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②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③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④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标题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一面之难,带来的不只是温暖 《暖闻》栏目准备从三则新闻中选取一则来引导读者用温暖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一是良心“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一是老父亲需挂号才能与老父亲见上一面,一是主办方顾及小男孩成长对其不小心弄坏名画采取了备案而不报案的做法。 我认为,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人心更符合《暖闻》栏目的出发点和意旨。 温暖如冬日里的暖阳,驱逐寒冷的同时,带来明亮,带来暖和,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人们带来对春天的期望,对未来的希望。而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恰恰有着不仅限于带来温暖和感动的作用。 乍一看,老父亲和儿子的一面之难是何其冷冰冰啊。家庭是社会的小单位,是每个人心灵的栖息地,是幸福感的发源地。家庭中的亲情起着重要的维系作用,父母子女之爱,朴实无华却动人心弦。可是,当别人与孩子在公园里嬉闹游戏的时候,当别人与孩子共享丰盛的晚餐的时候,老父亲就好久没见过自己的孩子了!他只得亲自到医院去,可儿子太忙了,等了两个多小时,最后挂了号才能见到一面。这一面,实在让人为老父亲感到心疼,感到心酸,感到有点无地自容。 然而,这一面之难带来真的只是心酸吗?这一面越难,折射出来的还有什么? 这一面之难,体现的是那沉重而无言的父爱,体现的是一份尽忠职守的职业精神。正是因为这“难”,他们的形象更为高大,他们的行为更温暖人心。真正的爱,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理解。老父亲深知作为医护人员的忙碌,想念儿子亲自到医院看他,等了好久才不得已挂了个号见上一面。他不打扰,不打断,淋漓尽致地阐释了父爱无声的感人。儿子忙于工作,将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连头都没时间抬,也不就是“医者父母心”的践行吗?一个爱子,为小爱;一个爱人,为大爱,都是那么令人动容,热泪盈眶。 老父亲和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最温暖的关键在于引导人们用温暖的目光看待社会和生活,进而创造温暖。生活中不缺少温暖,缺少的是发现温暖的眼睛。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我们也会看到主刀医生用动画片安抚小萝莉情绪的有爱故事,也会看到医生长时间手术后累倒在地上的画面,现在也看到了医生的父亲见儿子一面是那么难。其实,只要我们多点理解,多点体谅,矛盾和冲突便少了许多,医患关系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更和谐,更温暖了吗?而一面之难暴露出来的制度里的人性化的缺失,也应该引起人们的思考,进而提出建议,让老父亲见儿子不再难,让普天下的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这温暖! 王蒙说:喜对天下,处处可喜。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但当我们用温暖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给人带来温暖。暖对天下,处处温暖,这个才是中国梦的真正要义。 老父亲与医生儿子的一面之难,带来的不仅仅是温暖那么简单。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题颇有创意,它突破了当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在正确与错误、好与坏的思想维度,引导考生在同一向度上比较选择,以观察考生深入、细致的辨析能力。这样的作文题不会让考生进入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状态,而是在同一层面上思辨差异,比较高低,权衡“更好”,内化一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理念,导向性比较好。另一个比较好的导向是,这道作文题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暖报》专栏选稿,激活考生思维,思考新闻的有效性。它打破了当下中学生作文与生活脱节状况,使作文与生活、工作联结在一起,避免纸上文章的虚拟性和学生腔,可以启迪考生正确认识作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除了这两个导向,这道材料作文题在限制性(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比如从新闻文体特点考虑就是隐性的要求)和思考方向的明确性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总之,无论是创造性还是技术,这道材料作文题都是一个材料作文命制的榜样。 但是,这道新的作文题可能给考生带来严重挑战。这挑战的不是作文立意能力,而是辨析写作功夫,如果平常作文训练不从细致处努力,那么很可能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单薄。下面我就一个角度尝试解析这种作文的写法。 我选第二则新闻。其理由来自新闻的有效性和内涵的人文性两个方面。比较来看,第一则新闻不够新颖,已经见得比较多这样的报道,某某某包子地道,某某某豆腐不掺假等报道;另外,这则新闻内涵意义多年前已经引发了争论,有的人认为炸油条青年这类行为只是本分,是工作底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央视名嘴白岩松在微博中曾感慨:“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的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所以第一则新闻既不符合新闻的时效性,也不符合新闻的有效性。 