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较量无声

何钱文

老木匠在脚手架底下站着。小木匠在脚手架上面打眼。

冲击钻“突突突”的响,脚手架颤巍巍地震。

老木匠单手搭在脚手架上,想心事。

其实脚手架不用扶。其实老木匠也不是扶,只是找点事做。要不,待会儿包工头准会看他,他现在很怕包工头的眼神。

包工头不会说他。包工头如今只找小木匠说话。每次从他面前走过,包工头几乎“瞧不见”他。

包工头又来了!

老木匠背过身,双手用力握住脚手架立柱。那情形:仿佛要不是他用力扶着,脚手架就会倒了似的。

包工头又在门口站着。

老木匠不用回头都知道。但老木匠装着不知道。老木匠仰头“专注”地看上面忙碌的小木匠,仿佛他不盯着,小木匠就会出错似的。

“小木匠真年轻啊!”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辗转腾挪就像在平地。老木匠想起两个月前。

两个月前,他自己还在脚手架上的。

两个月前,要不是那该死的钢筋……老木匠心里颤了一下。那次老木匠打眼碰到混凝土里的钢筋,钻头被卡住猛甩了一下。要不是小木匠及时拽住了他,现在……

老木匠很感激小木匠。

老木匠又恨小木匠。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要是真摔下来,谁消受得起!”包工头媳妇心有余悸地说。

那天包工头没说什么。包工头从不乱说话,但从那天开始,老木匠就感觉自己在包工头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见他,连甩都没甩。

冰火两重天。这两个月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很不舒服!老木匠真想撂挑子: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有次他气呼呼地跑到包工头办公室门口,抬手敲门的瞬间,手又凝固了:回家?回家老婆子的病谁给钱治?回家儿子的彩礼钱谁给拿?回家盖房子借的债谁还……一念过后,老木匠低头走了回去。走回去的老木匠佝偻着腰,像又老了几岁。

包工头还在门口站着。

站得高应该看得远,但脚手架上的小木匠这次真没看见包工头。手臂上的腱子肌依旧随电钻快速旋转而“突突”颤动,他现在不敢分神:二十米高的脚手架,藏在水泥暗处的钢筋,钻头转动时落下的水泥粉……一不留神他就可能摔下去。

如果小木匠知道包工头来了,肯定会像往常一样停下来,让发烫的电钻歇一会。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在底下闲着。小木匠准会喊老木匠递几包膨胀螺栓,或递几支轻钢龙骨。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

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对自己有意见:但他有什么办法?老木匠真的老了!在“差点摔下”之前,老木匠已有很多次看错了图纸上的小数点,要不是他和工友们瞒着包工头及时补救,后果不堪设想。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可他小木匠就容易?他还不是为了多挣那一点工钱!再说他小木匠要不顶替,自然会有别人顶替。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很多次他想找老木匠喝顿酒,说说心里话。可老木匠却总是一脸揶揄似的冷漠,所以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再找机会吧!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

包工头终于走了!老木匠舒了口气。

在门口看了一会,包工头转身悄悄走了,就像没来过一样。其实他每天不用来工地的:工地交给小木匠,他很放心。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他知道老木匠心里不舒服,就怕老木匠耍起性子来,硬要上脚手架!老木匠跟了自己这么久,他太了解他了。每当想起那次“遇险”,包工头后背就冒冷汗:那天真要摔了下来,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所以包工头在背后多次叮嘱小木匠:就算老木匠在下面闲着,也不准他再上脚手架。但他又怕小木匠资历浅,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所以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这两月,每次递烟必先递给小木匠,再亲手给小木匠点上火;每次看图纸必无视老木匠直接找小木匠……包工头是想传递给老木匠一个信息:地球离了谁都转!老木匠你要服老,别找事。

其实包工头本不用这么麻烦的,家里女人背后跟他说过无数次:把老木匠打发走。但他始终开不了口:谁的心不是肉做的?他知道老木匠家不容易。但他容易么?现在工程队之间竞争这么激烈,利润低廉到容不得出一丝丝纰漏。他每天不来看看,怎么能放心?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对老木匠假装扶脚手架、“专注”看小木匠的细节描写和心里不舒服却不敢撂挑子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他迫于生活压力的委曲求全。

