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1)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中国文化的内涵

季羡林

(1)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

(2)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

(3)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

(4)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5)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6)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

(7)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由此也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8)这一点,中国的学者是感觉到了的。

(9)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

(10)事实上,孔子就是这种意见的代表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证明。他自己还说过:“未知生,焉知死。”

⑾我认为,中国文化的特性最明显地表现在或者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上,这就是它的伦理色彩,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精神。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引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是其具体表现。

B.作者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文化分为两部分,并认为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

C.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千年来华夏民族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等方面,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最大,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或许不如佛道二教。

D.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于它“知”与“行”背后的伦理色彩,即它所张扬的三纲六纪以及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精神。

2.关于佛教文化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佛教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B.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等是与“知”密切联系的“行”,这些“行”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C.佛教文化不是本土文化,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它不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

D.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这是在中国浓厚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下,不得不歪曲原意以求生存。

3.根据文本信息,下列理解和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但他并不反对将文化再划分出一个深义的文化。

B.虽然基督教文化、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剧烈冲击,但中国文化最终也不会由注重“人”转而注重“天”“鬼”。

C.深义文化是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它可以代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征。

D.基督教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是“鬼学”,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冯友兰关于不同文化的认知与孔子不谋而合。

 

1.B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第4段作者是把“中国文化”分为两类,而不是把“文化”分为两类。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B偷换概念。 2. 试题分析:第7段后面举例说明了佛教符通过伪装来适应中国充满纲纪色彩的文化的要求,从而对中国人的“行”产生影响,而且用“孝”来说明。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曲解文意。 3. 试题分析:依据原文,孔子与冯友兰 相近的意见是指“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从情理分析,孔子也不可能对佛教和基督教发表意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是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此题D项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其中一个是3岁的孩子,他在被妈妈使劲拽走时还不停地回头看。实际上,这名男子是约夏•贝尔(JoshuaDavidBell),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两天前,他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用同样的45分钟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

根据上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①      ,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②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贫乏的自已.和这样贫乏的自已呆在一起很没意思,再无聊的消遣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③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月夜》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虫声新透绿窗纱。

A.睡起秋声无觅处

B.天涯静处无征战

C.今夜偏知春气暖

D.寂寞空庭春欲晚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①、②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杜甫是这一座大成之诗苑中,       的一株大树,其所垂挂的繁花硕果,足可供人     

A①耸拔荫蔽,根深干伟,枝叶纷披  ②无穷之采撷,无尽之玩赏 

B①枝叶纷披,根深干伟,耸拔荫蔽  ②无穷之玩赏,无尽之采撷

C①根深干伟,枝叶纷披,耸拔荫蔽  ②无穷之玩赏,无尽之采撷

D①根深干伟,耸拔荫蔽,枝叶纷披  ②无穷之采撷,无尽之玩赏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           ,而这三项论题,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

①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

②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③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

④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

⑤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

A.③①⑤②④

B.①④⑤②③

C.①③④⑤②

D.③①④⑤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