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离 婚 黄大刚 临下班,妻打来电话。 “到哪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黄大刚

临下班,妻打来电话。

“到哪了?”

“还在单位。”他听着手机,往外走。

“那个我弄好了。”妻用欢喜的语气告诉他。

他知道妻说的“那个”是什么,那是一份离婚协议书。他没离过婚,不知道离婚协议书怎么写,他和妻在电脑上搜索,还请教熟人,几经修改,看来是弄好了。

听了妻的话,他有点恍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感觉。

“晚上我买了烤鹅。”妻接着说。他知道,吃完烤鹅,妻就会拿出那份离婚协议书让他签名,甚至笔也会准备好了。

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从身旁开过,他知道车内有一张又一张他熟悉的面孔。他尽量低着头靠边走,但有的小汽车还是朝他捺一下喇叭,是问候还是炫耀,他说不清。

不留神,一个小坑钳住了脚尖,身体失去平衡,一股疼痛感瞬间波及全身,他咧着嘴,扭曲着身体弯下来。他察看一下右脚,没看到伤痕,但疼痛感却是实实在在的。

他尽力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继续往外走,只是身体的重心放在左脚上,几乎是拖着崴伤了的右脚在走。

他很懊丧,要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车上,那个坑他应该看得到的。他和妻都有工资领,像其他同事那样买车问题不是很大,只是老母亲身体不好,得防着点。

公交车站台站满了候车的人,他要坐的是44路。等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来一辆,车内挤得人脸差不多都贴在玻璃上了,可车门一开,仍有乘客斜着身体插进去。

他曾试图往车门挤,可是脚上的疼痛让他望而却步。有亮着“没人”的的士往面前开过,他心有些动,但一想到高峰期堵车,那不断往上跳的计价器,他便断了念头。

街灯亮了起来,一辆44路公交车披着灯光开了进来,虽有不少人站着,但明显松了不少。他已没有了再等下去的耐心,他想到了妻子的烤鹅。

挤上车后,他往后排站,那里位置多,他觉得现在最幸福的事就是有个座位坐。他的祈愿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容易实现,刚一站,身边的座位竟空了出来。他不管座位是否还有温度,把身体舒服地镶在上面。

车继续往前走,越来越多的人挤了上来,一个抱着小孩的年轻妈妈挤到了他身边。

“妈妈,我们什么时候才到家呀?”小女孩大约三、四岁,说话奶声奶气。

“丽丽,妈妈抱累了,你站一会儿啊。”年轻妈妈把小女孩放到了人缝里。

还没几分钟,他就听小女孩要妈妈抱的声音,要是平常,他会主动让座的,可是今天……他看了看周围的座位,每个人都稳如泰山。

年轻妈妈抱了一会儿,又累了,想让小女孩下来站一会儿,可小女孩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哭闹着不肯下来。

听着母女俩的动静,他浑身不舒服,像从耳朵里爬进了虫子,啃噬着他的心。这个座位,真的应该属于他吗?

“到这边来坐。”他撑着左脚,站了起来。

“快谢谢叔叔。”年轻妈妈感激地对小女孩说。

“谢谢叔叔。”小女孩朝他露出了一个甜甜的微笑。

车走走停停,他把身体的重量交给了左脚,右脚一有重量就会钻心疼痛。但左脚很快酸软,他只好把手挂在扶手上,用力把身体往上拉,减轻左脚的负担,每次一刹车,他的身体便像布袋般荡来荡去。他不断变换着站立的姿势,使自己舒服一些。但是没有用,左腿和手已经疲惫到极致,快撑不住身体的重量,左脚上有肌肉在蹦跳和抽搐,汗水濡湿了衣服。

回到家,坐在椅子上,他简直都不想动了。

“怎么这样慢?”

他把坐车的情形说了一遍。

“你脚受伤了,不让座也是有原由的。”

“那样坐着,比站着感觉还难受。”他总结道。

吃完饭,妻洗好碗,从抽屉里把那份离婚协议书拿了出来,还把一支笔也递了过去。

他看了看,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放下了。

单位建经济适用房,他和妻已有了一套,不能再享受政策。有人愿意出一笔钱买他们的指标,并告诉他们操作的方法,假离婚。那笔钱,对他们来说,是那样迫切。

“怎么了?”妻关切地问道。

左腿的酸痛如潮水翻卷起来。

(选自2015年11月9日 《羊城晚报微小说》)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离婚协议书弄好后,妻子欢喜地告诉李明德,这说明他俩感情破裂,终于可以离婚时妻子轻松的心情。

B.文中“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从身旁开过”这一环节必不可少,因为它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李明德崴伤脚作铺垫。

C.文章主要运用了动作、外貌、心理、语言、神态描写来生动地塑造李明德的形象。

D.本文李明德等公交及坐公交的部分是作者详写的,其间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E.文章最后作者才向我们道出李明德离婚的原因,给人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同时也让人觉得“假离婚”的现象在当时很普遍。

2.李明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最后一句“左腿的酸痛如潮水翻卷起来”有什么作用?

