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小题。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题。

木兰花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注:此词为晏殊被罢相后所作。

1.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的作用。

2.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两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概括全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鸿鹄春燕飞去,黄莺也归去了。交代了暮春时节(写出了春光消逝的情景);表达了春光易逝的感伤(惜春之情,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引起下文的议论和抒情。 2.比喻。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一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到影踪。对比,春梦之聚,与现实之散形成对比,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 3.惜春之情;被罢相后的苦闷、不平;及时行乐的思想;对失去美好的人与事的巨大痛心。 【解析】 1. 试题分析:上片起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写春光消逝:燕子春天自南方来,鸿雁春天往北方飞,黄莺逢春而鸣,这些禽鸟按季节该来的来了,该去的也去了,那春光也来过又走了。这里写的是莺语燕飞的春归时候,恰逢莺燕都稀,更觉怅惘。“莺燕”,兼以喻人,春光易逝,美人相继散去,美好的年华与美好的爱情都不能长保,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这类题目解答时应先解释诗句含义,分析其内容作用,然后分析其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其次,要注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最后分析对表达的主旨、情感的作用。本题诗句内容写景,交代了时间;结构上看,诗句处于开头,应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蓄势。 2. 试题分析:“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莺歌燕舞的春景,像梦幻般没有几时,便如同秋云那样散去,再也难以寻觅她的影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另外这两句改用白居易《花非花》词句“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但旨意不同。作者此处写的是对于整个人生问题的思考,他把美好的年华、爱情与春梦的短长相比较,把亲爱的人的聚难散易与秋云的留、逝相对照,内涵广阔,感慨深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本题中“似秋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两个句子又是在把美好年华、爱情等与短暂的春梦相比较,把人与人之间的聚散与秋云的留、逝对比。考生分析出这些信息,稍作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3. 试题分析: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握军政大权。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则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此词即作于这种背景之下。词中作者慨叹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主要是写美景不长,春去难归的无奈及人去难留,只好借酒浇愁的心情。上片写浮生如梦,梦破云散之悲;下片写爱侣之逝,旷达自解。最后两句是词人看破红尘后的牢骚。“莫作独醒人”,劝慰人及时行乐,但又主张“烂醉”而应“有数”,则是词人抒情有节制的表现。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①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②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1.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予是溪            家:安家

B.今是溪独见辱于      愚:我

C.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牢笼:涵盖

D.寂寥而莫我知也        寂寥:孤独

2.下列句中加横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染也 / 愚触罪。

B.予虽不合 / 溪石上

C.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 / 灌水之阳有溪

D.睿为愚者也 / 昏然同归

3.翻译画线语句

(1)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2)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4.作者说愚溪“适类于予”,请概述其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幅漫画,对它的寓意解说最贴切的一项是(     

 

A要有统观全局的眼光,否则容易导致处事失当。

B双方观点争执不下,最无辜的是争论中心的“牛”。

C人生总是存在这样的怪圈,谁先谁后没有固定标准。

D实践才能出真知,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拜望家父,致以不胜感谢之情。

B本人近日玉体违和,不能亲临您的婚宴,在此致歉。

C本店有沃尔沃新款现车,感兴趣的朋友可致电垂询。

D日前本人有一物遗留在贵府上,现烦请您原物奉还。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搭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上联:飞阁排云入           下联:垂杨夹道生

B上联:山光扑面经新       下联:历尽艰难好做人

C上联:几家深树碧藏楼       下联:一壶清茶知真味

D上联:花开阴影浓           下联:花谢白玉落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专家表示,财政补贴比重过大,带来了财政可否支撑的危险,未来应逐步改变目前个人与财政筹资责任失衡的局面,建立财政补贴与个人缴费的合理分担机制。

B由于中国大量的旅游需求被释放到国外,使出境旅游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产生了远高于入境游的消费额。

C被爱好者捧为英剧神作的《神探夏洛克》,一些原著迷表示,不但电影的翻译质量不高,而且一些有双关含义和伏笔的翻译不到位,还有翻译硬伤。

D马基雅维利不关心社会的应然状态,而尝试“直面事情的真相而非其幻想”,这意味着他要把握现实事物的本质,以完全实用的视角来看待政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