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虽然已是第二次来这里了,但仍是 ,也谈不出更深的感受。
②只要抓住这根主线,我们对美日在南海的意图,就会减少 之感了。
③我只抓紧了时间, 地看了看石河子军垦区,别的什么也没能去参观。
A.走马观花 雾里看花 浮光掠影
B.浮光掠影 雾里看花 走马观花
C.雾里看花 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D.雾里看花 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视留学为唯一出路;也不能 ,甘心做井底之蛙。
②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 ,看了佛面看僧面。
③这次宴会虽然只邀请了你一个人,但他那里又不是龙潭虎穴,你何必 ,自己吓自己?不要多心,尽管放宽心去吧。
A.畏首畏尾 投鼠忌器 杯弓蛇影
B.投鼠忌器 杯弓蛇影 畏首畏尾
C.畏首畏尾 杯弓蛇影 投鼠忌器
D.杯弓蛇影 投鼠忌器 畏首畏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操场上,有人正进行万米长跑,有人正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绕着跑道一圈圈慢慢散步。那跑1万米的看见百米冲刺的人满面通红,肌肉紧绷,心里会“颤抖”吗?不会,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终点在哪里,考验在后面等着自己呢。那悠闲散步的,看见跑万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会内心紧张,担心被“追上”“淘汰”吗?也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就是来散步的。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①明确观点,自拟题目,写一篇论述文。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 ,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 。(庄子《逍遥游》)
(2) ,斜光到晓穿朱户。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3)望长安于日下, 。地势极而南溟深, 。(王勃《滕王阁序》)
(4)莫唱当年长恨歌, 。 ,泪比长生殿上多。(袁枚《马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七年,太宗谓侍臣曰:“天下愚人者多,智人者少,智者不肯为恶,愚人好犯宪章。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古语云:‘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凡‘养稂莠者伤禾稼,惠奸宄者贼良人’。昔‘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又蜀先主尝谓诸葛亮曰:‘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曾不语赦。’故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大化。梁武帝每年数赦,卒至倾败。夫谋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有天下以来,绝不放赦。今四海安宁,礼义兴行,非常之恩,弥不可数,将恐愚人常冀侥幸,惟欲犯法,不能改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若欲入罪即引重条。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宜令审细,毋使互文。”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为反。’且汉祖日不暇给,萧何起于小吏,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宜详思此义,不可轻出诏令,必须审定,以为永式。”
长孙皇后遇疾,渐危笃。皇太子启后曰:“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请奏赦囚徒并度人入道,冀蒙福祐。”后曰:“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赦者国之大事,佛道者,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常恐为理体之弊。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不能依汝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之间 周旋:应付
B.数变法者,实不益道理 数:屡次
C.医药备尽,今尊体不瘳 备:齐备
D.上每示存异方之教耳 异方:外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每见启告理乱之道备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死生有命,非人力所加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反对赦免冒犯法律的愚蠢人。他引用古语证明滥用赦免只会惠及奸人而伤害良民,拿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而蜀中大化,与梁武帝一年数赦而国家倾覆作对比。
B.唐太宗主张法令的制定要力求简约。他认为法令条款过多不利官员记忆,容易滋生奸诈事端,原因是为人开罪可援引从轻处罚条款,为人加罪可援引从重处罚条款。