B.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中塑造包工头的形象,如他对小木匠、老木匠及老婆等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言谈、态度,很好地表现了他的个性。

C.小说顺叙了包工头来、站、走的过程,而中间插叙老木匠差点从脚手架上掉下来的险情,则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使情节发展合乎逻辑。

D.包工头的老婆怕老木匠出安全事故连累自家,所以多次动员包工头将老木匠打发回家,可见她是一位胆小怕事,缺乏同情心的势利人。

E.发生在老木匠、小木匠和包工头之间的故事,看似一场无声的较量,实际上他们能互相理解,蕴含了作者对当下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2.老木匠脚手架遇险后,包工头对他和小木匠的态度有何变化?请指出并说明原因。

3.划线句“这样老木匠心里就会舒服点。这样包工头心里也会舒服点。这样小木匠心里也会舒服点”中的“舒服”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小说对人物主要进行心理描写,请以小木匠为例,简要分析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1.答C 给3分;答A 给2分;答B 给1分;答DE不得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态度变化:①包工头不让老木匠上脚手架了,让小木匠顶替;②包工头有事不找老木匠了,只找小木匠;③包工头优先给小木匠递烟点火,而不是老木匠,甚至故意无视老木匠。 原因说明:①包工头怕老木匠真的出事;②包工头暗示老木匠要服老,别逞能找事;③包工头怕小木镇不住要强的老木匠,要帮小木匠树威。 3.①老木匠的“舒服”是一种坦然。对自己能帮上忙,不会让包工头看到此时的自己无所事事而坦然。②包工头“舒服”是一种满意。对老木匠不要强不消极,能当好小木匠的副手感到满意。③小木匠“舒服”一种满足。对自己能及时帮上老木匠的忙而感到满足。 4.①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小木匠的想法体现了他的善良、理智和隐忍的性格特征。②心理描写使结构互相呼应。小木匠的想法呼应了老木匠和包工头的想法,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处境和行为的理解。③心理描写凸显了文章的主题。小木匠的想法充分展示了他的可贵品质,凸显了小说讴歌美好人性的主题。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言谈”于文无据。D项,包工头的老婆是担心安全责任的问题,其做法属常人之举,不能简单定性为胆小怕事和缺乏同情心。E项,老木匠对小木匠和包工头的理解以及小木匠对包工头的理解,小说并未体现。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首先要从原文中找出能体现包工头态度变化的句子,然后归纳。如“也从那天开始,包工头就不准老木匠上脚手架了”“两个月之前,包工头说图纸、吩咐事情都必定找老木匠,那天之后,都换成了小木匠”“之前包工头递烟,隔得再远都走来送到老木匠手里,再点上火。现在呢,是先送给小木匠,最后再甩给他。有几次似乎没看见他,连甩都没甩”等。然后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包工头态度变化原因的句子,然后归纳得出答案,如“他唯一不放心的是老木匠”“知道老木匠心里不舒服……硬要上脚手架”“那天真要摔了下来,他这一年就算白干了!老木匠后半辈子就算完了”“要帮小木匠树立‘权威’”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要求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历程,属于人物形象分析类题型,因为心理的变化一定与情节的发展有关,所以本题也涉及对小说情节梳理能力的考查。解答这类题目可首先理清小说情节结构,然后要筛选出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心理的描写,尤其要注意心理描写,尽可能寻找可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词汇或句子,最后归纳总结,得到答案。 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分别回答。首先,应弄清楚“这样”指代什么,从上文来看,“这样”应是指小木匠如果发现包工头来了会采取的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有意识地显示出老木匠的作用。从小木匠的角度看,结合下文小木匠帮老木匠改正图纸,及“小木匠知道老木匠家里日子艰难”,“至少他小木匠顶替了,还可以暗中照顾老木匠”“小木匠只能在心里发牢骚……每晚睡觉前小木匠都想”可分析出,小木匠这么做,是为了帮老木匠,因此,小木匠“舒服”是对自己能及时帮上老木匠的忙而感到满足;再分析老木匠的“舒服”,从上文看,老木匠对自己的处境是担忧害怕的,他明知架子不用扶,但还是在包工头来了之后努力去扶,以显示自己的作用,因此可分析出老木匠的“舒服”,是认为自己显示出了自己的作用,自己并没有无所事事的坦然;而包工头“舒服”是一种满意,由下文可知,他既要照顾老木匠,又担心老木匠逞强出事,老木匠能小木匠的这些差遣积极配合,可见老木匠没有逞强,也没有消极,能当好小木匠的副手,因此他感到满意。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品析词语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还要指出所用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上下文,依据所在的句、段,联系作者观点、小说主题来分析。如本题,虽然考查的是词语“舒服”但,画线句子中提到了三个人的“舒服”,而导致三个人“舒服”的原因是相同的,所以就必须首先分析清楚“舒服”的含义,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分别分析出三个“舒服”的不同内容。 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小说中对小木匠进行心理描写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分析表现出小木匠什么心理,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品格,然后分析这些描写对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小说中对小木匠的心理描写主要体现在倒数第四段,可以看出小木匠对老木匠是同情的,他想帮老木匠,并用行动去帮老木匠,体现出他的善良品格;小木匠知道不是自己取代老木匠,也会有别人,别不不会帮老木匠,所以还不如是自己,表现出他的理智;他想找老木匠谈谈,但面对老木匠的冷漠终究还是忍住了,表现出他隐忍的一面。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段描写与小说中对老木匠、包工头的心理描写互相呼应,结构上形成前后照应。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则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与帮助,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里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是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本题考查小说中心理描写的作用,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找出相应的心理描写,然后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结构上的作用)、主题表达等角度分析其作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指出学生不一定比不过自己的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自己的学生贤明,只是因为“                            ”罢了。