4.以作假的手段来获取一些利益,社会上这种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1.B(3分)D(2分)E(1分) 2.有自尊心;孝顺;勤俭节约;善良;有良知 3.照应前文;暗示李明德不会去办假离婚。 4.应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的现象。现实社会以弄虚作假的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比比皆是,究其原因,社会法制不健全,让某些不法之徒钻了空子。如任其发展,整个社会弄虚作假成习惯,人人欺骗他人,社会就会变得无诚信、无道德可言,国家也就不会富强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要从自我做起,脚踏实地,不弄虚作假,坚持下去,一定会还世界一个诚信的社会。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通读全文,既要考虑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又要考虑小说的主题,还要考虑情节发展的合理性和表现手法。A项,不是轻松的心情,而是假离婚成功他们可以拿到一笔钱。C项,没有外貌描写。E项,不能推出“假离婚”的现象在当时很普遍。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 试题分析:“一辆又一辆小汽车从身旁开过,他知道车内有一张又一张他熟悉的面孔。他尽量低着头靠边走”表明他有自尊心;“他和妻都有工资领,像其他同事那样买车问题不是很大,只是老母亲身体不好,得防着点”表现出他的孝顺;不打的士而挤公交,表明他勤俭节约;看到小女孩没有座位,尽管自己脚受了伤,仍然让座,表明他是一个善良的人;虽然迫切需要钱,但仍然觉得假离婚的做法内心不安,表明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在解答时,首先要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花婶其人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左腿的酸痛如潮水翻卷起来”的原因是上文提到签离婚协议的事,由小说中“迟疑了一会儿,还是放下了”可知,李明德并没有签,此时左腿的感受恰恰是他内心的映射,反映出他内心的矛盾和良知,这就暗示李明德最终不会签这个假离婚协议。从结构上看,正因为上文写到李明德左腿受了伤,又在公交车上站了一路,很累,所以此时“左腿的酸痛”顺理成章,这样在情节上就起到了前后照应的作用。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小说中句子的作用。这类题在回答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说句子的作用一般在内容上:刻画(突出)人物某种性格、展现主题(揭示或深化小说主旨)。在结构上,主要是指在情节上的作用,有:照应上文,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在情节的发展上宕开一笔,使情节曲折起伏有波澜,耐人寻味,造成情节发展的变幻莫测,使情节的发展波澜顿生等。因此本题可参照这些规律,有哪些作用答出哪些作用就可以。 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先明确观点,对以弄虚作假手段谋取利益的行为给予坚决的否定和批判,然后分析指出这种行为存在的原因,如法制不健全,道德水平滑坡等;再分析这种弄虚作假行为对个人、对国家的危害性,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关于社会某种现象的探究题,一般答题思路为:①解释给出的现象;②辨证的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还比较严重,但是是局部现象,这句话以偏概全;③指出这种现象的危害,虽然是局部现象,但是危害不可小视;④指出这种现象的根源,如:法制不完善,制度不完整,监督不到位,素质没提高造成的;⑤找出解决办法,正确对待,采取相应的措施;⑥充满信心,提出希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琵琶女演奏结束,大家仍沉浸其中。

(2)《蜀道难》中,“                   ”两句,借黄鹤与猿猱来反衬蜀道山势的高危。

(3)《饮酒》中,“                   ”说明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

浪淘沙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①,一晌贪欢②。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②一晌(shǎng):一会儿,片刻。

1.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也可以用“暮”,说说你对这两个字的理解。

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孝景时,魏其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十二月晦,魏其弃市渭城。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C.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D.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事是一种官名,秦汉皆置,掌皇后、太子家及宫中诸宦者,一直都是宦官担任。

B.太子是古代储君的称谓,主要以“立嫡立长”为原则,还有“立子以贤” “立储以爱”。

C.朝请泛称朝见皇帝。汉律,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

D.遗诏,就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为了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立即决定,表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雜—项是(   

A.魏其直言劝谏,被窦太后记恨。窦太后很疼爱梁王,在景帝说要把帝位传给梁王时,他直言劝谏,说不可传位于梁王,因此得罪了窦太后,以至于后来不让他当丞相。

B.魏其对国家有功,有将帅之才。在吴、楚等七国反叛时,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像样的贤才,他虽有不满,但仍挂帅前行,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平定七国的叛乱。

C.魏其知人善荐,轻视钱财。在国家用人之际,他向皇上推荐退职闲居在家的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皇上赏赐的黄金都让属下的小军官酌量取用。

D.魏其重情重义,为救朋友赴汤蹈火。在自己都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为了能就灌夫,拿出了景帝的遗诏,但后被弹劾伪造先帝的诏书,判处斩首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2)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2015年,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的动向逃离了气温的寒冷,显得热闹而精彩——从国家版权局下达《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开始,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和整合进一步加速,在线音乐逐渐汇集成以腾讯、阿里、酷狗、酷我为代表的几大巨头,全球最大的中文音乐搜索平台百度音乐也在岁末正式宣布与太和音乐合并,引发业界乃至国际同行的关注。互联网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和力度介入音乐产业。

