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

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1)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2)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终究取向不同、方法不同 (2)偏重于求宽度 (3)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偏重于、方法”,第②空注意前面的“偏重于求深度”第③空注意后文“循环往复”。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取向不同、方法不同”“偏重于求宽度” “薄”“厚”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因为不管它们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

令人们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尽管它们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

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

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A①④⑥②⑤③      B.②⑤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②⑤④⑥①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新生人口必然会增长,这一方面将会改变现有的家庭结构,另一方面也会减轻适龄劳动人口赡养老年人的负担和职责。

B.冠军教头“银狐”里皮的执教经验丰富,在短短的两年之内,便把广州恒大队由“中超新军”打造成为“亚洲豪门”,赢得了中国球迷的广泛追捧。

C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D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6树德嘉年华》社团活动在成都树德中学成功举办。活动规模宏大,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展现了树德学子非凡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②我攀登过陡峭的崖壁,历尽艰辛,登上绝顶,放眼望去,天无涯际,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③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④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 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⑤有些人稍微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自视甚高,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6月23日,江苏省盐城市发生了骇人听闻的龙卷风突袭事件。突如其来的旋风将树木、电线塔、房屋纷纷刮倒在地,造成严重人员伤亡。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危言危行,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也将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针对每年节节攀高的茅台酒价格,贵州茅台公司高层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经销商保持冷静,不要将现存茅台酒束之高阁,等待高价出售。

C.专家指出,反兴奋剂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仅止于事前宣传教育、事后严肃处理,而需要釜底抽薪,彻底斩除兴奋剂的诱惑,让体育回归公平竞争。

D.事实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也难以被取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宁静

西格德•F•奥尔森

①时值拂晓之前,那是众鸟还没有开始啼鸣的一段沉静。湖泊轻轻地喘息着,像是还在睡梦之中,一起一落;依我看,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将大地上所有的声音都吸了进去。那是宁静的时光——没有吹动树叶的风,没有泛起波浪的水,没有兽叫和鸟鸣。然而,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倾听,绷紧了所有的神经去听——我也不知道听什么——只是试图捕捉到当黑暗离去时那一瞬间的意义。

②孤身站在那里,我感到充满活力,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为机警敏悟。一声喊叫或一个举动都会打破这短暂的静谧。这是一段宁静的时光,是与古老的节奏和时光的永恒、与湖泊的呼吸、与万物缓慢的生长保持同步的时刻。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宇宙,领悟到人与自然一体的真实含义。

③我曾经攀登过鲁滨逊山的一座高峰,在那里观看日落,俯瞰山下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的湖泊河流、起伏的山丘和溪谷。当我到达光秃的山顶时,太阳正悬在地平线上,像一个燃烧的火球,准备落入山下的黄昏。山下更遥远的地方,在伸向湖面的一片松林里,是我那个倒写的V字形白帐篷。当夜色来临之际,它显得十分渺小。

④当我观望和倾听时,渐渐地意识到昆虫缓慢沉稳的低鸣,透过虫鸣可以听到白喉带鹀的啼叫和隐身鸫悦耳的歌声。但是站在高山之巅,这一切都显得遥远而模糊,渐渐地它们相互交汇,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温柔的声音环绕于四周,那声音是如此轻柔,仿佛还不及我的呼吸声。

⑤眼下,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它充满了活力,几近流动,当我望着它落下时,我想我能感到地球在转离它,我真切地感到了地球的旋转。总而言之,那是一种荒野的宁静,是一种人与自然一体的感觉,只有当没有任何视觉和声音的干扰时,只有当我们用内心之耳去听、用内心之眼去看时,当我们用全身心而不仅仅是用感官去感受和领悟时,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我认识到,没有宁静,就不可能领悟;不从外界影响中解脱出来,人就不可能理解精神的意义。

⑥一个寒冬的夜晚,我站在星空下倾听。天气很冷,大约零下二十摄氏度,而我是在荒野中的一个湖泊的岸边。那天夜里,繁星低垂,明亮得像是要燃烧起来似的。银河耀眼夺目,飞溅于苍穹之上。湖畔幽暗的林中传来一只猫头鹰阴森忧郁的叫声,那叫声突显出湖面的幽静。宁静再度降临于此地,令我想到体验宁静的机遇是多么少见,要想达到真正的宁静和随之而来的内心平和又是多么难得,“宁静无价”的说法是多么真实贴切。

⑦我们日益意识到宁静之于我们的欢乐有多么重要。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停地萦绕于我们原始感官的那些奇异的声浪将我们驱向精神崩溃的边缘,将我们从曾经体验过宁静的人变成了焦虑不安、喜怒无常的人,陷于摧毁了健全心智和心理平衡的刺耳杂音之中。

⑧宁静属于原始的景物。没有它,不变的风景无非是一些岩石、树木和山脉。但有了它,风景便充满含义,意味深长。试想,当一架轰鸣的直升飞机在大峡谷上空盘旋时,它的那片蓝天,它的幽深和永恒的感觉会是什么样子?

⑨约翰•缪尔曾说:“红杉属于千年的沉静。”那些古老的树,其中有些早在公元前就存在,在新大陆被发现很久以前就已经成熟,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从这层含义上而言,它们不仅仅是树:它们的存在使得作为世间匆匆过客的人类清醒镇静。

⑩当奎蒂科—苏必利尔湖区的荒原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大功率运输工具的声浪所淹没时会是什么情景?划独木舟旅行的魅力就在于它的那份宁静,当你沿着湖畔漂荡时,便与岩石、树木和所有生物融为一体。倘若所有自然之声被发动机和变速器激烈狂暴的喧闹声所取代,情况将会发生怎样急速的变化?在平静的水域中,人们通常都不会高声说话,而是低声细语,因为那时任何噪声都是一种亵渎。

⑾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谈起荒野广漠的宁静,保持荒野宁静的重要性及在宁静中所能找到的奇妙与安宁。当我想到宁静时,我便看到了北方的河流湖泊、泥炭沼泽地和延伸的冻原以及无路的荒凉之地。我看到了西部的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那高耸起伏的山岭。我想象着西南部的沙漠及其色彩斑斓的全景,还有南部难以穿过的沼泽地。它们总是在那里,它们的美丽不会改变。然而,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⑤段中用比拟的手法写太阳“在山脊边颤动”,形象再现了日落的全过程,也衬托了荒野的宁静。

B.文章第⑨段说红杉“不仅仅是树”,是因为红杉具有历经沧海的宁静,它的存在使人类清醒镇静。

C.文章最后一句“一旦它们的宁静被打破,就再也不会恢复”,意在提醒人们珍惜宁静,爱护自然。

D.文章按照“拂晓”“日落”“夜晚”的顺序,描写了同一天之中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置身于宁静的欢乐。

E.全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在描写一些宁静美好的景物的同时,严密透彻地论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主旨。

2.请赏析文章第①段里描写湖泊的句子。

3.文中描写了哪两类声音?作者写这两类声音的意图是什么?

4.作者说“宁静无价”,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