(2)杜甫《登高》中,“                         ”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表达了诗人无限深沉悲愁的情感。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抒发自己理想抱负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溯西江①

李绅

江风不定半晴阴,愁对花时尽日吟。

孤棹自迟从蹭蹬②,乱帆争疾竞浮沉。

一身累困怀千载,百口无虞贵万金。

空阔远看波浪息,楚山安稳过云岑。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平反后奉命赴任江州长史途中所作。②蹭蹬:险阻难行。

1.有人认为本诗颔联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吕文仲,字子臧,歙州新安人。文仲在江左,举进士,调补临川尉,再迁大理评事,掌宗室书奏。入朝,授太常寺太祝,稍迁少府监丞。预修太平《御览》、《广记》、《文苑英华》,改著作佐郎。太平兴国中,上每便殿观古碑刻,辄召文仲与舒雅、杜镐、吴淑读之。尝令文仲读《文选》,继又令读《江海赋》,皆有赐赍。以本官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时书学葛湍亦直禁中,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雍熙初,文仲迁著作佐郎,副王著使高丽。复命改左正言,巡抚福建。未几,赐金紫,加左谏议大夫。淳化中,与陈尧叟并兼关西巡抚使。时内品方保吉专干榷酤,威制郡县。民疲吏扰,变易旧法,讼其掊克者甚众。文仲等具奏其实,太宗怒甚。亟召保吉,将劾之,反为保吉所讼,下御史验问。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既而太宗知其由,复令直秘阁;逾月,再为侍读。景德中,鞫曹州奸民赵谏狱。谏多与士大夫交游,内出姓名七十余人,令悉穷治。文仲请对,言逮捕者众,或在外郡,苟悉索之,虑动人听。上曰:“卿执宪,当嫉恶如仇,岂公行党庇邪?”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但籍其名,更察其为人,臵于冗散,或举选对扬之日摈斥之,未为晚也。”上从其言。文仲久居禁近,颇周密兢慎。其使高丽也,善于应对,清净无所求,远俗悦之。后有使高丽者,必询其出处。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五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B.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C.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D.文仲顿首曰/中司之职/非徒绳纠/愆违亦当/顾国家大体/今纵七十人悉得奸状/以陛下之慈/仁必不尽戮/不过废弃而已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左,也叫江东,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 江左指长江上游地区。

B.御,指上级对下级的治理,也是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C.金紫,即“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因此借代贵官。

D.禁近,禁中帝王身边,多指翰林院或官署在宫中的文学近侍之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文仲博通书史。入朝当官后,他参与修订《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和《文苑英华》,他的才华也得到太宗皇帝的赏识。

