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小题。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②...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寂景阳宫外月,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

【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②景阳宫:景阳宫为陈朝的宫殿,在今南京市。当年隋灭陈时,陈后主与二妃子匿于井中而被俘。

1.词的上阙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1.上阙描绘了一幅悲凄的残春月夜图。暮春时节,杨柳迷离,晓雾笼罩,杏花飘零,人未成眠,宫殿冷寂,月光残照。营造了悲凉衰败、冷清孤寂的艺术氛围,为下阙的抒情做铺垫。 2.本词借春色已逝的遗憾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怨恨。“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亡国的惨痛现实;“无情双燕子,舞东风”两句,以双燕依然在东风中翩翩飞舞,讽刺投奔新贵门下的原明室官员。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和景物形象的把握,提问层层深入,先要求考生找出前两句即首联使用的意象,再要求考生发挥想象对意象组合的画面即意境的特点加以分析概括。回答第一问时,如果考生简单罗列为晓雾、杨柳、杏花和钟声,没有弥漫、迷离、零落、凄凉这四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来修饰它们,就让人感觉不到诗歌营造的残破清冷的氛围和凄惶惆怅的感情基调,不利于考生概括意境和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我们欣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高考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1)侧面描写———衬托;(2)各种修辞手法;(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5)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该题中考核“景象”及其作用。 2. 试题分析:该题中考核诗歌思想内容。题干中要求分析—— 词题为“春恨”,“恨”的内容。理解时应紧抓关键词“寂寂”、“无情”等,再联系注释理解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恨”;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比如本题中的注释“清兵陷南京,前朝官员纷纷变节。陈子龙组织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一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喜悦,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达虽历经困苦却乐观豁达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词人想象别后酒醒之处,渲染了悲凉凄冷的气氛,衬托出词人形单影只孤零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一言百姓有利益否,所以不敢多言。”给事中兼知起居事杜正伦进曰:“君必书,言存左史。臣职当兼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陛下若一言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止当今损于百姓,愿陛下慎之。”太宗大悦,赐彩百段。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凡在众庶,一言不善,人记之,成其耻累,况是万乘之主?不可出言有所乖失。其所亏损至大,岂同匹夫?我常以此为戒。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所司遽遣数千人采拾,送五百舆于宫侧,小事尚尔,况大乎?”魏徵对曰:“人君居四海之尊,若有亏失,古人以为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实如陛下所戒慎。”

贞观十六年,太宗每与公卿言及古道,必诘难往复。散骑常侍刘洎上书谏曰:“帝王之与凡庶,圣哲之与庸愚,上下相悬,拟伦斯绝。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陛下降恩旨,慈颜,凝旒以听其言,虚襟以纳其说,犹恐群下未敢对扬,况动神机,纵天辩,饰辞以其理,援古排其议,欲令凡庶何阶应答?臣闻皇天以无言为贵,圣人以不言为德,老子称‘大辩若讷’,庄生称‘至道无文’,此皆不欲烦也。是以齐侯读书,轮扁窃议,汉皇慕古,长孺陈讥,此亦不欲劳也。且多记则损心,多语则损气,心气内损,形神外劳,初虽不觉,后必为累。须为社稷自爱,岂为性好自伤乎?”太宗手诏答曰:“非虑无以临下,非言无以述虑。比有谈论,遂至烦多。轻物骄人,恐由兹道。形神心气,非此为劳。今闻谠言,虚怀以改。”

(选自《慎言语第二十二》)

【注】①凝旒(liú):旒,古代帝王礼帽前后的玉串,在这里有凝神倾听之意。②窃议:批评。③讥:指出。

(1)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必书,言存左史      举:举止

B.陛下若一言于道理       乖:违背

C.陛下降恩旨,慈颜      假:假装

D.饰辞以其理             折:挫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即思此一言百姓有利益否      乃设九宾礼

B.一言不善,人记之            此鸟不飞已,一飞冲天

C.小事尚尔,况大乎            不敢以富贵骄士        

D.援古排其议                  令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B.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C.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D.隋炀帝初幸/甘泉宫泉石称意/而怪无萤火/敕云捉取/多少于宫中照夜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唐太宗与臣下关于“慎言语”的几番对答,文辞浅易,表现了臣下敢于直言进谏的品行和唐太宗善于纳谏的风度与境界。

