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真 品 贾平凹 这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整幅作品是横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贾平凹

这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整幅作品是横的几乎和床一样长短。在展开的过程中你们似乎能感觉到祥云缭绕,有一股神气扑面而来再仔细看去婉丽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劲健处奔马走虺骤雨旋风。我周身颤抖且有热流迅速从丹田涌起通向脑顶和四肢回头看我的老板他只是呲着眼呆若木鸡我说“好啊!宝气逼人!”

郗蓝衫缓缓地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矮子帮着往盒子里装一失手掉在地上他哎哟叫忙捡起来轻轻地拍着摔疼你了摔病你了。然后说他得和矮子连夜将《圣母帖》送回银行保险柜去如果愿意购买改日再选个时间面议。

我的老板极尽和蔼一定要请郗蓝衫和矮子去夜市上吃饭。

“狐狸有好皮毛才遭猎杀哩。”郗蓝衫也笑了却对矮子说“你急什么呀让客人先下楼么。”

他让矮子断后防备的还是我们我们就知趣地先下楼。

到了夜市拣墙角的一张桌子我故意让郗蓝衫坐在里边并让矮子挨着他我和我的老板坐在对面。我的老板一边让端饭的往上摆八宝稀饭一边让郗蓝衫报个《圣母帖》的价格。郗蓝衫就一脸严肃了只咬定一个底价不再松口几乎将八宝稀饭吃完又吃了几十串烤羊肉串讨价还价总算有了个结果。

路边柳树下的两男一女指指点点了一番竟落座在我们旁边的桌上。郗蓝衫突然地不笑了紧了紧身上的口袋悄声说“这些人是冲我来的!”

我抬头看看来人“哪里会就算他们不怀好意咱这么多人的……”

郗蓝衫镇静下来了却说“谁来我都不怕的公安局里有我的熟人。”

但是郗蓝衫却并没有再坐下去匆匆离开了夜市而且他让矮子厮跟着拒不让我们送他。

在自后的三天里我和我的老板带着郗蓝衫给我们的那些报纸专门去找了西安字画界鉴定的权威权威也已知道《圣母帖》真迹问世的事并应允在购买时可当场鉴定以免发生掉包。就这样我们筹齐了款额便给矮子拨电话但矮子的电话却怎么也拨不通便再一次去了那条有着公共厕所的小巷去找。

我们穿过了纬十街才到了城墙外丁字路口听见有很大的吵骂声接着就一阵哐哩哗啦锐响扭头看时路斜对面的一家饭馆里三四个穿着保安服的人在殴打一个人被殴打者还在强辩便被提了胳膊腿一下子扔了出来骂道“没有钱你吃毬饭?你吃了饭不给钱?!”

   头被保安再一次踩下去踩下去头又往起撅。这是郗蓝衫啊我忙呼啸着跑过去将保安推开。扶郗蓝衫时他要我打电话“我明白他们为什么打我了他们要谋财害命……”

我说“你是欠人家一碗面钱吗?

他说“他们是冲着《圣母帖》的!”

我说“他们认识你?”

他说“不认识可包准儿是他们认识我了我知道谋算我的人多贼可以防防不住的是贼惦记呀!”

我的老板也从马路那边过来我们把他扶起来他的口鼻血沫模糊而且额角也有个口子用手捂了血水从指缝往出流。我问他家住在哪儿可以送他回去或者直接去医院。郗蓝衫已经站起来了梗着脖子骂已退去的保安“你瞧着吧我会收购你们店的收购了还让你们当保安你们给我当狗!”骂着骂着却突然甩开了我盯着我不言语。

我说“你是被打晕了吗认不得我们了吗?”

他说“我怎地认不得?把你们烧成灰我也能认得的!可……这么大个西安城为什么巧不巧就遇上你们在这儿?”

郗蓝衫极快地往后一跳指着我说“你们和这些保安在演双簧!你们是来救我吗不是的是要寻着我家或者要把我绑架到别的地方!”