B.吕文仲胆小怯懦。在担任关西巡抚使的时候,宦官方保吉作威作福、压制郡县百姓,吕文仲上奏揭发他,却反被他诬告。

C.吕文仲顾全大局。在审理曹州犯法者赵谏的案件时,吕文仲下令彻查七十多人,却为同郡的人求情,以致仁宗皇帝认为他结党营私。

D.吕文仲无欲则刚。出使高丽的时候,以善于答对和清心寡欲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才华和人生的格局风度。

4.把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暇日,每从容问文仲以书史、著以笔法、湍以字学。

(2)文仲所坐皆细事,而素巽懦,且耻与保吉辨对,因自诬伏,遂罢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的特殊地位。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圣经》却有《诗经》,这种以诗为“经”,是华夏独有的文化现象。从春秋的诗经开始,诗这种形式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汉语词汇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特点,语法上具有灵活性、随意性特点,在语音上还具有音乐性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艺术形式,其赋、比、兴的“兴”字,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究其原因,这种诗性的智慧,既不是简单的感官享受,也不是纯粹的理性思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这一特点恰恰有利于形象性表达和艺术性思维,说明汉民族的语言与艺术有着天然亲和的关系。这一独特的表达和思维方式的存在,说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一种诗性的感受和态度对待世界,以诗性的语言表达情感。从这一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画具有诗的特点,诗的意境,诗的追求,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

国画与中国诗历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复观在分析诗画合璧的历程时指出:首先,题画诗的出现,开创了诗画在构成形式上的结合。其次,以诗意作画开创了诗和画在意和景层次上的结合。第三,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诗画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启发,实现了在意境层次上的融合。 

苏东坡在总结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角度考察诗与画的关系。首次明确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艺术主张,认为诗与画有相同的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以文辞为语言,画以笔墨为语言,把所感、所思塑造为意象。它们因同样用意象抒怀、寄意的方式表情达意而相通、相近、相融。中国诗学提出由形似走向神似,进而达到形神兼备,要求“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不似而似”,即不能太粘著物之形迹,也不能离开物自身。所以中国诗学之精神,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所追求的目标和打动读者的关键所在,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国画同样如此。在唐宋文人与画师共同努力下,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直接导致文人画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家眼中,诗中情与画中意的创造都有赖于意象的获得。这种艺术形象创造的共通之处,正是诗与画之所以合璧的缘由所在,也就是古哲所说的“诗画同源”。中国诗与画都讲究形神兼备,神似高于形似,讲求得意忘象。“形神说”影响深远,一直发展到王渔洋的神韵说。诗画合璧成为中国画艺术的特色。

( 选自齐白石《国画诗境论》,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言论和以诗为“经”的文化现象,说明了“诗”这种文化产品在中国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B.诗性的智慧介于简单的感官享受和纯粹的理性思维之间,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所以学者们至今也说不透“兴”为何物。

C.诗画在精神及意境层次上的相融合、相启发,体现在以诗的意境作画,以画的意境作诗。

D.苏东坡首次从理论角度提出“诗画本一律”的主张,认为诗画的审美规律和创作规律相同,意象抒怀和寄意方式一样。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春秋的诗经开始,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诗都占据中国艺术的主导地位,并渗透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中国画和中国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B.汉语具有词汇的多义性、模糊性,语法上的灵活性、随意性,语音上的音乐性等特点,所以诗这种语言艺术远离逻辑思考和理性判断。

C.毫不夸张地说,传统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因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充满诗性,有诗性的感受和态度,也有诗性的语言。

D.诗求言外意,画求象外声,诗画相通、相近、相融,中国画也和中国诗一样,要求艺术形象做到外表形状与内在精神的完美统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和诗最初都注重追求“形似”,后来经过唐宋文人与画师的共同努力,形成了重在画意而不求逼似的传统,产生了文人画。

B.“形神说”影响深远,“形神兼备”既是中国诗歌形象创造的追求目标,也是中国画特别是唐宋文人画的创作传统。

C.诗画合璧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古哲的“诗画同源”、苏东坡的“诗画本一律”和王渔洋之的“神韵说”,都属对其研究的成果。

D.诗画的密切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表达和思维上的相似、诗画的形式结合和精神融合、审美规律与创作规律的一致。

 

查看答案

请以“走进高二”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事抒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