互联网的加入为传统音乐产业带来活力。传统音乐产业开始摆脱唱片工业的外壳,以数字和流媒体的形式重装上阵。吃惯免费午餐的乐迷在政策的调整和微支付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开始愿意重新为在线音乐版权掏钱了。所有这些利好,似乎意味着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即将迎来涅槃重生。

果真是这样吗?从收益的角度看,即使是国内收入最好的付费数字流媒体服务,QQ音乐“绿钻”的盈利也不过仅够支撑其每年巨大的版权费用开支。而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收益,所谓“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的繁荣最终必将昙花一现。

从内容生产上来说,“互联网+”时代给音乐产业带来的效应也是各有利弊。传统唱片工业讲究唱片整体的完整性和概念性,一张专辑里的十几首音乐作品往往围绕同一个主题,如同命题作文一样,框架完整利于创作。这样的形式催生出了历史上许多经典的主题专辑,一首单曲不仅仅作为几分钟的美妙音乐,也作为概念专辑中重要的虎头、猪肚、豹尾而被人传唱记忆。然而,互联网和流媒体的形式使音乐同文字一样被切割成碎片,服务于消费速食的时代。专辑的概念在网络上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首又一首独立存在的单曲。由于发行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些音乐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对创作思路进行调整和改变,使歌曲出现过于商品化、娱乐化的不良倾向,甚至放弃了艺术上的整体追求,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互联网+”时代的产业都离不开粉丝,而粉丝经济借助互联网大行其道,也成为音乐产业的一把双刃剑。拿国际上的例子来说,少女偶像泰勒•斯威夫特的专辑问世不到两个月就以366万张的销量雄踞美国榜单前列;日本的年度唱片销量排行榜上,杰尼斯的男子偶像团体和秋叶原系少女偶像组合毫无悬念占据前三。动辄上百万张的销量,在这个卖出一万张就可以开庆功会的时代,看上去相当美好。这些音乐人的唱片之所有如此大的销量主要因为这些人在网络上有大量的粉丝,而非其作品有多么高的水准。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悖论,品质与销量并非成正比而存在。在粉丝的喧嚣声中,为了听音乐而付费的普罗大众却仿佛沉寂了下去。艺术气息稍浓的音乐从业者被挤压到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的境地。因此,互联网对于音乐作品艺术质量的提升并未有明显的推动。

“互联网+”时代对产业来说是重整的机遇,对音乐来说却是有“机”就必然有“危”。百度音乐和太合音乐的合并再一次证明,互联网音乐企业,如果不理解乐迷对好音乐的本质需求,自我降格为渠道而全盘放弃上游的内容生产,即使拥有再多的用户量,最后也难以获得长足发展。日前,英国歌手阿黛尔,在新专辑发行上拒绝数字发行,却创下了首周338万的销量,打破多个历史纪录,这充分说明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对音乐产业而言,“内容为王”这四个字仍不过时。

(摘编自吴潇怡《“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仍要内容为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版权局下达的《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虽对在线音乐进行了限制,但促使了互联网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和力度介入音乐产业。

B.百度音乐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音乐搜索平台,因为不理解乐迷对好音乐的本质需求,难以长足发展,所以为了转化危机,进而和太合音乐合并。

C.数字和流媒体的形式可以为传统音乐产业带来活力,微支付模式也激发了乐迷重新为在线音乐版权掏钱的意愿,所以“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必将辉煌。

D.“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每年要支出巨大的版权费用,音乐产业要想存下去,必须要有持续稳定的收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音乐专辑里的音乐作品基本围绕同一个主题,因为这样完整性和概念性的框架完整利于创作。

B.“互联网+”时代,歌曲会出现过于商品化、娱乐化的不良倾向,音乐作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可见,“互联网+”时代给音乐产业带来的效应是弊大于利的。

C.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利,有的音乐人放弃了自己艺术上的整体追求,迎合大众口味而对创作思路进行调整和改变,导致音乐品质的下降。

D.历史上,传统唱片工业形式催生出了许多经典的主题专辑,即使专辑里不好的音乐作品也会被人传唱记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时代音乐专辑卖出一万张就可以开庆功会了,如果一个歌星的专辑卖到上百万张,那就说明其音乐作品有很高的水准。

B.音乐专辑于销量并非成正比,销量高品质并不一定好,可能有大量的粉丝在网络上帮其炒作。

C.一般的人不会为了听音乐而付费的,以至于有艺术追求的音乐人往往被挤压到几乎没有生存空间的境地。

D.音乐专辑拒绝数字发行,未必不会有高销售量,在任何时代,对音乐而言,内容才是王道。

 

查看答案

阅渎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崔永元:“你为什么这么有口才?”

崔永元笑了一下,回答说:“其实我嘴很笨,只是‘耳才’还可以。”

“‘耳才’怎么说?”记者又问。

崔永元回答:“聊天、谈话的关键是要听得好。”

记者再问:“怎么才算是听得好呢?”

崔永元答道:“听人说话能听到画龙点睛,此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入木三分,又一境界;听人说话能听到刻骨铭心,最高境界。”

在你与他人的交往中,你的“耳才”能够达到哪个境界?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