B.给事中杜正伦就“慎言语”议题给唐太宗举隋炀帝捉萤火虫的例子,意在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言语,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C.文章中,唐太宗对于“慎言语”的认识比较清醒,他对杜正伦“赐彩百段”,对刘洎针对自己“好辩”缺点的劝谏表示虚心接受。

D.本文阐释了“慎言语”对于皇帝与庶民百姓来说都具有重要性;文章叙议结合,有引述,有举例,层次井然,脉络清晰。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是知以至愚而对至圣,以极卑而对极尊,徒思自强,不可得也。

②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通过逐水而居,原始人获得了一种简朴然而充满希望的生活和初级生产方式,并对河流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推动了人类想象力和终极观念的形成。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早期文明又称大河文明。在黄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过洪水周期性泛滥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与之适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而且,通过河流,纷争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获得一种标志性的文化认同,产生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此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反过来,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认同和倾向又进一步赋予河流以一种崇高品格,使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传统文化的载体。河流的文化生命就这样产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上,国都沦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愤雄浑的《保卫黄河》,却成为连接重庆和延安、前线与后方的共同旋律,成为超越所有党派的精神旗帜,动员起抗日救国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新时期,黄河作为民族摇篮,为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人寻根问祖、顶礼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实体和空间,成为凝聚民心、引领民气的“精神图腾”。

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过河流的故事触摸一段历史,一个族群;你也可以通过历史的故事复活一条河流,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你甚至可以通过知识、经验和想象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它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这时,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获得了一种稳定的虚拟性,是各民族发生、成长和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在地球景观中,没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难以穷尽的了。河流是最具运动性、可视性和永恒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有声有色、奔腾不息的河流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从中国的《诗经》《黄河大合唱》、俄罗斯的《伏尔加船夫曲》到美国的《老人河》,河流成为文学和文艺创作的源泉。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诗歌。不能想象没有河流滋润的人类情感和文学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没有文学和音乐伴随的河流一样。浩荡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峡谷,作为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作为人与宿命搏斗的见证,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河流不仅仅是经济资源、战略资源,还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是全人类亟待保护的珍贵的自然遗产。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可持续性,还必然意味着河流以及河流审美和文化价值的可持续性。

1.下列关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河流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关联,正是河流使原始人类获得了简朴的生活和初级的生产方式。

B.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都与大河有关,因此可以说大河文明就是人类早期文明的代称。

C.河流的活动和人类对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和与之适应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

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倾向,使得河流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民族凝聚力基础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现代民族国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B.河流承载着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和民族的历史息息相关,也是一个民族可持续繁衍的文化资源。

C.《保卫黄河》超越了党派和地域,在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时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D.河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滋润着人类的情感,成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作为人类想象力的起点和极致,是艺术创作的永恒母题,在人文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原初价值。

B.我们可以通过河流触摸历史,把河流和历史抽象成一种符号,赋予河流更加丰富和充满变数的内涵。

C.河流不仅焕发了所有大地景观的活力,而且还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战略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

D.河流是人类珍贵的人文遗产,它激发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产生了独特的河流美学,掀开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诗中瑰丽、壮美和绵长的诗意篇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空难发生后,当地政府的有关官员迅速赶赴现场处理善后事宜,同时对当事的老人、儿童和重伤者给予了特殊关照。

B.学校为了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弘扬校园文化,教工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新年联欢会于1231日下午13时在办公大楼六楼大厅拉开序幕。

C.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 “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D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房价上涨的动力将会减弱,房价尚不具备全面大幅反弹的基础。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又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B.选择上市或者发行债券等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要求企业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才能成功融资。

C.东京审判用法律的手段审判和严惩了因指挥、发动和策划侵略战争而犯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的战犯,伸张了正义。

D.在印度、日本等国纷纷表示将力争增强本国文化的国际地位之后,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成了中国学者研讨的中心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