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山荷叶的叶子如雨伞般又大又圆,但开出来的小白花却十分袖珍,它主要分布在日本与美国的山区,潮湿且多木的树林内更多见。
B.对于G7峰会插手南海问题上,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表示,的确有那么几个国家对于利用G7来做一些事情比较兴奋。
C.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是讲法治的社会、讲文明的社会,更是讲道德的社会;唯有如此,医患关系才能走出紧张和对立,走向和谐与信任。
D.生物学家测定,南极磷虾肉中含蛋白质17.56%,脂肪2.11%,且富含所必需的人体全部氨基酸,尤其是代表营养学特征的赖氨酸含量很丰富。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日前,苹果官网上线了全新的页面,界面设计更加简洁,功能板块 ,即使是初次使用,也能快速找到想要解决的问题。
(2)纪委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研究战略战术,既要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又要有善于发现蛛丝马迹、 ,的办案业务能力。
(3)这20年中,维修、安检、爬上爬下,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参数,他对它们都 ,他和它们也成了最亲密的伙伴。
A.一目了然 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B.了如指掌 洞若观火 一目了然
C.一目了然 洞若观火 了如指掌
D.了如指掌 一目了然 洞若观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中学时代的瞿秋白
1909年,瞿秋白十岁。这一年春天,他从冠英小学堂初等班毕业,在家中自修。秋天跳级考入了常州府中学堂预科,翌年转入本科。
瞿秋白入学不久,1909年11月间,两周年校庆,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同时展出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作出的各种手工、绘画、篆刻等。1910年8月,全校学生赴南京参观南洋劝业会的展览。会上常州府中学堂的展品甚多,引人注目。1914年6月10日,全校学生坐船赴上海参观展览会。常州府中学堂(辛亥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有八十多件展品被选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其中有瞿秋白制作的展品。
瞿秋白的兴趣在于文科,他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特别喜欢野史、轶闻,其中记载着帝王的腐败,官府的横暴,民间的疾苦,以及群众的反抗斗争。这些书在当时是被列为“禁书”,或者是被称作无聊的“闲书”而严厉禁止学生阅读的。
瞿秋白的叔父家中藏书很丰富,有正史、野史、稗史,并且有太平天国的书籍。瞿秋白读后,曾在史书上写眉批痛诋投降清兵的明朝大臣洪承畴。他还经常与老师和同学谈论他的这些观点。
有时,上课的时候,瞿秋白就在书桌上偷偷地阅读这些书。一次,被老师发觉,没收了一本太平天国野史;可是第二堂课,瞿秋白还是照样伏在书桌上悄悄地读他的“禁书”。
对于课外读物,尤其是思想性读物,研读甚勤,如《庄子》、《仁学》、老子《道德经》、《新民丛报》、《饮冰室文集》等。在民初中学初级学生中能注意此类读物者并不多见,尤其是江苏五中。同班同学受秋白影响亦偶尔借阅《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此两书内容,秋白在校时常引为谈助。惟《庄子》除秋白外,他人皆不易无师自通,亦惟秋白能独立思考。
旧时的中学堂,陋规很多,校内工友地位最低,工友行路遇见教师必须闪在路旁,立正行礼,恭而敬之地让教师通过;学生和工友不得交谈,当然更不许交朋友。瞿秋白是不满意于这些落后的制度的。瞿秋白自修时往往不在自修室,而常常到学校的医疗室去看书。那是一个幽静的地方,特别是那里有他的好朋友——工友费金生。费金生是个从农村来的青年,在医疗室作工,住宿。他朴实,热情,能干,懂得种田的知识,知道农村的情形。瞿秋白不能请假回家换洗衣服,费金生就常常在出外办事时顺路替他把穿过的衣服送回家去,洗净晾干以后又去帮他取回来,有时还帮他送信取物。瞿秋白非常愿意同金生谈心,把他当成自己的兄长,敬重他,信赖他,同他无所不谈。
