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大数据的发展要遵循实践应用与...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大数据的发展要遵循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相结合的科学路径。事实上,在大数据的概念被提出之前,己经有很多关于大数据获取、存储、处理和应用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基于这点,我们要建立并完善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发现利用大数据中的潜在价值,推动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

A理论的升华一定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即使不少大数据实践应用是在理论研究之前。

B虽然实践应用是先于理论研究,但是凝炼的理论升华是实现大数据社会价值的必须。

C因为理论指导实践是普遍的科学研究路径,所以建立完善的大数据理论是很重要的。

D实践应用与理论研究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厚此薄彼的做法是错误的发展路径。

 

B 【解析】 试题分析:语段的话题是大数据发展的科学路径。文段表明,大数据的发展现状是实践成果在前,理论研究滞后。要科学发展大数据,应该走“实践应用与理论升华相结合之路”。B项第一个分句承接上文,回应“实践应用先于理论研究”的文意;第二个分句用转折语气强调“理论的研究对大数据研究的重要性”,引出下文,语意连贯。A项“一定能够”,说法过于绝对,与文意不符。C项“理论指导实践”的说法,与语段的话题不一致。D项第二个分句,语意突兀,文意承接不够紧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有时选用关联词语,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选用关联词语注意分析前后语句之间的关系,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题目,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和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综艺节目《中华百家姓》用姓氏作纽带,以亲情和地缘的家族文化为载体,激活了全体华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共同情感。

B.二十年前满是农田的城乡结合部,到如今五方杂处的“宇宙中心”,五道口的发展浓缩了当今时代的巨大变迁。

C英国交通部拟于今年出台更为严格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继续加大对开车使用手机的处罚,以期尽快遏制这一驾车恶习。

D影片《美人鱼》不但表现了人类和人鱼之间的一段单纯美好的爱情故事,同时也从“人鱼”这一特别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类自己。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从《世说新语》等著作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魏晋时那些文人洒脱豁达的         _。

②北京城的历史遗迹虽然非常丰富,然而几度沧桑,实物留存也不过是           而已。

③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它好似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某些内脏疾病早期的       _。

A.蛛丝马迹   流风余韵    雪泥鸿爪

B.雪泥鸿爪   流风余韵    蛛丝马迹

C.流风余韵   雪泥鸿爪    蛛丝马迹

D.雪泥鸿爪   蛛丝马迹    流风余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之成就,可以垂及久远,嘉惠后人——梁同寅这样强调做学问的好处。此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之后,他又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鉴于当时国家正处于抗战的社会环境,面对着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非常困难的残酷现实,他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的卓炯老师,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我投考联合国社会福利机构,一百多名应试者中我的排名是第六,年末我就接到联合国正式的任命通知。”可是,“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了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先后执教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暨南大学,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变幻莫测的经济风云,黄德鸿积极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的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

黄德鸿十分重视对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及企业活力的研究,他在《论增强企业的活力》一文中提出了五项战略措施,同时注重对珠江三角洲现实经济问题和南中国区域经济及产业结构等问题的研究。

1985年,黄德鸿担任《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编委兼分编《计划管理与经营决策》主委及条目撰写人,这是我国首部企业管理百科全书。1988年,他参加《中国工业经济管理》高校文科教材的编写,该书1991年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黄德鸿潜心研究华南经济区域,他认为这是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既不同于欧盟那样的区域联盟,又不同于一国之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合,以往的区域经济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不能解释这个区域现存的经济整合,必须从新的角度进行研究。他建议把这个特殊的区域称为“沿海地区经济长龙”,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这个提法,不但有利于区域各成员扩大市场、增进贸易,也有利于加强区内分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推行联合开发计划,实行联合研究发展,促进科技交流也有帮助。

在暨南大学,黄德鸿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他说:“没有这个点,广东的经济发展就会少很多精兵强将。”从事高教工作70余年,他培养了一届又一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即使年事已高,他也仍然坚持在教研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学术生涯七十余载,且漫且长,黄德鸿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人才的系统思想与方法。他主张要先学做人,后学做学问。黄德鸿经常告诫学生,为人处事要谦虚,治学更要谦虚,骄傲自满在学问这部字典中是永远查不到的。他以身作则,甘当人梯。他常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要树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

历经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一生倾注学术研究的黄德鸿教授,为广东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又如清澈见底的泉水,观之可以鉴照世人。

(2015年6月4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在自己的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引领下,开启了自己的学术之路;“成为一名学者”,自此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B大学时代,黄德鸿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之所以选择社会学,是因为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这个专业符合他的志向。

C黄德鸿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不合乎当时中国的国情,理论层面上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由于黄德鸿的论文分量十足,显示了对中国企业管理、工业经济管理的广博学识和高深见解,所以他被邀请参与编写了《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等书并获“光明杯”社科著作荣誉奖

E文章以黄德鸿立志做一名学者开篇,按时间顺序概述了他一生的事迹。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侧重于写其人生选择,之后的侧重于写其经济方面的贡献。

2.文中的两处引用画线句在内容上分别有什么作用?这两处引用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改革开放以来,黄德鸿取得了哪些“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请简要回答。

4.作者说,黄德鸿“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你从黄德鸿的学术生涯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在《诗经·氓》中,集中体现这种鲜明的对比的诗句是:“                      ”。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目标至死不悔的诗句是:“                         ”。

(3)苏轼的《赤壁赋》中“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慨叹生命短促、外物永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金词,完成题。

临江仙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①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②,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钟。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1.作者是怎样诉说自己“幽怀”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首词“字面意思消沉,情思意趣却催人感奋”,请结合下阕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