C.唐太宗主张朝廷诏令要有固定格式。他认为诏令格式不固定就会让人有机可趁,在引用经典话语阐明诏令的严肃性后,表明自己对刘邦和萧何制定法令的不屑态度。
D.长孙皇后是一位贤德有见识的皇后。她断然拒绝太子用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方法来为她祛病求福,在她看来生死有命非人力所可为,国家法令不能因自己而被扰乱。
4.给下面一段文字断句。
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作数种条格式既多官人不能尽记更生奸诈若欲出罪即引轻条
5.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赦宥之恩,惟及不轨之辈。
(2)若修福可延,吾素非为恶者;若行善无效,何福可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摆渡
叶仲建
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西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东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置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矩: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登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这样一来,张摆渡赚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日子在两个人的摇橹声中流逝。
一年后却发生了一件事。那天,柳摆渡的船载着河东村的一对母子过河,船行至河中央,便缓缓地往下沉。船舱里进了水,没一会儿水就漫过了船身。柳摆渡无法一下子救俩人,丢下女人在河中乱扑腾。柳摆渡将小孩拖到河岸,转身要下水救女人,发现女人正从对岸漂移过来——救女人的是张摆渡。
张摆渡救了女人一命,也相当于救了柳摆渡一命。柳摆渡的船沉到了水底。第二天,柳摆渡没来吊船。第三天,还是没来。几天过去了,柳摆渡还是没有出现。那几天里,张摆渡经常盯着沉船的水面,沉默不语,总觉得失去了什么。
两岸的芦苇青了枯,枯了又青。阳光把张摆渡的身子晒成了古铜色,风雨在张摆渡的额头上刻出了皱纹。为了增加收入,除了载客,张摆渡还网起了鱼。张摆渡在这摆渡和网鱼中度过了他的时光。他老了,脸上的皱纹越加多了、深了,背部微微伛起。
上了年纪的张摆渡很孤独。其实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觉得孤独。张摆渡喂了只鸬鹚,他会跟鸬鹚说话。更多的时候,他只静静地坐在船头,抽着旱烟,对着河水沉思。
河西岸过来一个年轻人。“爹,你别摇船了,去我那住吧。”年轻人蹲在岸边,对张摆渡说。这样的话,他说了已经不止一两回。
“能摇就摇,摇不动时,自然会上你那。”张摆渡淡淡地嗫嚅着。
“可你已经老了啊!也该享享清福了,再说,这一天几块钱的营生能顶什么事?我又不是养不起你。”
“混帐!要不是这几块钱,你能上大学?能有今天?”
“过河的人太少了。”年轻人换了一种语气说。
“可还需要一个摇橹的。”张摆渡说,“有急事总得从河上过。”
“他们的钱供了你上了大学。”张摆渡又说。
“那我去老家转转。”年轻人叹了口气,转身朝村落的方向走去。
河东河西的人似乎真的少了很多。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城里谋生了,留下的老弱病残,一年出不了几次门。张摆渡的生意显然淡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这条河上的一切,平静得如同一幅画。张摆渡和他的船,自然是画上的一景。
“人老了,眼花了,乡里乡亲的都瞅着陌生了。”那年的中秋,张摆渡对着一个西装笔挺的人叹道。
“老哥,还认得我不?”那人没动身子,却这样问张摆渡。
张摆渡认出来了,是当年的柳摆渡!张摆渡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你……你回来了?这几年,你……去哪了?”
“嗯,回来了,去了一趟外地。”
“当年,谢谢你,你把这摇船的生意让给了我。”张摆渡踏上岸,指了指河,又紧紧地握住柳摆渡的手。
“不,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要不然,我也不会有今天。老哥,我今天又来抢你的生意了。”
“哦?”张摆渡疑惑不解地望着他。
“我要在这河上建一座桥。建好了,你就没法摇船了。”
张摆渡笑了,连连说着:“好,好……”
在一声又一声的“好”中,张摆渡很想接下来告诉柳摆渡一件事,关于那年沉船的事。
他想告诉柳摆渡,他这么做只是为了能有足够的收入供儿子上大学。他还想告诉柳摆渡,因为这件事,他愧疚了一辈子。
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其实,他早就把这个压在心底的秘密说出来了。他跟船头的那只鸬鹚说了无数次。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3年第5 期,有改动)
1.小说题目“摆渡”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含义?
2.分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3.请简要分析张摆渡的人物形象。
4.小说最后写道:“张摆渡最终没有把这个秘密说出来。”有人认为,张摆渡应该把秘密说出来;也有人认为,张摆渡已经没有必要把秘密说出来。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具体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