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1.D 2.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根椐原文第1段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转述正确。B项,根据第1段中“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转述正确。C项,是对原文第2段“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信息的正确整合。D 项,“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并未说明苏东坡是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错误,原文相关语句是“它们同样以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A项根据原文第1段“从春秋的诗经到战国的楚辞,到汉魏的乐府,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行整合。B项是对原文第1段“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的转述,C项首先是前后关系错位,非因果关系,而是现象与本质的表里关系,其次是扩大性解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D 项对原文第3.4段相关内容进行信息整合,见“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国画同样如此”。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3. 试题分析:A项,“中国画和诗一样,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没有依据。B项前一句是见原文第4段,后一句是对原文第3.4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符合原文意思。C项是对全文中国学者关于诗画合璧学说的概括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D 项是对原文全文关于诗画千丝万缕联系的综合性概括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走进高二”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某校文学社团开展“感动心灵的先秦诸子”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选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辞。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哪两种结论?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作为伟大圣人,孔子深刻认识社会人生,也对天命、鬼神有自己的理解。             。人只有做到“亲亲”才能“爱人”,只有在“亲亲”的基础上加强修养,推己及人,才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①孔子主张通过祭祀的仪式教育人们要追念先祖功德,希望通过这些礼仪教化人心,使“民德归厚”。

②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孝道是否得到施行,爱心的培养应当从“孝亲”开始。

③所以孔子说“立爱自亲始”

④孔子推崇周礼,强调“慎终追远”,重视丧葬与祭祀。

⑤主张“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着眼点应该在于现世人间的秩序。

A.⑤②④③①

B.⑤①④②③

C.①④⑤②③

D.①③④②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育儿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方法管教两个女儿的经验,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B.《澳门日报》日前刊出社论说,围绕着是否应该禁放烟花爆竹的问题,人们在过去一段时间曾经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因而违法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屡禁不止,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C.在今年自主招生的面试选拔中,对于苏浙沪以外地区的考生,同济大学主要依据联考笔试成绩为基础,择优确定自主选拔录取对象。

D.为庆祝辛亥革命之自由,目前中国邮政发行《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邮票。纪念邮票一上市就受到市民的追捧和欢迎,身价一路走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