我瞧见郗蓝衫往前走了几步就摔倒在地上便又去扶他去医院他趴在地上怎么也不肯起来了。“我朋友不在场我是不跟你们走的。”

我和我的老板只好离开。当天晚上我们一直给矮子拨电话仍是拨不通第四天终于拨通了让他赶快找到郗蓝衫矮子却开口便说“生意做不成了他死了!”

矮子说是被一家饭店的保安打伤后因失血过多已昏了过去往医院送还未到医院就断气了。

“那《圣母帖》呢?”

“谁知道藏在哪儿。”

“真可怜他把《圣母帖》丢了。”

“是《圣母帖》把他丢了先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自然段既从正面描写了《圣母帖》非凡的神韵,又通过描写“我”和“老板”的感受和反应来侧面烘托《圣母帖》非凡的魅力。

B.郗蓝衫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失手掉在地上时心疼地说摔疼你了摔病你了。这表明郗蓝衫不愿意把《圣母帖》卖出。

C.“谁来我都不怕的公安局里有我的熟人。”这句话貌视郗蓝衫无所畏惧,其实反映出他内心的虚弱与恐惧,只不过是用这话来掩饰。

D.郗蓝衫因为欠一碗面钱就遭到保安痛打的情节不合常理,但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E.小说的情节按照“我”和老板购买《圣母帖》展开,情节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显得极有章法。

2.第一自然段中对《圣母帖》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郗蓝衫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对于是《圣母帖》把他丢了先生这一句话,有人说不合常理;有人说意韵无穷,别有深意。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说明理由。

 

1.AC(A得3分,C得2分,D得1分,BE两项不得分。) 2. ①照应标题。通过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点明了《圣母帖》是真品。 ②开篇起悬念,用《圣母帖》的大气与非凡神韵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正因为是珍贵的真品,所以才引发了后面一系列事情。 3. ①小心谨慎。他将《圣母帖》一层一层包裹,要求及时将《圣母帖》送回保险柜,离开夜市时让矮子跟着等都表明其小心谨慎、对圣母帖的珍惜爱护的特点。 ②猜疑心强。因为拥有《圣母帖》,所以怀疑周围的一切人都有不良的企图,要抢他的《圣母帖》。 ③固执迂腐。讨价时咬定底价,受伤时由于朋友不在场,坚决不让人送他上医院以至于死亡。(每点2分。) 4.答案示例一:不合常理,应是人把《圣母帖》丢了,而不能说《圣母帖》把人丢了。《圣母帖》虽然是真品,十分珍贵,但它没有思想情感,是郗蓝衫本身的思想性格扭曲了,不能用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圣母帖》,从而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圣母帖》本身没有错,人要用正确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物品才是关键,从这个角度来说,应是“人把《圣母帖》弄丢了更合常理。 答案示例二:这样写意韵无穷,别有深意。文章主要写的是郗蓝衫与《圣母帖》之间的关系,珍贵的《圣母帖》不仅没有让郗蓝衫过上富裕快乐的生活,反而导致了他的人格心理扭曲,最终让他丢了性命。文章以“是《圣母帖》把他丢了”来收束全文,不仅赋予了它人格,而且凸显了文章的主要矛盾,以此含蓄地告诉人们,像郗蓝衫这样的人是不能真正拥有《圣母帖》这样的真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小说的结尾意韵无穷,别有深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B项,从情节可知,郗蓝衫是愿意出售的。D项中的“不合常理”说法不准确,有合理处亦有不合常理处。E项中的“情节之间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说法错误,如郗蓝衫被打这一情节就游离在购买《圣母帖》之外。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小说题目是“真品”,第一自然段通过对《圣母帖》的细致描写,告诉读者其为真品,从结构上看这就照应了题目;又通过“我”“我的老板”的反应,衬托出《圣母帖》的非凡,引起读者遐想:这是什么样的真品?会引发什么样的故事?这样就起到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也起到了引起下文,为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人物性格、展现主题(揭示小说主旨)。在形式上,主要是指情节本身上的作用,有: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设置悬念,引人注意,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贯穿全文,有线索作用。因此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 3.首先要通读全文,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郗蓝衫其人的相关描述,如他的语言、行动,如“郗蓝衫缓缓地将《圣母帖》卷起来,一层一层包裹”“连夜将《圣母帖》送回银行保险柜去”“他让矮子断后,防备的还是我们”“只咬定一个底价,不再松口”“这些人是冲我来的!” “我明白他们为什么打我了,他们要谋财害命……”“他们是冲着《圣母帖》的!” “你们和这些保安在演双簧!你们是来救我吗,不,不是的,是要寻着我家,或者要把我绑架到别的地方!”“我朋友不在场,我是不跟你们走的”等,然后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本题提供了两个答题方向,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小说具体内容,从情节发展、主题表达、人物形象塑造等角度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本题考生可以选择答这句话“不合常理”,也可以答“意韵无穷,别有深意”。如答“不合常理”,要指出其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与小说的开端发展不能浑然一体,弱化了小说的主题表达;如答“别有深意”,则要指出其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符合情节发展的必然,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注意言之成理。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探究题,通过对小说句子的理解来探究小说结局的合理性。判断一则小说的结局是有悖常理还是构思精妙,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入手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是好的结局,反之则不佳;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升华文章的主旨,就是好的结局,反之不佳;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则是好的结局,反之不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对月的描写极佳,江边送客时:               ;奏完一曲时:                 

