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

42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得快。

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齐白石曾赠可染一枚构思奇巧的印章"树下童子",即树下一人。白石老人赠印时,对可染讲了两句古语:"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印章取其"不须整冠"、以洁身自好为做人本色之寓意。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他第一次求教黄宾虹,是带了自己大约20幅作品去的。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厚太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气。黄宾虹70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李可染在1986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可染出身贫寒,并没有很好的家庭熏陶,但他天赋聪慧,对音乐和书画有独特的鉴赏能力,并最终在书画音乐方面都成为一代大家。

B.13岁时,一个偶然的机缘,李可染开始接触书画,他的诚心和勤劳感动了画师们,被收为入门弟子。

C.李可染与好友张眺相互帮助,互相影响,先后被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进入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学习。

D.李可染先后师从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位大师都对他予以高度评价,并悉心指导。令李可染的书画技艺大进。

E.李可染认为自己创作成功的原因在于对自然和传统的学习,师法先贤又不拘泥,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2.李可染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

3.李可染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

4.李可染书画技艺高超,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还拉得一手好胡琴。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1.选E得6分,选D得4分,选B得2分,选AC不得分。 2.①小时候能感悟自然,在大自然中陶冶了心灵;②谙识民间曲调,拉得一手好琴,丰富了艺术底蕴;③13岁被画师们赏识,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步入艺术殿堂;④被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学生,学习油画,丰富了学养;⑤拜齐白石为师,10年学画;⑥求教于黄宾虹,促进审美观迅速成型,最终成为一代书画大家;⑦深入观察和思考,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上七点,答出六点即可得满分;表述正确即可,不需要与答案完全相同) 3.①师法自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②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③气质厚重、笔墨浑化。④重视意象的凝聚。⑤作品有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4.①艺术需要师法自然。李可染幼年便能从大自然的万籁音响中体味感悟,他把对自然的感悟融于艺术创作中,对他后来成为艺术大师起到重要的作用。②不同艺术形式之间是相通的,也是互相启迪的。真正的大师往往是通才,李可染在音乐方面的爱好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对他的绘画创作有重要帮助,对他的整体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我们应该亲近自然,提高艺术修养和品味,丰富学养,广泛涉猎不同领域,使我们的境界不断提高。(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分别带入文本进行比较分析。A项,音乐方面不能说成为一代大家;B项,感动画师的不止诚心和勤劳,主要是聪慧和极具艺术天分;C项,李可染破格录取,张眺落榜,再经申诉入学。所以选ED。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解答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多项选择题,首先要了解5个选项涉及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细节、性格特点以及传文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宜将5个选项的“分析和概括”分别与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加以比照作答。要牢记解答要领: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例如本题选项A就属于以偏概全的错误。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紧扣“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这一题干要求,从李可染内在的因素、外在的因素等方面,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概括。例如“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也求教于黄宾虹”“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可根据这些语句提炼性的分条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例如本题,便可从文本中筛选出能体现李可染在内在和外在因素方面的答题区域,然后提炼性的分条作答即可。 3. 试题分析:由题干可知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思考时,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绘画艺术特点”,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答题区域,再筛选出能体现出其艺术特点的相关语句及链接部分,分条概括作答。例如“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可据此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般来讲,筛选和整合信息按以下步骤进行: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要点:通读全文,在把握整体文意的基础上,迅速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理出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关键句和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例如此题题干“李可染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此处的作用,那就是到文中找在绘画方面李可染的要求、做法、别人的评价。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根据“李可染书画技艺高超,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还拉得一手好胡琴”确定分析的要点,“技艺高超”“艺术世界充溢着自然音响”“胡琴”,这些就是传主的行为对我们的启示,因此答题时,就要结合着具体内容,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传主对我们的人生启示。只要能结合着具体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1)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例如本题,传主对考生的人生启示,应该根据题干要求,联系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来阐述,要注意其健康合理性;组织答案时,要紧扣文本内容及题干要求,不能任意发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中,曾参用“                                 ”指出有抱负的人只有胸怀广阔,意志坚强,才能担大任,并借此鼓励人们要有理想还要有恒心。

(2)罗大佑《恋曲1990》中“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的深情演绎,不知打动了多少歌迷。其实陶渊明在其《饮酒》(其五)早就留下了这样醉人的夕照晚景:“                                 ”。

(3)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                            ”由温庭筠“百舌问花花不语”脱化而来,但不独语言更为流美,意蕴更为深厚,而且境界之浑成与韵味之悠长,也远过于温庭筠原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

得张正字诗①

【宋】陈与义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

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

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冬,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要职,闲居江州。

1.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怎样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2.请结合全诗首尾两联内容,简要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日:“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日:“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日:“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日:“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日:“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

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庶人日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T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T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②至是,帝密谕之。对日:“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①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且尚未实现的愿望和目标。但这些愿望和目标又不能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无论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还是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我们所憧憬、追求的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是我们为世界、为未来所提供的新的生存方式选项。中国梦的真正魅力,在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在于这种发展模式所展现的独特生存方式,在于这种发展模式、生存方式所蕴含的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这应当成为中国梦的精髓。

②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无疑应当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应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③中国精神从哪里来?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贯穿在中国经验中的精髓是什么?对中国奇迹的奥秘、中国经验精髓的探究,最终必然导致对中国精神的探讨。因此,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奇迹奥秘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经验精髓的高度概括。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正是中国精神的最外在表现。

④中国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是中国理念与中国价值。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

⑤中国精神如何弘扬?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来展示、传承和传播。我们需要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来记录中国奇迹、演绎中国经验、展现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只有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式、国际通行的语言风格讲述当代中国的故事、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才能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奇迹背后的东西,了解当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神追求。只有善于挖掘、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故事,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好、演绎好这些故事,才能使昨天探索的结晶成为明天奋斗的精神动力。这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才是对中国精神的最好展示,才是中国精神传承和传播的最好载体。

⑥作为一个历史文化传统悠久的民族,①同所有的人类梦想一样,中国梦固然包含着中国人期望实现来自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只有创造和拥有了新时代的中国精神,才称得上中华民族的完全复兴。这正是中国梦的深层底蕴。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2期,有删节)

1.联系原文,关于“中国梦”的理解,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梦和所有人类美好梦想是一样的,但不能把它简化为简单、具体的物化和量化指标。

B.中国梦事实上是我们所期望的尚未实现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存境界。

C.中国梦的魅力是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即中国精神,它蕴含于中国发展模式和独特生存方式。

D.中国梦的精髓无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之和,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指出中国梦的精髓是中国精神,②段指出中国精神的两大元素,并具体化为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

B.③段分析中国精神来自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来自中国快速发展和进步时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

C.④⑤段先讲中国精神的核心应成为我们各种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后讲中国精神要靠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展示传承。

D.选文从聚焦中国梦的精髓开始,着重分析中国精神的来龙去脉,文章最后指出了创造和拥有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重要意义。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精神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构成,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B.中国精神与中国奇迹、中国经验是内与外的关系。前者是对后者的揭示或概括,后者是前者的最外在表现。

C.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集中体现了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当代中国人对人类的贡献。

D.一系列标志性的符号、代表性的人物和史诗性的中国故事借助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有利 于中国精神的展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②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③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④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标题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