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溯西江① 李绅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溯西江①

李绅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孤棹自迟从蹭蹬②,乱帆争疾竞浮沉。

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平反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②蹭蹬:险阻难行。

1.有人认为本诗颔联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颔联巧妙运用了反衬和双关的手法。以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乱帆”衬托逆流而上、速度缓慢的“孤棹”,突出了“孤棹”行进困难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忧愁、担心之情;既写了“孤棹”和“乱帆”在江面上行进的情景,又暗寓了个人为官的不易,官场局面的复杂及竞争的激烈,一语双关。 2.本诗表达了作者忧愁、孤寂、苦闷和庆幸的复杂情感。因政治气候复杂“不定”、官场不顺而忧愁;因自己心怀千秋大计却无法施展而孤寂、苦闷;因全家无虞、波平“浪息”、“安稳”渡过而欣喜、庆幸。 【解析】 1. 试题分析:颔联“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表面上看,写的是旅途的经历,诗人孤棹而行,船行缓慢,旅途遇到很多险阻,而同在江面之上却有很多船争相前行,场面混乱。联系诗后注释,可知,本诗为作者被平反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据此可推知,颔联的内容既是写实,也是暗指自己所在的官场,这就使用了双关的手法。上联诗人在写自己孤棹艰难,下联则是写自己所处的官场乱象,上下联之间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处境,这就是使用了反衬的手法。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诗歌艺术表现上的特色,也就是考查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一般认为,诗词描写写意象可景物的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①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借代等。②表现手法:衬托(正衬、反衬)、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虚实结合、白描等的。③描写角度: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④描写顺序:时间、空间等。 2. 试题分析:首联“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表达出一种愁苦之情,愁苦的原因是“江风不定”,暗示官场风向不定,难以把握;颔联“孤棹自迟从蹭蹬,乱帆争疾竞浮沉”写诗人自己仕途不顺,官场竞争混乱而激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犹疑与苦闷;颈联“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诗人虽然心怀天下家国,但身心疲惫,心生烦恼。好在家人平安,这是千金难买的好事,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尾联“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虽经坎坷,如今已然波平浪静,得到平反,诗人内心是庆幸的,愉悦的。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题干 “复杂情感”提示考生,本诗中抒发的情感不止一种,解答时考生就要逐联分析,找出诗人的情感变化,不要遗漏要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吕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文仲在江左,举进士,调补临川尉,再迁大理评事,掌宗室书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迁少府监丞。预修太平《御览》、《广记》、《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上每便殿观古碑刻,辄召文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之。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赐赍。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时书学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雍熙初,文仲迁著作佐郎,副王著使高丽。复命改左正言,巡抚福建。未几,赐金紫,加左谏议大夫。淳化中,与陈尧叟并兼关西巡抚使。时内品方保吉专干榷酤,威制郡县。民疲吏扰,变易旧法,讼其掊克者甚众。文仲等具奏其实,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将劾之,反为保吉所讼,下御史验问。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既而太宗知其由,复令直秘阁;逾月,再为侍读。景德中,鞫曹州奸民赵谏狱。谏多与士大夫交游,内出姓名七十余人,令悉穷治。文仲请对,言逮捕者众,或在外郡,苟悉索之,虑动人听。上曰:“卿执宪,当嫉恶如仇,岂公行党庇邪?”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但籍其名,更察其为人,臵于冗散,或举选对扬之日摈斥之,未为晚也。”上从其言。文仲久居禁近,颇周密兢慎。其使高丽也,善于应对,清净无所求,远俗悦之。后有使高丽者,必询其出处。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五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B.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C.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D.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也叫江东,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江左指长江上游地区。

B.御,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也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C.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因此借代贵官。

D.禁近,禁中帝王身边,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宫中的文学近侍之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文仲博通书史。入朝当官后,他参与修订《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他的才华也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

B.吕文仲胆小怯懦。在担任关西巡抚使的时候,宦官方保吉作威作福、压制郡县百姓,吕文仲上奏揭发他,却反被他诬告。

C.吕文仲顾全大局。在审理曹州犯法者赵谏的案件时,吕文仲下令彻查七十多人,却为同郡的人求情,以致仁宗皇帝认为他结党营私。

D.吕文仲无欲则刚。出使高丽的时候,以善于答对和清心寡欲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才华和人生的格局风度。

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

(2)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查看答案

请以“走进高二”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某校文学社团开展“感动心灵的先秦诸子”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选中任选一位写一段推介辞。要求所写内容与所选人物的思想或作品相符,至少运用两种修辞。

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将他们留在了农村。这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某省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哪两种结论?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写一句公益广告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