常州中学堂在当时算是比较进步的学校。校长屠元博曾经留学日本,并在那里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庶务长朱稚竹、兵操教员刘百能等教师也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常在学堂里进行民族革命教育,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军事操练。学生思想活跃,很多人都倾向于革命。瞿秋白、张太雷等在屠元博的影响下,对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十分关注。他们关心时政,痛恨列强的侵略和清朝的暴政。瞿秋白常常指着头上的辫子对同学说:“这尾巴似的东西,留着有什么用,我们非把它剪掉不行!”不久,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瞿秋白独自在星聚堂的西房,自己把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
秋白于音乐能吹洞箫,偶于月夜一吹,音调婉转而凄楚,似唯此器适合于其性情。于国画能作山水,但亦不常作。
(陈铁健《从书生到领袖——瞿秋白》,有删改)
相关链接:
(1)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摘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
(2)自1913至1914年之间,秋白课余时间付诸吟咏者不少。最初,我班同学年龄较幼者四人即江都任乃訚、宜兴吴南如与秋白和我,相约学作诗词,从咏物开始。我未得其门径,不久即退出。秋白与任、吴乐此不疲,各存二三百首,抄录成帙,秋白与任君进步尤速,惜稿早失。三人中惟秋白间亦作词。
(摘自李子宽《追忆学生时期之瞿秋白张太雷两先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学毕业后,瞿秋白跳级考入常州府中学堂预科,后来读本科,在当时常州府中学堂是一所历史名校,后改称江苏省立五中。
B.瞿秋白在绘画、音乐等方面具有特长,学校举办的展览会和后来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有他参加课外活动时制作的展品。
C.瞿秋白喜欢读历史和文学书籍,这源于他的叔父家中藏书很多,如正史、野史和稗史,以及跟太平天国和明史有关的书籍。
D.《饮冰室文集》及《仁学》等是瞿秋白中学时代研读甚勤的书籍,他还经常谈论这些书籍,这也引起了班级同学的阅读兴趣。
E.瞿秋白不仅爱读历史书籍,还喜欢诗词,有段时间,与班上另外三位同学一起相约学作诗词,进步迅速,存诗较多。
2.费金生仅是学校的工友,瞿秋白却同他无所不谈。请结合材料,分析其中的缘由。
3.瞿秋白把自己的辫子剪下,拎着它欢跃地对母亲说:“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请结合材料,分析他剪辫子的因素。
4.成年后的瞿秋白走上革命道路并能够担任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这与他中学时代的经历是有着一定关系的。请结合文章,针对瞿秋白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牵骆驼的人(节选)
丛维熙
车顶上立着白牌的四辆出租汽车,分明停在广场角丧,他望眼欲穿,竟然找不到他要找的外国人。看看太阳已经升到中天,洪德章扔掉手中烟蒂,长叹了一口气,刚刚站起身来,突然看见从喇嘛寺庙门里,走出来几个身穿奇装异服的男女,不管是外国人还是回国观光的华侨,胸前都坠着一个长脖子照相机,洪德章松弛的神经一下绷紧了,从墙根下呼地站起来,本想走过去唠呱一番,但平时就没有几句话,又缺乏“倒儿爷”的勇气,蓦地计上心来,他把手伸向老驼的脖子下,叮当叮当地晃摇起驼铃来。
这一招十分灵验,那群游客都扭着脖子朝老驼看来,洪德章抓住这个时机,先指指这匹老驼,又把双手举到齐眉的地方,做了个拍照的姿势;那些黄头发和黑头发的朝他笑笑,当真朝他这匹老驼走过来了。
这群旅游者都成了洪德章的顾客,他们纷纷摘下脖子上的相机,准备留下在塞外骑驼的照片。骑驼拍照的事儿乐趣横生,骑在驼背上的游客千姿百态,引爆了一串串的开怀大笑。先拍照的游客,照例往他手心中塞上几元钱的外汇券或外币,他无心去看那票面值,而是机械地把票子塞进口兜。他神色恍惚地盯着一位华侨游客,因为那位留着披肩长发的导游排列登驼顺序时,她最后吐出的名字叫李广廉先生,这个既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儿。
他睁大两只老干柴眼,仔细地盯望那位鬓发花白的老头儿,白皙的皮肤和那中等个儿,都能和三十几年前的他对上号;只是他西服裹着的肚皮微微隆起,脸上出现不少细碎的皱纹,鼻梁上多了一副金丝眼镜。难道这是当年走了“南门”的小白脸子吗?
那老头儿并没发现洪德章窥视的目光,快轮到他登驼了,老头儿步履缓慢地向洪德章走来。洪德章本能地低下头,嘴里轻轻嘟哝着:这不是他,这不是他,这一准是我这老干柴眼里的白内障作怪哩!