(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表达这种感受两句是“                            ”。

(3)杜甫曾经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寡人之于国也》中叙写类似这种社会现状的语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明】吴嘉纪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题。

刘勉之,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强学,日诵数千言。逾冠,以乡举诣太学。时蔡京用事,禁止毋得挟元祐书,自是伊、洛之学不行。勉之求得其书,每深夜,同舍生皆寐,乃潜抄而默诵之。谯定至京师,勉之闻其从程颐游,邃《易》学,遂师事之。已而厌科举业,揖诸生归,见刘安世、杨时,皆请业焉。及至家,即邑近郊结草为堂,读书其中,力耕自给,澹然无求于世。与胡宪、刘子翚相往来,日以讲论切磋为事。

绍兴间,中书舍人吕本中疏其行义志业以闻,特召诣。秦桧方主和,虑勉之见上持正论,乃不引见,但令策试后省给札而已。勉之知不与桧合,即谢病归。杜门十余年,学者踵至,随其材品,为说圣贤教学之门及前言往行之懿。所居有白水,人号曰白水先生。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勉之一介不妄取。妇家富,无子,谋尽以赀归于女,勉之不受,以畀族之贤者,命之奉祀。其友朱松卒,属以后事,且戒其子熹受学。勉之经理其家,而诲熹如子侄。熹之得道,自勉之始。绍兴十九年,卒,年五十九。

《宋史·刘勉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中字,男子15岁加冠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时举行笄礼取字。古人对人称自己的字,是一种谦虚与礼貌。

B.绍兴绍兴,此处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C.特召诣阙,本义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一般代表宫阙、城阙、帝王居住之地。

D.但令策试后省给札而已策试,古代以策问试士,因称对臣下或举子的考试为“策试”,一般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

2.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B.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C.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D.贤士大夫自赵鼎以下/皆敬慕与交后/秦桧益横鼎/窜死诸贤/禁锢勉之/竟不复出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勉之学习勤奋。他在求得伊、洛之书后,在深夜等其他学生睡后偷偷抄写并默默背诵。

B.刘勉之厌弃科举。他在告别诸生返归后跟从程颐交游,力耕自给,身心淡泊,于世无求。

C.刘勉之刚正不阿。他知道自己与秦桧合不来,就谢病归家,闭门谢客十多年,勤心讲学。

D.刘勉之不妄求取。他妻子娘家富有,没有子嗣,刘勉之将妻子娘家资产赠给同族的贤能之人。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自幼强学,日诵数千言。逾冠,以乡举诣太学。

其友朱松卒,属以后事,且戒其子熹受学。勉之经理其家,而诲熹如子侄。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现实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张世英《人生的四种境界》,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就是一次旅行。旅程中有父母的陪伴、老师的指引,有朋友的鼓励、陌生人的关爱,有大自然美好的风光,也有沁人心脾的书香,还有......

请以“温暖的旅程”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