第三则新闻新颖,也有意义,男孩损坏了画展珍品,主办方出于维护少儿心灵健康的考虑,不予追究,显示出关爱下一代的情怀,散发人性的温暖和光辉,这在金钱时代实在难得。但是,这则新闻经不起内涵意义上的考察。首先,事情发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不值得大张旗鼓宣传。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又不是故意的,本来也不好追究,真追究起来,主办方未必没有责任,责任也许还不小,主办方作为画展的组织者和经营者,应该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事故,事先应该采取预防措施,如果主办方因为措置漏洞、防护不力而赢得赞誉,这对新闻宣传单位来讲不是个好事,人们会质疑其采集、识别新闻的能力。其次,爱护孩子心灵并不一定是简单的庇护,如果责任真的是孩子一方,孩子就应当担负起责任,孩子是未成年人,无实际承担责任能力,其监护人必须承担责任,这是不能随意遮蔽的。培养孩子责任感,是施之以正确的影响,只要主办方和监护人不由此伤害孩子心灵就好。让孩子明理,担责,是塑造完整人格之举,是维护健康心灵之举,相反,不予追究责任,让孩子心理处于一种空白的快乐状,不利于孩子心灵发育,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用来指导这件事故的处理方式,也是适宜的。所以第三则新闻不可以入选,“有温度和人情味”,不是唯温度和人情味。 相较起来,第二则新闻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它包含父子之爱,医患之爱,人间之爱,爱味浓郁深沉。父亲爱子,远道而来,是血缘之爱;看见儿子忙着坐诊不干扰,是理解之爱,尊重之爱;等待两个多小时,是守道之爱,是有度之爱;挂号见面,“相见时难”,是别致之爱,幽默之爱。这种父子之爱,有些离奇,但充满温暖。而且,这父子之爱和医患之爱、人间之爱交融在一起,暖意融融。儿子忙于看病人,是大医之爱,无私之爱,敬业之爱。父亲理解并尊重这一点,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爱,是推己及人之爱,是人间大爱。如果我们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流淌着这一份人间博爱,那么爱不就溢满人间,人间不就春意盎然了吗?所以,经过思考、权衡与选择,决定采取第二则新闻,因为它既平凡又不平凡,既真实又活泼,既具有新闻的时效性又具有新闻有效性,可信、可感、可读、可学。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道作文题,一看就是模仿2015年课标2卷出的,三则新闻,要求选一个刊登在“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的《暖闻》上,并且要求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换句话说,这道题的任务是,通过思考、权衡与选择,论述三则新闻里三个人物的做法,哪个最有温度和人情味,或者,哪个更值得登报宣扬?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的一个核心法则就是一定要从整体理解材料,而不能将材料分割开来进而断章取义。比如这道题,第一则新闻,“油条哥”的事迹,一言以蔽之“良心”或者“善良”;第二则新闻,老父亲为了见儿子一面,排队两小时挂号,总结起来莫过于爱自己的孩子,又或者亲情;第三则新闻,“宽容”他人尤其是正处成长中的孩子的无心的过错。 一定会有人在近似于“善良”、“亲情”和“宽容”之间作一个选择,说哪个比哪个更重要,然后整篇文章围绕着那个最重要的来论述。这就掉入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对立面——话题作文的陷阱,因为这几个词概括相对应的几则新闻尚可,但是它们之间不具备任何可比性,而且几者还相互交叉。 让几个不同的事物具备可比性,一定要找到这几个事物相同点,也即“异中求同”。这几则新闻人物的相同点在哪里?命题人怕考生找不到,所以在材料开篇就告诉了我们——“有温度和人情味”,什么叫“有温度”和“人情味”,说白了就是对人好,不冷漠。很显然,这三个人物的事迹都是有人情味的:“油条哥”不唯利是图,为顾客的健康着想;老父对自己的孩子充满爱意;画展主办方宽容孩子无心的过错,而不是用冰冷的规则和法律追究责任。 同样是“有温度和有人情味”的三个事迹,那么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它们最大的不同在于“温度和人情味”的程度,“油条哥”做油条生意,用健康的油本属分内之事,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况诚信经营才能做得长久;老父亲爱孩子,舐犊情深,父慈子孝,乃人之常情;相比之下,孩子无心之失损坏了名画,画展主办方按理追究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他们没有追究,而是考虑到孩子还小,还是无心之失,怕追究造成孩子的心理阴影。 从这三种程度来说,“油条哥”的“人情味”本是必须的,老父亲的“人情味”,而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是主动施与的,自然是画展主办方的“人情味”更为高尚。 是不是说最高尚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推崇的?未必。 更合适的,也可以是更或缺的。几千年来,我们没少宣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还是缺乏法制精神的坑蒙拐骗,地沟油、毒奶粉仍然在威胁我们国人的健康,相比宣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义思想,我们更需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最基本、最朴素的道德和法律准则,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每个公民,一切行为当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这样说来,“油条哥”的事迹理应被宣扬。 更合适的,可以是更前提的。人情味中的“人情”,最基本的莫过于亲子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子女都不爱,谈何爱他人?古代王朝历朝历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是有道理的,父不慈,子不孝,哪里还有忠君爱民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不亦重乎?                    ,不亦远乎?

