感谢文学,我热爱文学。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要求补填出选材的半命题作文题。与常见的话题作文相似的是,这里也给出了一段材料。但是,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即所给材料在写作构思和立意时的作用是不同的。话题作文所给的材料只是起到引出话题的作用,写作者可以借助材料进行审题立意构思,也可以不受材料的束缚,只要扣住话题来写,就是符合要求的;而此处所给的材料对我们的审题立意和构思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含了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点:1.书法、音乐、哲学、文化等某一事物与某一具体人的紧密联系。2.这一事物是这个人所钟爱的。3.这一事物承载了这个人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本作文的特点是“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生活”。具体到本题而言,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材料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实际上,这三条信息对我们的作文要求也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即,我们要在我们学习、生活或工作中找到一个具体事物,这一事物必须是与“我”有着密切联系的,是“我”所钟爱的,它可能会承载“我”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写作时,要写出这一事物对“我”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尤其要突出第三条要求中的“承载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这一点,不能流于泛泛喜爱的层面。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而一些特定的称呼更是意味深长。例如,《孔乙己》中说,“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祥林嫂”的姓名在《祝福》中则这样叙述,“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姓卫了”。

请结合以上内容,谈你对鲁迅给这一类人物取名的看法。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大家最好多进行一些鲜活生动的探索,而不是           。假如有人向你描述了一种景色,你来到这里的时候,②           ,那么他人的观点很可能会影响你自己的判断,因为每个人的描述都有自己的影子。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它,看到它,感受它,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文后

包子王

明前荼

①一到肥大脆嫩的春笋上市时,同事小纪就不在家吃早饭了。他会放弃坐地铁直达单位的惯性,先坐一辆穿街走巷的迷你公交,到老王那里吃包子,喝一碗荠菜粥,再沿着秦淮河畔的栈道走七八分钟,享受一下吹面不寒杨柳风,再回到地铁线路上来。

②让他改变行程的,不但有秦淮河岸鼓出叶芽的河柳,还有老王只做这20来天的应季包子:春笋腊肉包、霉干菜肉丁包、马齿苋香肠包。

③就是一两块钱的早餐包子,能有多大的吸引力?小纪就说了个事:老王有一回路过逸仙桥,看到那边的市民广场有人玩大石锁,玩家三月份就穿着短袖小褂,露着鼓鼓囊囊的肱二头肌。看他们把几十斤重的大石锁抡得生风,老王也心痒,想上去试试。刚惴惴地开口,人都用“你真不晓天高地厚”的神情睨他,默默让出一个够宽的圈子来,生怕老王脱手砸中自己。但老王一上手他们就呆了:中号的大石锁他能玩得溜圆,这穿夹袄的小老汉是何方神圣?老王就笑:我还有二两力,那是在南京城剁了15年包子馅练出来的。

④老王的包子,哪怕是最便宜的一块钱一个的青菜香菇包,包子馅都是手剁的。为什么不用绞馅机?老王大摇其头:绞馅机省力归省力,一绞,蔬菜的汁水都出来了,包子馅等于都是菜渣渣。木渣渣的纤维塞牙不说,还含不住油脂和香气,少了那种清鲜松软、绵柔甜润的味道。手剁的馅芯,蔬菜的汁水有一半含在里面,包子上笼一蒸,里面会稍微有一点灌汤效果。

⑤老王一年到头做青菜包子、老豆腐包子、萝卜丝包子。他那个只有四平米的包子铺。黄金时代是在春天,万花如吹哨子一样绽开蓓蕾,春笋肥了,马齿苋蹿出了肉嘟嘟的叶子,太阳加大了它的热力,老王老婆撑出的竹杆上,霉干菜一挽一挽地挂着,被晒出了暗红的调子;腊肉香肠早已被阳光和风熏出了紧瘦的奇香,但还没有出油变哈,一切都恰到好处。

⑥老王的喜悦体现在他的剁馅声中,春笋要在沸水中煮去涩味,可像剁白菜一样粗切细剁,剁起来万马奔腾,擦擦作响;马齿苋在沸水中烫一下,剁前要细切,然后粗剁一下,尽量含住汁水;霉干菜是剁不动的。完全靠手劲细切,饶是老王这样的熟手。切完一天要用的霉干菜和腊肉,手腕也酸软,老王手头有一本《水浒》,是说书人整理的本子,已被他翻到毛边。他笑说,自从切过霉干菜,就晓得郑关西何以熬不住大怒——鲁智深命他细切十斤瘦肉、十斤肥肉,加十斤软骨,细细儿把他的横劲儿挫去十分,这等“消遣”,谁受得住?

⑦老王这人“轴”,包好的包子非要24个褶子,少一个也不行;包子馅还得丰满,透过包子皮,能看出春笋腊肉包嫩黄中夹杂暗红色,马齿苋香肠包是暗绿中夹杂水晶红白。他还有一样“轴”性子,一早上最后一屉包子,说什么也不卖与路人,得留着,他留着等谁呢?

⑧九点半光景,他要等的人摇摇摆摆来了,三月艳阳天,还戴着棉帽子,穿着灰棉裤,都是须眉皆白的老人,他们两三相约,说要出了老年公寓透透气,看看街景。都八九十岁了,护理人员最多许他们在无人陪伴的情形下走出500米,他们就来老王的包子铺互相做东请客。老王收的钱,青菜香菇包五毛一个,马齿苋香肠包八毛一个,还是15年前的价钱。

⑨要是他们乐意,老王会拿出家里的粗茶给他们泡上一壶,陪着说说话。老王只是简单地说,谁没有老的时候,老了,就没人愿问你想要什么了,和谁在一起,吃啥饭,这多可怕;这些老年人,以前有地位有学问也好,没地位没学问也罢,如今谁羡慕谁?能走出这500米去,能硬硬朗朗地吃下两只包子,能花五块十块请个客,能有说得上话的朋友,就是福气。干嘛不让他们的福气长一点呢?(选自《2013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王的“轴”表现在:对包子的褶子、馅、色彩等格外讲究;早上最后一屉包子必须留给老年公寓的老人。

B.小说标题“包子王”有贯穿全文线索的作用,因为小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着“包子王”的行踪来展开情节。

C第三段写了“包子王”把中号的大石锁玩得溜圆的事,丰富了小说内容以及人物性格,平添了小说的情趣”。

D.第五段运用了比喻、比拟、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了“万花”、“春笋”、“马齿苋”、“太阳”等的生动景象。

E. 小说采用正面描写手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小说主人公“包子王”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

3.请简要分析“包子王”的包子有“吸引力”的原因。

4.“包子王”对待老年公寓的老人的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感悟。

 

查看答案

古诗词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________ 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词人借历史影射现实,说朝廷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清照的《醉花阴》,其中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相思之苦,并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含义蕴涵其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作者的感情渐渐融入落花中,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的枯萎凋落,对花自怜,不由又黯然神伤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而忘私是历代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曾经说:________________

(6)窦娥蒙冤赴刑场时,她悲愤的斥责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用典是诗词中经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中化用桓温北伐的典故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表明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8) 《定风波》中描写作者的打扮,同时还一语双关,表现了作者在挫折面前坦然处之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