老头儿正在翻身上驼,可是那双脚忽然不动了,洪德章嗫嚅地抬头看看,原来这老头儿两眼直直地看着烫在驼背上的字号。洪德章的心跳得如同捶打一面破鼓,咚咚地失去了节奏;那老头儿叩打了一阵脑门,仿佛拾起了一件遗落了很久的东西一般。他慢慢回过头来,眼神在洪德章蓝的卡制服上打了个滚儿,沙哑地问道:
“骆驼是你的?”
洪德章只觉头涨如斗:“借的。”
“驼主呢?”老头儿吼骨上下蠕动着,“驼主是你朋友?”
洪德章只是低头盯着自己破了帮的胶底鞋,并忐忑地倒替着双脚的位置:“亲戚。”
“噢!”
等洪德章抬起头来窥视老头儿时,老头儿已然骑在驼背上了,他拢了拢被风吹散了的花白头发,对着照相机镜头做出了享受逸情野趣的笑资,引得他那些黄头发和黑头发的旅伴,一阵叽叽喳喳的低语和陡起笑浪。借此时机,洪德章盯着看了那老头儿牵着驼绳的手背一样,在阵阵笑浪中,他的心下沉、下沉,一下子跌进了万丈深谷……
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便一屁股坐到了喇嘛庙的墙根下。他心中暗想:老天爷实在是有眼无珠,为啥让我洪德章到这庙会上来,一个牵驼招财,一个骑驼施舍,迷路驼上烫着的洪德章的大号,此时都压在那老头儿的屁股下面。他欲哭无泪,欲喊难以出声,五脏六腑都像烧着了火,他浑身上下只觉燎痛难耐。
“钱……钱!”老头儿在呼唤他。
洪德章没有伸出他的手,而酸泪突然涨出眼眶。他把头埋进了两膝之间。过了许久,他听到柏枝上仿佛有鸟啼之声,洪德章睁开双眼看着,树影已经偏斜,庙会正在散场。洪德章从似梦非梦的一片混沌中清醒过来,当他感到口干舌焦时候,才想起身旁的那头老驼。扭头看去,老驼神色木呆,无爱无恨无忧无喜地闭着双眼面壁而立,像是对着朱红色的庙墙,为它的主人默默祈祷……
(有删改)
【注】倒儿爷:老北京俚语,就是倒买倒卖的人,俗称二道贩子。“南门”的小白脸子,当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洪德章曾和绰号为“小白脸”的译电员李广廉一起被俘。板门店谈判,朝中一方代表从本门进,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代表从南门进。后来,洪德章选择回国,叫做“走北门”,而李广廉曾劝说洪德章不要自讨苦吃,和自己“走南门”,即投降逃到台湾。为此洪德章打了李广廉两记脆脆的耳光,还在他手上咬了个牙印。而洪德章回国后因为没人作证,被指认为反革命分子,受到不公正待遇。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标题“牵骆驼的人”既点明了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洪德章的职业特征,还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中写骑驼拍照的事儿乐趣横生,引爆了一串串的开怀大笑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衬托出洪德章的百无聊赖。
C.小说写李广廉询问洪德章的底细,但洪德章始终没有丝毫透露,主要是洪德章怕他认出自己,让自己感到尴尬。
D.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很有特色。通过“骆驼神色木呆,无爱无恨无忧无虑无喜地闭着双眼面壁而立”来体现人物状态。
E.小说节选部分情节比较简单,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在刻画人物时主要综合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法。
2.洪德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李广廉”这个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洪德章与李广廉相遇时,洪德章的内心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从“隔千里兮并明月”演化而来的句子是“ , ”
(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由琴声想到珠玉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谢人送凤团及建茶
韩驹①
白发先朝旧史官,
风炉②煮茗暮江寒。
苍龙③不复从天下,
拭泪看君小凤团。
【注】①韩驹,北宋末南宋初诗人,曾任著作郎,编修国史。这首诗作于靖康之变以后,这里的“凤团”“建茶”都是当时的贡茶。②风炉:也写作“风垆”,煮茶的炊具,以铜铁浇铸,形状如鼎。③苍龙,龙团茶,这里又以龙代指天子。
1.本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