子曰:“何以报德?                                          。”

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④子谓颜渊曰:“                                  ,惟我与尔有是夫!”

⑤吾恐季孙之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胡安发现了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来源学科网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来源Z-x-x-kCom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

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本文有删改)

1.分析文中画线语句表现了胡安怎样的心理。

2.文中插入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小说末两段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有什么好处?

4.小说中的绳索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作多元解读。你如何理解文中绳索的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至少写出两种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扬州龙兴寺十方讲院记 

王安石

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从予游。予既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讲其师之说。尝出而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入,不见垣端。指以语予曰:“吾将除此而宫之。虽然,其成也,不以吾后,必求时之能行吾道者付之。愿记以示后人,使不得私焉。”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居枵然。余特戏曰:“姑成之,吾记无难者。”后四年,来曰:“昔之所欲为,凡百二十楹,赖州人蒋氏之力,既皆成,盍有述焉?”噫!何其能也!

盖慧礼者,予知之,其行谨洁,学博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宜成此不难也。世既言佛能以祸福语倾天下,故其隆向之如此,非徒然也。盖其学者之材,亦多有以动世耳。今夫衣冠而学者,必曰自孔氏。孔氏之道易行也,非有身窘形,离性禁欲,若彼之难也。而士之可一乡、才足一官者常少。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

注:①选自《王安石散文精选》,本文又题《扬州龙兴讲院记》。十方,指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讲院,僧徒讲经说法之处,即寺庙。②浮屠,佛教用语,即和尚。慧礼,和尚法名。③枵然,枵,音xiāo,本指中心空虚的树根,此指空虚。④孔氏,指孔子。⑤有以也夫,有所作为吧。有,通“为”,也夫,语助词。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出而          过:探望

B.不以吾后          私:私爱,偏爱。

C.余戏曰            特:特意,故意

D.而士之可一乡      行:品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愿记以示后       士大夫

B.视居枵然           后用兵

C.学博才敏           吾尝终日思矣

D.彼之材             资政殿大学士行

3.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王安石应邀为自己的朋友——僧人慧礼所兴建的扬州龙兴寺院所作的一篇记,作于王安石吏淮南之后四年,目的在于宣扬自己“以佛济儒”的观点。

B.文章简述了慧礼将一座破败不堪的寺庙改建成一座有百二十间房的大寺院的经过,特地点出来源网ZXXK慧礼建寺前食饮无物的艰苦境遇,以强调建寺的曲折艰难。

C.作者在文中感慨佛教兴盛的原因不是偶然的,赞颂慧礼是一个“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的有才有学、品德高洁的佛教信徒。

D.作者在文中将慧礼与那些儒者作了比较,目的在于说明当时的儒者缺乏像慧礼等僧人那样甘于艰苦的精神,因此不能真正继承儒家的精神。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

②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化经典选段,完成题。

子路曰:“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阚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来源学+科+网Z+X+X+K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荀子·强国》)

1.孔子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       ,而荀子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        

2.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分析从治理国家角度来看荀子与孔子观点有无不同之处?

 

查看答案

下面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志”,请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AppData/Local/Temp/Rar$DIa0.471/GK9.TIF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