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完成各题。 刘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强学,日诵数千言。逾冠,...

文言文阅读,完成题。

刘勉之,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强学,日诵数千言。逾冠,以乡举诣太学。时蔡京用事,禁止毋得挟元祐书,自是伊、洛之学不行。勉之求得其书,每深夜,同舍生皆寐,乃潜抄而默诵之。谯定至京师,勉之闻其从程颐游,邃《易》学,遂师事之。已而厌科举业,揖诸生归,见刘安世、杨时,皆请业焉。及至家,即邑近郊结草为堂,读书其中,力耕自给,澹然无求于世。与胡宪、刘子翚相往来,日以讲论切磋为事。

绍兴间,中书舍人吕本中疏其行义志业以闻,特召诣。秦桧方主和,虑勉之见上持正论,乃不引见,但令策试后省给札而已。勉之知不与桧合,即谢病归。杜门十余年,学者踵至,随其材品,为说圣贤教学之门及前言往行之懿。所居有白水,人号曰白水先生。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勉之一介不妄取。妇家富,无子,谋尽以赀归于女,勉之不受,以畀族之贤者,命之奉祀。其友朱松卒,属以后事,且戒其子熹受学。勉之经理其家,而诲熹如子侄。熹之得道,自勉之始。绍兴十九年,卒,年五十九。

《宋史·刘勉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中字,男子15岁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字,是一种谦虚与礼貌。

B.绍兴绍兴,此处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C.特召诣阙,本义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一般代表宫阙、城阙、帝王居住之地。

D.但令策试后省给札而已策试,古代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一般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

2.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B.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C.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D.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勉之学习勤奋。他在求得伊、洛之书后,在深夜等其他学生睡后偷偷抄写并默默背诵。

B.刘勉之厌弃科举。他在告别诸生返归后跟从程颐交游,力耕自给,身心淡泊,于世无求。

C.刘勉之刚正不阿。他知道自己与秦桧合不来,就谢病归家,闭门谢客十多年,勤心讲学。

D.刘勉之不妄求取。他妻子娘家富有,没有子嗣,刘勉之将妻子娘家资产赠给同族的贤能之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幼强学,日诵数千言。逾冠,以乡举诣太学。

其友朱松卒,属以后事,且戒其子熹受学。勉之经理其家,而诲熹如子侄。

 

1.A 2.C 3.B 4. ①(他)自幼努力学习,一天背诵几千句。过了二十岁,通过乡里选拔进入太学。(强学、逾冠、以、诣各1分,大意1分。) ②他的朋友朱松去世,把后事嘱托给他,而且训诫儿子朱熹跟随刘勉之学习。刘勉之经营管理朱家,又像对待儿子侄子一样教导朱熹。(卒、属、经理各1分,“以后事”倒置句1分,大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男子15岁加冠时取字”“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字,是一种谦虚与礼貌”错,男子是20岁加冠,称自己的名是谦虚。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将实词与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起来考查,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2.“贤士大夫”是课本中接触过的词语,“复出”是常见词,“赵鼎”“秦桧”“勉之”皆是人名,依据这些信息,再结合上下文推断句子含义,即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再断句就轻而易举了。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3.B项,由原文“谯定至京师,勉之闻其从程颐游,邃《易》学,遂师事之。已而厌科举业,揖诸生归”可知,“告别诸生返归后跟从程颐交游”时间错位。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4.①“强学”,努力学习;“逾冠”过了二十岁;“以”通过;“诣”,进入。②“卒”,去世;“属”,嘱托;“经理”,经营管理;“以后事”,倒置句,把后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如本题中“强学”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应换;“经理”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当换;“以后事”状语后置,应调整顺序。 【文言文参考译文】 刘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努力学习,一天背诵几千句。过了二十岁,因乡举进入太学。当时蔡京专权,禁止不得挟带元祐书籍,从此伊、洛之学不能传布。刘勉之求得伊、洛之书,每到深夜,同宿舍的学生都睡了,就偷偷抄写而默默背诵。谯定到达京城,刘勉之听说他跟从程颐交游,精于《易》学,于是师事谯定。不久刘勉之厌恶科举业,见到刘安世、杨时,都去他们那里请教学业。等回到家里,就在县城近郊构屋为书堂,读书其中,力耕自给,身心淡泊,于世无求。与胡宪、刘子翚互相往来,每天以讲论切磋学问为事。 绍兴年间,中书舍人吕本中疏奏刘勉之的行义志业以闻,朝廷特召他前往宫廷。秦桧正主张和议,担心刘勉之见到皇帝后坚持主战主张,于是不予引见,只令在后省策试发给笔札而已。刘勉之知道与秦桧合不来,就谢病归家。闭门谢客十多年,求学的人连续不断,按照他们的才能品德,为他们讲说圣贤教学的门径以及圣贤以往言行的美德。刘勉之所居住的地方有白水河,人们称他叫白水先生。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都对他尊敬仰慕愿意与他交往。后来秦桧日益专横,赵鼎被流窜而死,许多贤士大夫被禁锢,刘勉之最终不再出仕。 刘勉之丝毫不妄求取。妻子的娘家富有,没有子嗣,谋划把资产全部归于女儿,刘勉之不接受,把这些资产赠给同族的贤能之人,命他们祭祀。他的朋友朱松去世,把后事嘱托给他,而且训诫儿子朱熹跟随刘勉之学习。刘勉之经营管理朱家,又像对待儿子侄子一样教导朱熹。朱熹得到道学,从刘勉之开始。绍兴十九年(1149),刘勉之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还有......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请结合小说《巴黎圣母院》主要人物或故事情节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1)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2)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美学家朱光潜说:“年代的久远常常使一种最寻常的物体也具有一种美。”                                          ,而这种震撼和共鸣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因为不管它们毁于兵燹还是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

那些遥远年代创造的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

令人们抚残体以思整体,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尽管它们多半都在战火和天灾中沦为废墟了

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

但它们依然令人肃然起敬

A①④⑥②⑤③      B.②⑤①③④⑥

C①②⑤③④⑥      D.②⑤④⑥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